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查看: 247|回复: 0

当我们谈AI 与人类的区别,我们如何面对被AI取代的恐慌和被更高维决定的虚无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6-26 11:1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微信登录

×
作者:微信文章
上周末参加了一个哲学讨论活动,“漫谈AI与人类的区别”,引发了我的一些阅读和思考。我在想,当我们谈论 ai与人的区别,我们其实在问什么,真正在关心什么?



我想对于大部分非哲学专业的人,背后其实主要是有两点更真实的关心。

其一是一种生存危机的威胁感。AI如此聪明高效,在记忆和计算能力上如此优越,人和AI 有区别吗,区别是什么,我们人类的更优越的不可替代的是什么?我们的直觉告诉我们一定是有一些区别的,我们的信念告诉我们,我们一定是有高贵之处的,否则我们可能就活不下去了。那么不可替代和优越之处究竟在哪里,人要怎么活出一个“人样”才能不被 AI替代掉?

其二是技术时代的虚无感再次更强烈地袭来。按照当前大家好理解的去理解,很多当代“实验证明”好像证明了人只是因果传动链条中被决定的一环,人可能和AI一样只是更高阶文明的一串代码。那我们这么用力地活着的意义是什么?我们难道不需要对“因我而起带来的影响”付起责任了吗?我们难道不需要再自己承担“活着”这个最基本的责任吗?





绿色去哪里了?——我们和AI在认知上的差别





当我们说人与人工智能的认知方式的区别的时候,我们往往会谈到神经元网络的运作过程。大概的理解是,人通过视网膜接收光波中的粒子信号,然后经由视神经传送到大脑进行信息处理,一切都可以还原为化学物质携带的物理电信号的过程。这个解释看似很完整很科学,但是这里面的每一步,哪一步有“绿色”呢?或许可以说“绿色”就是波长的一种,是电信号的一个过程。可是如果不是人类,会能够“看到绿色”吗,“绿色”还存在吗?

那我们就说看到绿色这里需要一个感知者,一个感知的生物,如果这个世界上没有人类,那是不会有“绿色”这个概念的,计算机也永远不可能知道。所以“绿色”这个概念,不仅仅是一系列的物理过程,更重要的是它需要包含在“我”的存在基础上的。像“酸”和“疼”也是类似的,不管怎么拆解成对化学分子和神经过程的描述,都没有办法让我知道这是一种什么感觉,除非我体验过。这就是一种“有我之知”。

对物理化学等物质基础的研究不能说错了,但是这个逻辑是,它有物质基础,但是物质基础不一定能够完全涵盖和完整的描述它的上层。近代以来的科学和理性主义,容易让我们看待任何事物和现象都只有一种视角,近似于机械的纯粹物质的视角。这个视角本身带来很多的贡献尤其是对物质世界层面的改造,但是却让我们丢失了其他的可能的视角,包括对自身存在的感知。



我想,突破这一层视角的局限,我们可以看到“我的存在”、“我的感知”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资源。我们会看到人是计算机一切思想的来源,我们的存在本身才是这个世界运行的基础。或许我们思考,人和这个世界,除了纯粹物质特性之外的还有哪些特性,人除了探索物质的“科学方法”之外的其他认知方法。

所以,去存在,去生活,去形成你独特的对生活的感知;去用人的全部“智能”,去感知、认知“有我”的世界。我们与AI 的区别就坐落在我们的直接感受、体会感悟、历史、语言、文化之中,是我们所特有而AI不可能有的,我们在AI时代不可能会被替代掉的部分。




“自由意志”是什么?




