找回密码
 注册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查看: 198|回复: 0

[一带一路] 一带一路·中国故事|一盏六堡茶,万里亦为邻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10-21 11:3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微信登录

×
作者:微信文章

w1.jpg



w2.jpg




w3.jpg

video: https://mp.weixin.qq.com/mp/readtemplate?t=pages/video_player_tmpl&action=mpvideo&auto=0&vid=wxv_3148911970793013251
六堡茶的故事,要从一条茶道说起——

北回归线北侧,桂东大桂山山脉延伸地带,树木荫翳,山高多雾,是茶树绝佳的生长区域,却也构成货物出山的天然屏障,以叶厚香浓而闻名的六堡茶便被重山“封锁”其间;

百年前,一条起于中国广西梧州市苍梧县六堡镇的“茶船古道”应运而生,一箩箩六堡茶被装运上船,沿数百公里航道顺水东行至广州,再沿海上丝绸之路越洋过海,远销南洋。

一盏六堡茶,万里亦为邻。“茶船古道”成为一条连接山海的经贸之路,构筑起中国华南地区与东南亚国家及日韩等国的民间商贸通道和经济文化交流走廊。而今,借“一带一路”东风,神奇的东方树叶沿“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运达八方,为世界带来醇郁芬芳的中国茶香。

w4.jpg

走出深山“下南洋”

“茶产多贤乡六堡,味醇隔宿而不变,茶色香味俱佳。”这是清代康熙年间修编的《苍梧县志》中一段记载。当地制茶专家介绍,茶味醇厚而且能够“隔宿而不变”,说明早在清朝初期,多贤乡在制茶工艺中已经使用了类似黑茶的制作技法。

这段史料中所记载之处,正是如今的六堡镇。六堡镇年平均气温21.2摄氏度,年降雨量1500毫米,镇内峰峦耸立,云雾缭绕,海拔1000至1500米,为茶树提供了优良的生长环境和气候条件。产自此地的茶后被命名为“六堡茶”,以“红、浓、醇、陈”及独特的槟榔香闻名。

清代嘉庆年间,六堡茶被列为全国名茶之一,饮用六堡茶之风渐盛。晚清年间,社会动荡,大批华工下南洋谋生,具有清凉祛暑、润肠养胃功能且可以长期存放的六堡茶备受华人推崇,并逐步开始引领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地的茶饮风尚。

w5.jpg

20世纪50年代,中国茶业公司梧州支公司在六堡地区建立收购站。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受此影响,六堡茶种植及经销在当地一度风靡。“以前几乎家家种茶,产茶季节,全家老少一起上山采茶。”年逾古稀的六堡镇茶商蒋永春告诉记者,当地茶叶交易也非常兴旺,不少广东茶商在六堡镇设立茶庄专门收茶制茶,20世纪三四十年代,最高峰时全镇有二三十家茶庄。

w6.jpg

六堡镇地处深山之中,陆路交通十分不便,茶商收购茶叶后便制茶压笠,装船外运,位于六堡镇的合口码头正是这条茶运水路的起点。《中国茶讯》1951年刊发的文章记载:“由合口街用小铲装运至梨埠……由梨埠换大木船运至封开,再用电船装运广州,再出口港、澳。”



一腔茶情守初心历史车轮滚滚向前,六堡茶产业几经浮沉,但不曾改变的是几代茶人的坚守。通过传承与创新,六堡茶产业如今重振旗鼓。今天,曾与外界仅由水路连接的六堡镇,村村都通了水泥路,乘车沿六堡镇的山路上行,一路茶香扑鼻。正是采收秋茶的时节,山坪村的祝雪兰与家人每日都在忙着采茶制茶。“我从小就看着外公外婆制作六堡茶,杀青、揉捻、干燥,每一个步骤都要很细致,做出来的茶才又香又耐泡。”祝雪兰说。

