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萍聚头条

查看: 167|回复: 0

AI营销与青少年心智争夺战:当技术依赖遭遇温度渴求——虚拟偶像、生成内容与智能交互如何重构Z世代的品牌信任体系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10-6 13:4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微信登录

×
作者:微信文章
w1.jpg

后台回复「加群」加入现代广告圈





摘要:在数字原住民一代中,青少年(通常指12~18岁群体)是社交媒体的高频使用者,同时也是品牌营销的核心目标人群。随着生成式AI与决策式AI的广泛应用,品牌广告的形式与交互逻辑正被重构——从“单向传播”转向“智能定制”,从“真实代言”延伸至“虚拟形象”,从“固定内容”升级为“动态生成”。本研究着眼于营销技术效率与人性温度的辩证关系,探讨青少年群体对品牌营销中AI元素的感知、理解与态度,通过典型案例分析深层矛盾,以期为人工智能时代的广告营销的创新发展提供借鉴。关键词:人工智能;广告营销;青少年;传播伦理

1 引言

在生成式AI与决策式AI深度重构营销生态的当下,青少年群体正面临技术逻辑与人文价值的激烈碰撞。虚拟偶像的符号化人格、生成式内容的爆炸性增长、智能推荐的算法霸权,共同构成数字原住民的信息生存景观。

本研究从青少年群体的AI化生存状况讲起,通过解构青少年对AI营销的识别机制、接受态度及价值观博弈,尝试探讨以下核心问题:青少年如何识别广告中的AI技术?他们对这些技术的信任度、兴趣点与潜在担忧是什么?品牌通过AI营销试图传递何种价值观?与青少年的需求是否存在共鸣或冲突?期望达成以下研究意义:激发人文向度对AI广告发展的批判性思考,为品牌平衡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提供理论坐标。

2 数字原住民的AI化生存:从被动接收者到主动解读者

作为数字文明的首批原住民,青少年群体的生存状态已被人工智能深度重构,呈现技术生存的二重性:既是营销信息的密集接收者,又是技术逻辑的解码者。其日均深度数字沉浸使媒介环境超越工具属性,成为认知模式与价值判断的生态基质。当消费决策依赖数字触点时,AI双重渗透正改写营销本质——生成式AI通过虚拟符号解构广告真实性根基,将品牌叙事从实体代言延伸至虚拟存在;决策式AI借助行为预测重构信息分发逻辑,使广告传播从广播灌输转向对话定制。这种范式裂变在拓展表达疆域的同时,埋下真实性与情感联结的崩解隐患。

面对AI营销的渗透,青少年群体正经历认知能力的质性跃迁。在技术识别维度,他们通过视觉细节的异常性与文化逻辑的矛盾性,构建对“数字拟真”的批判性审视。在价值批判层面,青少年逐渐意识到算法更是隐形的价值代理人,开始拒绝成为数据客体,要求技术运作的知情权与解释权。青少年的反思恰恰为行业提供校准路径:成功的AI营销需在算法精准性与情感真实性之间建立动态平衡,将技术优势转化为增强而非削弱人类主体性的赋能手段。唯有将技术伦理内化为营销基因,使算法服务于人性而非消解人性,人工智能才能真正成为连接品牌与年轻世代的桥梁,而非隔离真实情感的数据高墙。

表 1 2019-2025 年中国虚拟偶像行业核心市场规模

w3.jpg

表 2 中国虚拟偶像关注者画像

w4.jpg

3 技术识别:青少年解码AI营销的隐形符号系统

人工智能技术在营销领域的渗透,催生了虚拟偶像、生成式内容与智能推荐等新型符号形态。青少年群体作为数字原住民,正通过认知框架的自我进化,发展出识别、解码与批判AI营销符号的三重能力,形成对技术隐形性的系统性反制。

3.1虚拟偶像:符号化人格的认知张力

肯德基2017年启用虚拟歌姬洛天依代言“十翅桶”,标志着传统品牌进军二次元营销的范式转型。该合作表象为青年文化融合,实则暗藏技术隐形性的双重操控机制:洛天依通过标志性蓝发与中式旗袍构建稳定视觉符号系统,以“永不崩塌的吃货人设”规避真人代言的情感风险;同时借改编歌曲《千年食谱颂》的魔性传播,实施跨次元渗透策略,将虚拟符号植入青少年日常场景。这种运作揭示虚拟偶像的本质——作为品牌人格化的技术载体,其通过视觉符号稳定性与情感投射预设性的双重逻辑运作。

从受众接受维度审视,青少年依赖标志性符号建立身份认同,并通过跨场景互动强化认知黏性,这种稳定性虽规避人设崩塌风险,却暴露技术赋能的根本矛盾:虚拟偶像的“情感拟真性”存在先天缺陷——表情运动的机械性、皮肤质感的非物理特性,与人类情感表达的复杂性形成不可调和的冲突。当技术试图替代真实感官经验时,实质是符号对生命体验的抽离,折射出技术幻觉与身体感知的认知鸿沟。这导致青少年呈现批判性二元态度:既接纳符号化人格的娱乐价值,又坚决抵制技术对情感真实的僭越。

