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查看: 361|回复: 0

《掌握AI六层能力模型:从“会用AI”到“靠AI变现”,就差这一步》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9-28 22:1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微信登录

×
作者:微信文章
看了这篇内容后,赶紧打印出来,你需要“时时勤拂拭”。

(为啥?或许你会错过一个亿?)

w1.jpg

前天和朋友说到AI,我大言不惭的总结了学AI的几个能力层级。

w2.jpg

当然,这并非准确,但希望有个大概的学习进阶框架;

紧接着,想到了让AI来评估我的理解(四层)

结果,你看到了这样的回复....

w3.jpg

怎么样?

是不是AI很懂心理学?先认可再帮你优化,一个字,绝!

于是,今天有了整理这篇文章的思路,应该让更多人对AI有个基本的认知,而非‘天外来物’。

(当然,AI帮我润色了很多知识点)

这让我想到了一个故事

两千多年前,庄子在《应帝王》中讲述了混沌开窍的故事:好心人为混沌凿出七窍,混沌却因此而死。

而今天,我们正身处一个AI混沌开窍时代。很多人疯狂追逐最新工具,堆砌Prompt技巧,却陷入了学得越多,焦虑越甚的困境;


这即是伪机,是浮于表面的热闹。而真正的真机,在于认知层次的跃迁。它并非向外求取更多工具,而是向内重构你的心智模式与思维范式。

以下六层境界,正是你从使用者迈向创造者,乃至布道者能力跃迁
第一层:心智模式层(道)你的世界观,是你的第一行代码




在接触任何新鲜事物与工具之前,请先审视你的内心:你将AI视为何物?

1.工具:视AI为锤子,你会看什么都是钉子就会觉得它就是个高级点的搜索引擎。只会关注如何用心态是:它帮查点东西。

    当你想到写一份活动方案时,你的思路是:打开Word,新建文档,开始敲标题……” 此时AI对你而言,最多是个高级一点的素材搜索工具

2.伙伴:视AI有灵性的伙伴觉得它是个能商量事的帮手。关注如何对话与激发”。心态是:来,咱俩一起琢磨下。

    你的思路变为:这个活动的核心目标是什么?谁参加?AI,你来扮演一个有经验的市场总监,我们先脑暴一下核心创意和流程框架,然后你帮我生成一个方案草稿,我来迭代。你开始与AI进行双向对话

3.环境观:视AI为新时代的操作系统生态土壤AI像水电煤一样,是生活工作的基础关注如何在其上建构新文明新世界。心态是:怎么利用它重塑我的做事方式?

    你的思考是:基于AI的实时数据分析和内容生成能力,我能否设计一个智能活动运营系统?从策划、获客、执行到复盘,全部由AI智能体协同完成,我只需设定最终目标。你思考的是在AI这片土壤上构建新物种


    关键:视角的转变。 核心在于将AI转变为,从一个被动的工具转变为主动的对话伙伴和创新的环境。





    核心:你的心智模式,是你与AI交互的第一行代码,它决定了你所有能力演化的上限。拥抱协作者环境视角,是一切进阶的起点。




记住:你越强,AI就越强!

    国产神器入门: 别想那么复杂,先下载个「豆包」「文言」 「通义千问」 App,或者用微信里的 元宝。就跟交新朋友一样,先打个招呼聊几句要先玩起来





    目标: 建立一种动态、积极且务实AI世界观,为所有技能学习奠定心智基础。




w4.jpg



第二层:基础应用层 交互的直觉




当你的心智准备就绪,你开始学习与这个集体智慧的结晶对话。这并非简单的指令,而是一种炼金术——你要学会提问,掌握与AI交互的基本语法。

    核心:对话是炼金术,将模糊意图炼成黄金指令


    国产利器


    Kimi:以其超长上下文为核心,将其视为你的外接大脑,将百页文档、复杂资料直接抛给它,说:请提炼核心观点,并用比喻向我解释。


    :得益于其中文语义理解的深厚功底,让它帮你将专业报告改写成朋友圈文案,体验信、达、雅的转换。


    反面案例帮我写点东西。AI:???)