我们好像模模糊糊地坚信我们和AI是有区别的,但是有时候也会因为我们与AI以及某些游戏与现实世界的相似性,不得不直面“人的来源”这个抽象问题。谁创造了这个世界,我们是怎么来的。我们只是被更高维的存在设定的程序吗?我们有自由意志吗?如果没有的话,那活着还有什么意思,这种怀疑把我们拖入深深的无意义感和虚无之中。



如果要证明人有自由意志,一般性地我们就会想要需要证明“我的决定不是被任何其他东西决定的”。按着“证明才成立”的思路走,我们会发现我们很容易找到“我们的决定是被决定的”的证据,不管是来自神经学的还是社会学的。所以我们往往会有一种命运既定的感觉。但是这里的问题在于,我们可以经验到“被决定”,但是不能经验到和证明“不是被决定的”,所以这里永远是一个“不可知”的领域。那么其实这里就进入一个认知的死胡同了,我们不能说我们是被决定的,也不能说我们不是被决定的。



换一个思路,我们常常会说,“经过对哪些方面的考虑,我决定...”,也就是说,虽然我们不能经验到“不是被决定的”,但是我们好像经验到了,自我才是决定的源头,我们经验到了自我在参与这个决定,虽然考虑到很多的因素,但是这个“自我”成为一个决定的来源,如果没有“我”,这个决定就不会存在。为什么我们在这总要强调“我”?跟“绿色不存在”一样,如果不是依托于“我”这个主体,那“绿色就不见了”,“决定也不见了”,那么我们是否也可以说“是我决定了决定的存在”。



“我”是在理解“决定的过程”中不能被忽略的东西。如果我们把这一切都简化为只是物质世界的链条传动,就损失掉了很重要的东西。比如,如果我们在解一道数学题,当年欧基里德他这样的使用这条定理或者陈述定理的时候,他的神经元在做一些活动。那么我现在要采用欧基里德里的这条定理,是不是我的神经元也要做这些活动?我跟欧基里德采用了同样的解法,这是否意味着我们两个都有同样的神经活动在决定着我们两个的解题过程?但是我们知道我解这个数学题和欧几里得解这个数学题是不一样的,因为这个过程发生在不同的“主体”内。





我自由吗?





所以我们讲到“自由意志”里面,“我”在其中是扮演了如此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好吧,就算我勉强承认“有我之知”、“我是有自由意识的”。但是我为什么在生活中依然觉得有如此多的不得已呢,还是有很多的痛苦和虚无呢?



陈老师有篇文章叫《从感觉出发》,说哲学就是要从感觉出发的,哲学与科学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哲学是需要直觉和感觉的。我们对自由的理解有个误解,我们一讲到自由的时候就讲自由选择,就想到“自由意志”是一个名词,去研究存在在做决定的前几十微秒是否存在一个“自由意志”。但是我想,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好像对“自由意志”这个概念的感应不那么深。我们大量的直觉感受到最多的“自由”其实是一个副词,是一种状态。比如我自由歌唱,我也不是决定去自由歌唱的,我就自由歌唱,我自由自在地起舞,这是我们讲的自由。我容易体会到,成功的时候我会倾向于觉得主要是因为我,失败了倾向于觉得有命运的必然性。我早上出门的时候力气满满觉得我可以改变什么,晚上下班没有力气的时候觉得一切都随命运的安排去吧。所以我们能感受到的,更多的是一种精神能量、情绪的状态。



“存在”不仅是一个名词,更是一个动词。自由不是一个名词,更多时候是一个副词。我们更多地去感受“自由”的状态,去以“我的存在”去感受存在的过程,可能这才是我们需要扭转一种态度和能够把握的一种方法,它通往我们如何去跨越思想上的无意义感和虚无感。





以上为对陈嘉映老师学习资料的阅读和个人理解。可能不一定准确。阅读来源有:

陈嘉映纪录片节目:《解释鸿沟》

“爱智者城邦”小程序中陈嘉映老师讲座音频:《科学的成就和限度》《绿色哪里去了》《谈谈自由意志》

陈嘉映书籍:《哲学·科学·常识》《感知·理知·自我认知》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AGB|Impressum|Datenschutzerklärung|萍聚社区-德国热线-德国实用信息网

GMT+2, 2025-7-14 08:41 , Processed in 0.096561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