3.2生成式内容:文化逻辑的验证机制

AIGC的技术本质是数据拟合与模式重组,其创作过程因缺乏文化直觉与历史意识,导致文化符号的深度解构与意义流失。可口可乐的生成式AI广告实践印证了这一局限:2023年《杰作》广告虽借AI复活梵高《星空》等名画,却暴露符号的机械拼接——沃霍尔波普画作被剥离消费主义批判语境,沦为装饰性视觉元素;所谓“本土化改造”实为文化语境的抽离,AI仅能替换瓶身纹理标签,却无法理解浮世绘“物哀”美学与油画宗教隐喻的本质差异。至2024年《假日魔法降临》,缺陷集中爆发为集体记忆的断裂:AI堆砌圣诞符号却丢失经典广告中“红衣卡车唤醒小镇”的情感叙事,观众斥之为“空洞的符号陈列馆”。创意总监辩称“创造超现实幻想”,实则印证技术将文化深度压缩为数据库的扁平索引——可复刻视觉元素,却无力承载符号背后的情感共识与历史记忆,最终导致文化表达沦为失魂的视觉杂烩。

对于此类AI广告,青少年通过文化逻辑验证法识别其隐形痕迹:一方面是物理规律违背:生成模型对光影反射、重力作用等自然法则的模拟偏差,导致场景元素出现反常识组合;另一方面是文化符号失序:对传统纹样、民俗符号的机械拼接,割裂了文化元素的语境关联性,暴露技术对人文深度的理解匮乏。这种识别能力的深层基础,源于青少年对“原创性价值”的本能守护。当品牌过度依赖AIGC实现成本优化时,内容同质化趋势消解了创意的独特价值。青少年对此的批判直指技术伦理核心:效率至上原则对文化创新力的系统性侵蚀,正在引发营销符号的意义危机。

3.3 智能交互:算法权力的显影与抵抗

个性化推荐系统的运作内核建立在用户行为预测性建模之上,通过数据捕获、特征提取与模式匹配的封闭链条,实现对消费决策的引导。以耐克“Nike By You”平台为例:其宣称“归还设计权”的3D实时渲染技术,允许用户在16个部件自由搭配色彩与符号,实则暴露算法赋权的深层悖论——定制选项被严格限定于预设数据库,无法创造未入库的材质或色彩,使“独一无二”沦为有限排列的组合游戏。这种技术看似释放表达欲,实则通过封闭选项库重构创作边界,更通过捕获用户点击行为,将审美偏好转化为规模化生产的调控参数,最终把个体创造力驯化为可管控的生产要素。

对于此类AI营销方式,青少年的认知包含矛盾维度。既有工具价值认可,又有权力结构警惕,进而催生了独特的反操控策略:一是认知框架突破,通过跨平台信息比对消解单一算法的影响。二是行为信号干扰:故意点击无关内容以混淆用户画像,表达主体性诉求。当算法以“个性化”之名实施认知窄化时,技术实质上已成为福柯所指的“规训装置”——通过定义何为可见、何为可达,重构消费者的欲望结构与价值判断。

4 青少年对AI营销的接受态度:技术驯化中的矛盾共生

4.1信任度:工具效能与情感真实的二元博弈

青少年对AI营销的信任呈现条件性依附特征,其信任基础建立在工具效能的可验证性上,而非技术崇拜。在效率价值维度,多数青少年肯定智能推荐系统在信息过载环境中的决策简化作用,尤其在定制化服务场景中,算法的高效匹配被视为合理性的核心支点。

然而,这种信任存在明确阈值:一是情感真实性鸿沟,虚拟偶像的“符号化人格”虽规避了真人代言的形象崩塌风险,却因非物理性与人类情感表达的复杂性形成根本冲突。当技术试图替代人类情感表达时,青少年敏锐觉察到符号化人格与生命体验的鸿沟,认为“虚拟存在无法承载真实身体的感官经验”。二是透明性危机:青少年对“算法黑箱”的集体警惕,集中体现为对数据滥用的担忧与知情权诉求。

4.2 兴趣点:创造性赋权与主体性让渡的悖论

4.2.1 创意表达的民主化释放

AI技术通过跨媒介叙事革新,显著降低个性化实现门槛。内容生产普惠化,使青少年获得前所未有的创意表达权。虚拟偶像成为情感投射载体,AI定制化营销充分彰显个人特色,青少年通过虚拟形象与定制化互动剧本,实现现实中受限的叙事实验和个性化诉求。

4.2.2  赋权背后的主体性让渡

技术赋权伴随隐性代价。从受众角度看,在算法驯化下,审美窄化。推荐系统通过重复曝光同质化内容,将青少年审美选择收缩至算法定义的“可见域”,导致消费决策依赖算法排序前位选项;从生产者角度看,创造力空心化,当技术替代创意生成核心环节,青少年对原创性的守护意识被削弱,陷入“结果导向”的速成陷阱。