    正面案例


    Kimi这是一篇关于新型电池技术的学术文章链接[附链接]。请你扮演一个科普作家,向一位高中生解释这项技术的原理、突破点以及未来可能如何影响他的生活。要求分三点,每点用一句话概括,并使用一个生动的比喻。


    对文我有一张产品白底图[附图]。请生成四张这个产品在清晨咖啡馆的书桌上的场景图,要求氛围温馨,有阳光照射的质感,图片比例16:9,适合做电商 Banner





    关键:提示词工程。 牢记一个指令公式,包含四大要素:角色、任务、上下文、约束条件,缺一不可。这是将模糊意图炼成黄金结果的基石。



    行动指南:忘记技巧,回归本质:清晰、具体、充满上下文。你是在为一位全知但无脑的神明注入灵魂和方向。





    目标: 建立对AI能力的直接体感,消除陌生感强化直觉感




这个指令公式超实用,建议收藏下来,下次用AI写文案、改稿子时直接套;要是朋友总抱怨“AI答非所问直接甩,帮精准拿捏AI听话密码
第三层:场景增效层(用)效率的提升

AI不再是你闲暇时的玩物,而是你效率系统中沉默的杠杆。它的价值在于无缝嵌入你现有的工作流,在关键节点为你节省生命。

    核心AI的价值在于为你节省时间——即延长你的高质量生命。





    国产神器实战


    案例1:在周一清晨,对通义千问说:根据我上周的项目文档和会议纪要,生成一份有数据、有亮点、有反思的周报,采用副总裁喜欢的汇报结构。


    案例2:用豆包策划旅行:我是一个美食爱好者,计划在苏州进行三天两夜的不时不食主题旅行,请生成一份包含经典餐馆、时令菜品的深度攻略。


    职场场景


    周一写周报:对通义千问说:这是我上周的五个任务完成情况[粘贴列表]。请以项目负责人的口吻,生成一份周报,需包含重点工作进展、量化成果、遇到的问题(需含蓄表达资源不足)及下周计划,控制在500字内。


    快速准备会议:对豆包说:“10分钟后我要和一个新客户开电话会议,这是他们的公司官网[附链接]。请快速总结其主营业务、最新动态,并生成3个可以破冰的提问。


    生活场景


    策划亲子活动本周末我想带6岁的孩子在上海进行一场城市考古活动,主题是寻找老建筑上的动物。请设计一条为期半天的步行路线,包含3个有代表性的地点,并准备每个地点的趣味讲解词。





    关键:场景化与重复性。 精准识别工作中那些高频、重复、有固定模式的痛点环节,是成功嵌入AI的关键突破口。





    目标: 让你的工作效率肉眼可见地提升,省出时间摸鱼(不是),是省出时间做更有创意的事!



第四层:工作流重构层(势)自动化与管理




记住,你是指挥官,不是士兵,这堪称最激动人心的跃迁。你不再满足于单点提升,而是开始重构工作流本身。你从任务的执行者,晋升为工作流的设计师与智能体的指挥官

    核心:你的核心能力从我会做变为我知道如何组织资源完成它





    国产进阶


    「扣子」千帆平台上,你将内容创作流程拆解:智能体A负责全网热点追踪,智能体B负责文案起草,智能体C负责风格化润色。你只需下达开始指令,静待成果。


    「扣子」千帆这类AI智能体平台上,你可以像搭乐高一样,把一个公众号运营流程(找素材、写初稿、排版、发布)给自动化起来。


    案例说明


    案例一:自媒体短视频全流程自动化


    智能体A(策划):每日监控热点,基于你的账号定位,生成5个视频选题。


    智能体B(文案):选定选题后,自动生成口播文案,并优化语速和节奏。


    智能体C(视频):根据文案调用数字人 avatar 生成口播视频,或自动匹配素材库生成混剪视频。


    智能体D(发布):自动生成封面、标题、描述,并定时发布到各平台。

n 你的工作:审核、微调、按下开始按钮。

    案例二:个人知识库自动维护


    你持续将阅读的文章、论文、笔记扔进一个文件夹。


    AI智能体自动读取、总结、打标签,并将知识关联到已有的知识图谱中。


    当你需要写某主题文章时,直接提问:给我梳理关于用户体验地图的所有资料,包括我的笔记、读过的经典文章和最新案例。





    关键:流程化与自动化。 核心能力是从我会做转变为我能清晰地设计和拆解流程,并让AI组件自动化完成它





    范式转变:你的核心能力,从我自己会做,变成了我清楚地知道如何组织资源(包括AI)来完成它





    目标: 将自身从执行者转变为设计师与管理者成为甩手掌柜,管理的是一个由AI组成的数字员工团队实现对复杂性工作的解放



第五层:智能原生层(创)创造“AI原生新物种生于AI,长于AI




这是使用者创造者的分水岭。你不止于用AI优化旧业务,而是基于AI第一性原理,去创造生于AI,长于AI”的新物种。

    核心第一性原理创新,打造以AI为内核的产品与服务。


    想象一下


    一个真正的智能原生家居App,是你用语音描述梦想中的家,它便调用大模型实时生成3D设计方案、一键生成所有定制家具的图纸并连接供应链。


    你对着它说给我家客厅来点新中式风格,预算3,它直接调用AI生成3D效果图、列出详细家具清单和购买链接。这大概就是智能原生装修应用的样子吧?