w8.jpg
祝雪兰在制茶。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2014年,六堡茶制作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22年,“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六堡茶制作工艺是代表性项目之一。祝雪兰是六堡茶制作技艺自治区级代表性传承人,出生在“制茶世家”的她从小就浸在茶香里,为了帮助村里产业发展,她公开了家里代代“秘传”的制茶技艺,办起了“茶园讲堂”,帮助近千名茶产业从业者掌握传统制茶工艺。近年来,广西不断推动茶产业纵深发展,有着千年历史的六堡茶进入了发展快车道。

w9.jpg
韦洁群在茶园采茶。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在六堡镇,年过六旬的六堡茶制作技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韦洁群和女儿石濡菲一道成立了洁群六堡茶专业合作社,在传承六堡茶传统制作技艺同时,创新产业融合发展模式,对合作社农户种植、采摘、修剪、施肥实行统一标准化管理。苍梧县沁怡六堡茶业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谭爱云说,一条传统工艺的自动化生产线已经在她的茶厂里投产,不仅能保留传统工艺六堡茶的风味,更将茶叶日产量提升到2000斤。“以前茶叶收购季,请30个工人都忙不过来,现在只要3个工人,一天就可以加工1万斤的鲜叶。”在更多茶企生产车间里,制茶过程由全自动化生产线完成。茶叶在完全密封的管道里依次完成各道工序,最后从压茶机中出来,进入最后的陈化阶段。梧州中茶茶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均伟说:“罐内发酵的六堡茶温度湿度更易调控,茶叶品质更稳定。”
w10.jpg

2022年,梧州市年产六堡茶3万吨,综合产值约160亿元,200多个行政村入股六堡茶产业,受益村民约24万人,带动茶农平均年增收3000元。

“神奇的东方树叶”“东方的树叶真的太神奇了,每片叶子都可以讲出一段故事。”品尝六堡茶后,迪拜商人的一句感叹,让梧州市茶业商会会长吴燕很是感动。她说:“迪拜对六堡茶和中国茶文化接受程度是我意料之外的。”也正是在今年3月份这次迪拜之旅中,吴燕签下了企业首个迪拜六堡茶茶包订单。从“茶船古道”到海上丝绸之路,中外贸易通道逐渐拓宽。如今,乘着“一带一路”建设东风,六堡茶不仅重“走南洋”,更沿着四通八达的水陆空交通体系,通达世界各地。数据显示,2023年上半年,梧州六堡茶出口东盟货值同比增长117.9%。张均伟介绍,企业的六堡茶已陆续出口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日本、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在世界版图上不断延伸,传播着六堡茶的文化与魅力。
w12.jpg

“喝茶、藏茶已经在马来西亚成为风尚,我们茶行的六堡茶消费群体越来越广。”马来西亚广汇丰茶行有限公司董事刘俊光介绍,近年来,茶行每年从梧州进口的六堡茶稳定在一百吨以上,“以前从下订单到运输到收货往往需要几个星期,现在广州港到巴生港的货船已实现直航,一般一星期左右就能完成整个流程。”“六堡茶是有底蕴的茶,茶经过西江外运的故事就是一部外贸史。”新加坡年过七旬的茶商李秉蘐一家人都爱茶,多年来致力于在新加坡推广茶文化。吴燕告诉记者,她计划与马来西亚合作伙伴共同打造六堡茶海外仓,实现“云上六堡,仓通四海”。为更好服务六堡茶产业发展,梧州市先后成立六堡茶研究院、茶产业发展服务中心,同时举办“茶船古道·新丝路”六堡茶行销全球、“茶船古道·六堡茶发展高峰论坛”等活动,进一步推动六堡茶产业发展壮大,将六堡茶推向更广阔的国际市场。


END

出品:玉州城事编辑部

信息来源:新华社

w14.jpg

w15.jpg
扫码关注
    阳光政府

    用心服务

    政务公开

w16.jpg

w17.jpg

w18.jpg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AGB|Impressum|Datenschutzerklärung|萍聚社区-德国热线-德国实用信息网

GMT+2, 2025-10-23 00:41 , Processed in 0.158639 second(s), 3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