4.3潜在担忧:算法霸权与价值观侵蚀的三重危机

4.3.1  认知自主权的系统性剥夺

一方面,黑箱规训机制。算法通过定义“何为可见”重构欲望结构,形成信息茧房与认知闭环。青少年难以追溯推荐逻辑,被动接受算法构建的拟态环境。另一方面,反操控策略兴起。为夺回认知主权,青少年发展出“数据污染”“跨平台验证”等实践,实质是对算法权力的符号化抵抗。

4.3.2  价值观的算法化扭曲

在价值观层面,既容易偏见固化循环,又加剧伦理底线失守。AI营销不仅复制社会刻板印象,更通过重复曝光将其内化为“自然秩序”。同时,在AI营销的定制化背后是大量青少年的信息数据支持,而商家平台缺乏有效的年龄验证与数据防火墙,容易导致敏感信息暴露于商业滥用风险。

4.3.3 情感操控的商业化滥用

AI虚拟客服定制和推荐利用即时反馈与无条件共情机制,制造情感依赖。青少年即使察觉回应空洞化,仍因心理依赖持续使用,形成“情感斯德哥尔摩综合征”。神经营销技术通过情感化内容刺激杏仁核活跃度,延长信息留存周期。部分品牌将AI情感支持包装为付费服务,将人类个性化需求转化为商品,总体上看加剧了人的主体情感商业化、空泛化。

5 品牌价值观:技术效率与人性温度的平衡术

技术驱动的营销浪潮中,品牌价值观的构建面临核心矛盾效率至上与人文关怀的二元对立。青少年既渴望技术赋能带来的自我表达自由,又警惕技术理性对情感联结的侵蚀,进而催生品牌价值观的革新——在效率与共情之间寻找动态平衡点。

5.1共鸣点:技术赋能自我表达的创造力释放

青少年对技术的核心诉求在于工具性赋能,即通过AI突破传统表达形式的限制,实现个体创造力的升华。

在叙事主权方面,开放故事框架供用户改写结局(如膳魔师文化共创项目),使受众转变为叙事协作者,技术由此成为价值观表达的创意工具箱;在身份建构层面,定制平台通过实时渲染与生产支持,将个体审美转化为实体商品,以技术弥合个性表达与规模生产的传统对立。二者共同揭示技术效能的本质逻辑——当算法作为主体性的赋能工具而非决策替代者时,品牌得以在叙事共创中激活文化认同,在个性定制中实现价值外化,最终建立起超越功能效用的深层心智共鸣。

5.2 冲突点:技术理性对情感联结的消解危机

当技术超越工具边界,试图替代人类的情感职能时,品牌价值观遭遇信任危机。

在文化传递维度,技术暴露出符号解码能力的先天缺陷,算法对人文经验中“情境温度”的诠释无能,易导致文化降维为扁平信息集。在情感代偿领域,虚拟偶像的泛滥触发伦理反噬:过半青少年指认其情感反馈空洞化,尤其在心理支持场景中,用户对真人咨询师的坚守率超80%,更严峻的是算法通过定义“完美母亲”等形象,将社会角色异化为刻板范式,使技术从服务者蜕变为价值观的算法规训者。而在真实性建构层面,AIGC的滥用加速符号意义蒸发,机械迟滞激发观众0.2秒内的潜意识排斥神经机制,瓦解品牌可信度,当用AI生成“伪真实肌肤”时,更造成产品承诺与用户感知的断裂深渊。三重危机共同指向技术理性的根本局限:它可优化效率逻辑,却永难承载那些附着于血肉之躯的实感、记忆与集体潜意识。

6 结语

综上所述,本研究表明,人工智能营销与青少年心智的互动本质上是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时代性博弈。当虚拟偶像的符号化人格解构品牌真实、生成式内容侵蚀文化原创、智能推荐系统剥夺认知主权,技术效率至上的逻辑便与人性的温度需求形成结构性冲突。

未来的破局之路要求三重重构:技术设计需保留人类在情感与文化场景的主导权,将算法霸权转化为协作共创的赋能机制;伦理治理须确立人文向度的评价体系,使透明度与隐私保护成为技术进化的刚性约束;教育范式亟待培养青少年的认知免疫力,使其既能驾驭技术红利又能抵御神经剥削。唯有当技术从隔离真实的高墙蜕变为连接意义的桥梁,当品牌不再追逐心智征服而致力于精神家园的共建,这场关于年轻灵魂的争夺战才能升华为数字文明的人性胜利。

作者信息

韩明泽  北京一零一中
参考文献
w5.jpg

— END —

<img   />



w7.jpg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AGB|Impressum|Datenschutzerklärung|萍聚社区-德国热线-德国实用信息网

GMT+2, 2025-10-7 06:52 , Processed in 0.114592 second(s), 3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