    包括这两年很多新兴的AI陪伴社交、AI家教一对一、AI心理咨询师等,其核心产品体验就是AI本身,这就是智能原生应用的雏形。


    案例说明


    案例一:AI心理评估助手


    传统模式:在线问卷。


    AI原生模式:一个AI通过自然语言对话(而非选择题)与你深入探讨你的情绪、压力源,过程中动态分析你的语意、语调甚至停顿,生成一份远超问卷深度的动态评估报告,并推荐个性化干预方案。其核心价值在于对话本身。


    案例二:AI法律顾问伴侣


    你口述一个复杂的合同纠纷,AI不仅能理解法律条文,更能基于海量判例,模拟对方律师可能如何抗辩,为你生成多轮攻防策略,甚至预演开庭陈述。其产品内核是推理能力与对抗性模拟





    关键:第一性原理与核心价值。 必须回答:我的产品之所以存在,是否完全依赖于AI提供的某种核心能力(如自然语言交互、生成创造)?离开了AI,产品是否就无法成立?基于AI能力从头构建应用;解决在非AI时代难以解决的问题。





    启示:未来的抖音滴滴现象级产品,必将是从AI原生土壤里长出来的,我们定义的将不再是产品,而是新的交互范式与生活体验





    目标: 创造出智能原生应用,成为价值的定义者和创造者。不再只是用户优化者,而是利用AI底层能力创造全新价值的创业者产品经理



第六层:生态赋能层(世)文明的演进




至此,你的视野超越产品与公司,投向规则、协议与文明的宏大叙事。你思考的是如何为万千AI智能体订立交通规则,如何确保这股强大力量导向善治。

    核心:思考如何为万千AI智能体订立交通规则,确保强大力量导向善治。


    终极思考


    如何设计机制,让城市的交通AI、电网AI、医疗AI和谐共处,实现真正的城市级智能


    AI的创造力爆发,知识产权、社会公平的底线由谁来守护?


    案例说明


    案例一:城市级灾害响应AI生态


    地震发生时,气象AI、交通AI、医疗AI、通讯AI不再各自为战。一个顶层协议让它们自动协同:气象AI精准预测余震区域 交通AI瞬间规划出最优救援通道并调度自动驾驶车队 医疗AI根据预测伤亡人数分配最近医院资源 通讯AI优先保障救援链路。这需要事先设计好数据交换标准、任务优先级机制和冲突解决规则


    案例二:全球科研AI协作网络


    如何设计一个激励协议,让全球不同实验室的AI在保护各自核心数据的前提下,能共享关于蛋白质折叠新材料发现的中间研究成果,共同加速科研进程?这需要构建一个去中心化的科学生态





    关键:规则、协议与伦理。 思考的重点从如何实现一个功能转变为如何设计规则,才能确保大量智能体在实现功能时,是安全、可控、公平且向善的





    目标: 思考如何驾驭AI这股巨浪,让它推动整个社会甚至人类文明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了解了六层能力模型,你觉得要不要学AI呢?

w5.jpg

能力模型使用指南:

    定位与路径: 六层能力模型可作为个人或组织的能力地图,用于评估当前所处阶段,并明确下一阶段的努力方向。


    非严格线性: 层级间并非完全割裂,在实践中可以并行发展。但稳固的下层建筑是上层能力得以充分发挥的保障。


    核心贯穿能力: 批判性思维、学习力与伦理意识是贯穿所有层级的核心素养。



一句话总结你的AI段位:




w6.jpg
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

(这六层境界,是一场对自我深刻的认知重塑。)

    前两层(破、破,是见自己:打破内心恐惧,掌握安身立命之技。


    中间两层(嵌入、重构),是见天地:将技术化为效率,在广阔世界中建立自己的事业与系统。


    最后两层(创造、赋能),是见众生:你的创造开始服务于更宏大的格局,为整个生态和文明的演进贡献价值。




    收藏版:《六层能力图鉴》

w7.jpg

最后,还想说一句

正如《荀子·劝学》中善假于物也的智慧:AI不是替代我们的对手,而是助力我们成长的工具。从智层的敢用,到生态层的善用,愿你收藏的每一个技巧、分享的每一份价值,都能让你在“AI时代走得更稳、更远,真正做到假于AI之利,成己之能

如果你刚接触AI的话,一定要把这篇收藏起来,按智层应用的顺序对照练手;要是身边有怕“AI太难学的同学,直接TA,帮先迈过最关键的心态坎
愿你不止于欣赏风景,更能成为风景的创造者。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AGB|Impressum|Datenschutzerklärung|萍聚社区-德国热线-德国实用信息网

GMT+2, 2025-10-4 04:12 , Processed in 0.130551 second(s), 3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