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经济的不可能三角”(Trilemma of Global Economy)理论解释了全球经济一体化、国家政策主权和民主政治之间存在的紧张关系:一国政府只能满足这三个要素中的两个,而无法同时满足三者的要求。由于“不可能三角”的存在,一些国家在政治上出现反移民、反全球化的民粹主义倾向,在经济上则表现为经济民族主义。以美国为例,特朗普政府在“美国优先”的政策下率先发起中美贸易摩擦、不断弱化多边贸易体制、频繁征收报复性关税,拜登政府泛化国家安全概念、针对外资严加审查、对中国进行技术遏制,并要求本国的跨国公司调整供应链本土化以创造更多国内就业和税收。这些政策举措具有浓重的单边主义、保护主义和霸权主义色彩,恶化和挑战了国际秩序与全球治理。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各国深嵌全球化进程,国际法开始大规模涉及国内治理问题。“发展”领域也因此发生了一系列的政治转向,从发展中国家追求国际经济新秩序运动中所使用的“斗争话语”,转变为因全球人权话语兴起而衍生出的“发展权”。通过西方中心主义视角下的“发展”“人权”等概念,国际法再次承担起所谓的“文明教化的任务”。大量人权条约、机构、机制使得人权保护从传统的国内保护扩展到国际保护。美国法律与发展问题专家戴维·肯尼迪(David Kennedy)将这种现象称为“人权偶像化”(idolatry),对人权的过度崇拜和绝对化,将人权视为解决任何问题的唯一神圣手段。对人权的过度追求可能导致忽视其他重要价值观和复杂现实条件,使人权理想化而非有效的实践工具。“不少原本可能投入发展中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在新自由主义影响下转向了‘法治’的植入(injection)与司法改革项目。一方面,人道主义在一定程度上甚至成为全球化的反义词,在一国的监管能力因其市场对外国产品、服务、资本或劳动力开放而受到影响的情况下,人道主义者却想要设法限制这些全球流动。另一方面,人道主义又试图为发展中国家的社会福利安排寻求国际监管的替代方案。人道主义者将重点放在公共秩序上,注重国家主权机制和国际机构标准的制定。人权不只是被视为一场运动或者一个理念(a movement or an idea),人权业已成为了一种制度(an institutional regime),甚至成为一种普遍的意识形态、一项判断主权是否具有合法性的国际标准、一种全球公民社会的正义话语(a common vernacular of justice)。”
第二,从交易机制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的加权表决、特别少数票等机制维护了大国对国际事务的主导权,WTO“绿屋会议”等非正式决策机制引发了合法性危机。“一带一路”倡议不前置设定规范框架,不强行要求东道国改变国内法律提供为中国所偏好的法律环境,而是按照现有的规则和制度运行,同时确保在遇到挑战和不确定因素时通过协商最大化灵活度。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是打破西方实施的数字霸权等经济霸权的实证,坚定了沿线国家发展数字经济的信心。中国在为东道国提供数字基建的同时,并不向东道国移植法律制度或者要求改变东道国相关法律。尽管在这种跨国数据治理过程中存在“推拉”因素(push and pull),但显然不是一些外国学者鼓吹的“数据威权主义”(digital authoritarianism)。⑧资金融通是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支撑。十余年来,“一带一路”倡议增设了包括亚投行、丝路基金、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在内的一系列多边金融机构。同时,“一带一路”倡议还与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欧洲复兴开发银行等国际金融机构加强第三方市场投融资合作,与国际金融公司、非洲开发银行等开展联合融资,形成了更具包容性的投融资机制。
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在举措、目标等方面与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高度契合。自2000年联合国宣布《千年发展目标》后,发展领域最重要的转向是将社会问题纳入市场改革和经济发展的主流议程。随后,世界银行提出“综合发展框架”(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Framework),确定了发展议程的两个方面,即除了经济增长的宏观经济和金融方面,综合发展框架提出必须更加关注发展的社会、结构和人的层面。联合国于2015年发布了《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其中环境、社会和经济三个维度休戚相关,代表了一个未来社会的愿景。“一带一路”倡议对接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推动各国实现持久、包容、可持续的经济增长,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中国在带路国家推进惠及民生的“小而美”项目建设,并且在国际规范和债务可持续性原则的基础上,形成了稳定、透明、高质量的资金保障体系。在共建“绿色丝绸之路”方面,中国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之间建立了国家基础设施发展指标,成立绿色发展国际联盟。2016年后,“一带一路”不再新增煤电项目打造绿色发展道路。2021年10月,中国发布了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在绿色基础设施、可再生能源、环保金融等领域加强与共建国的合作。中国在第三届“一带一路”高峰论坛上提出《“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北京倡议》《“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展望报告》,与沿线国家共建“健康丝绸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