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查看: 367|回复: 0

AI时代,我为什么还在费劲“啃”一手资料?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6-22 19:4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微信登录

×
作者:微信文章
在做AI自媒体后,我经常收到的一类问题就是,“你是怎么快速学习AI的?”这个话题其实很大,一篇文章很难讲全讲透(其实也是为了对抗我的拖延症,因为当我想把一个大话题一次性搞定的时候,就往往会拖延),所以我决定分成三期进行分享:
    第1期:AI时代,我为什么还在费劲“啃”一手资料?第2期:我平时都在“啃”哪些AI一手资料?第3期:我平时学习AI的思路和方法(包含踩过的坑)

今天是第1期。

AI时代的信息爆炸程度,要比移动互联网时代夸张得多,如果大家关注AI行业的话,就会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在一天内,被多个AI产品的重磅消息轮番轰炸。由于要学习和消化的重磅信息太多,而有些信息直接阅读起来又太耗时间,所以很多人会选择借助AI总结。左边,是静静躺在收藏夹里一份三百多页的互联网女王的AI行业研究报告;是加入播放列表几天但一直还没听的张小珺的大模型季报播客;是挤满了浏览器标签页以为自己马上会看的公众号文章/个人博客/油管视频……右边,是任何一个AI对话框里闪动的光标,我只需要输入:“帮我总结这份研究报告(播客/文章/视频)的精华内容”。
诱惑是巨大的。三分钟,AI就能把一份我可能需要“啃”上三天三夜才能消化的材料,变成条理清晰、要点分明的摘要。它像一个“知识罐头”,开罐即食,营养成分一目了然。而“啃”一手资料,更像是制作“知识罐头”的过程。我需要选料、清洗、去皮、杀青、装罐、注液、抽真空、密封、高温杀菌、冷却、入库,经历漫长的等待和辛劳。

在这个效率为王的时代,选择后者,似乎是一种不可理喻的“自讨苦吃”。我为什么还要如此费劲?

我不想错过一些自己感兴趣,但AI会忽视的细节
不是说阅读AI总结的内容不好。如果只是为了快速一览AI行业变化或者精华内容,那么直接阅读AI总结的内容确实非常节省时间。但我非常清楚,自己不是为了了解更多AI资讯才阅读和学习AI的,我是为了学习我感兴趣的AI知识。就像我账号的个人介绍:

ai呀蔡蔡,关注AI编程、AI Agents,以及一切感兴趣的AI新鲜事 ~ 我优先考虑自己的好奇心,而不是别人的需求。
比如前几天分享的Vibe Coding提出者AK最新演讲:我们正在经历软件3.0(值得二刷),如果让AI来总结,关于LLMs的认知缺陷的精华内容会是这样的:

尽管LLMs能力强大,但也存在显著的认知缺陷:

幻觉:它们经常编造信息,缺乏足够的内部自我认知模型。

不规则智能:在某些问题解决领域表现超人,但在另一些领域却会犯人类绝不会犯的低级错误。

顺行性遗忘症:LLMs不具备随时间推移自然学习和巩固知识的能力;它们的上下文窗口更像是“工作记忆”,每次会话结束后都会被清除,需要直接编程来管理。

易受攻击:它们容易受到“提示词注入”等安全风险的影响,并可能泄露数据

单看AI总结的精华,你可能会觉得Andrej Karpathy又在说些老生常谈的观点,但我把这个演讲看了两遍,他用《雨人》电影主人公的例子来比喻当前的LLMs,一下子把LLMs的能力边界给具象化了。

AK的演讲里还提到,LLMs具有操作系统的许多特性。为了方便听众理解,他在介绍这个观点时用了不少图表、案例、比喻,而这些细节经过AI,又都被浓缩成一句或几句不那么容易理解的观点。这太可惜了。
又比如Founder Park的这篇采访文章独家对话Lovart创始人陈冕:我们没有产品经理,只有设计师,里面有一段关于数据优势的分享是这样的:
w1.jpg
如果当时没去阅读这篇文章,而是直接读AI总结的观点“用户行为数据比原始数据更重要”,那我也不会在知识星球写下这样的启发,“(这)不仅解释了 Cursor 的优势,也从侧面解释了为什么 Cursor、Windsurf 这类 AI IDE 会自建模型,为什么 OpenAI 会想要收购它们。”同样的还有播客,我听播客,一方面当然是为了获取高质量的一手信息,但另一方面,我也享受主播对谈之间的思想交锋,甚至是彼此心领神会的会心一笑。这些都是AI总结的内容无法带给我的。因为它并不知道我想要的到底是什么(有时候我自己也不知道,只有看到的时候才会有所触发)。
我不想把阅读理解的权利完全让渡给AI除了不想错过一些我感兴趣的细节,我也不想把阅读理解的权利完全让渡给AI。

w2.jpg
大家应该知道,我们平时啃东西的过程,会反复用到我们的咬肌。放在AI学习中,“啃”一手资料就像是一场思想的锻炼,能让我们思想的“肌肉”变得更加结实有力。
当我们面对一手资料的复杂性、模糊性甚至矛盾性时,我们的大脑会被迫进入一种高强度的“锻炼模式”:

我们在锻炼筛选与判断力:在一大段信息中,哪些是核心论点,哪些是支撑论据,哪些是作者的个人观点,哪些又是可以忽略的旁枝末节?这个筛选过程,AI可以代劳,但我们就失去了锻炼这种判断力的机会。

我们在锻炼逻辑与批判性思维:作者的论证链条是否存在缺陷?他的前提假设是否可靠?他有没有刻意隐藏某些对自己不利的数据?这种与文本的“搏斗”,是批判性思维养成的唯一途径。

我们在锻炼联想与创造力:当读到一个观点时,我们可能会联想到自己工作中的某个难题,或者另一本书里的某个理论。这种不期而遇的“灵光一闪”,往往诞生于漫长而“无用”的阅读过程中。就像前面提到的,AI的总结,因为追求“效率”和“相关性”,往往会过滤掉这些看似“离题”的宝贵枝蔓。

如果长期依赖AI的总结,我们思想的“肌肉”将会萎缩。我们会变得无法忍受任何复杂和模糊,习惯于接受现成的结论,失去独立思考的能力。我们会拥有很多“知识”,却产生不了自己的“见解”。

这并不是危言耸听,我最近看到麻省理工学院发表的一篇论文,是针对AI使用对认知和学习影响的一项研究。通过脑电图(EEG)分析、自然语言处理(NLP)评估和参与者访谈,比较了使用AI、使用搜索引擎和完全不使用工具(下面称为纯大脑组)进行论文写作的三组参与者。

w3.jpg

研究结果和其实和很多人预想的一样——长期依赖AI会产生“认知负债”,短期内AI让你省力了,但长期来看,它取代了你独立思考和深度参与所需的认知过程,导致批判性思维减弱、易受影响、创造力下降——只不过没有下面这些研究数据来得怵目惊心。

1、使用AI组的参与者中有 83.3%无法引用他们几分钟前写的文章;搜索引擎组和纯大脑组的参与者则只有 11.1% 无法引用;

2、长期依赖AI的参与者在脱离AI独立写作时,大脑的神经连接性会减弱。在Alpha波段的连接性分析中,纯大脑组的神经连接为79个,而使用AI组则下降至42个。这意味着神经连接减少了 将近一半。如果把电脑处理能力减半称之为电脑坏了,那我们人脑处理能力减半呢?

不过好消息是,先独立思考,再使用AI效果可能更好。

那些最初不使用任何工具(纯大脑组)写作,之后才被允许使用AI的参与者,在引入AI后,大脑连接性反而显著增强了。这表明,当你在已经有一定知识和构思的基础上使用AI时,AI可能促使你的大脑进行更广泛的信息整合、记忆激活和高阶控制。

这给我的启发就是,在学习初期,依靠自己的大脑进行深入的思考和练习是至关重要的。之后再引入AI工具,可以作为辅助提高效率,但不能完全替代自己去思考。

不是排斥AI,而是学会定义与AI的关系是的,我并不排斥AI。AI无疑是这个时代最实用的工具之一,它给了我们一个或多个无所不知的“学伴”或“研究助理”。关键在于,我们如何定义与它的关系。对我自己来说,我是主攻手,AI打辅助。这里分享我和AI协作“啃”一手资料的三板斧:
1)在“啃”之前,用AI预热

比如你看到大家都在推荐Andrej Karpathy在YC的演讲视频,但你并不知道他是谁,你就可以先问Gork 3:“Andrej Karpathy是谁,他在工程软件和大模型方面都有哪些经验?他提出过哪些传播较广的概念或观点”,这能帮你更好地理解演讲中的部分内容。

w4.jpg

2)在“啃”之中,用AI攻坚

当遇到某个具体的、不太理解或者不太确定自己是否理解的段落或概念时,可以把原文/原视频扔给NotebookLM,让它用更通俗的语言解释,或者提供一个不同的视角。比如我在看Cursor隐私模式的开启与否,对数据上传服务器后的处理不太确定,就会去追问。

w5.jpg

3)在“啃”之后,用AI对练

读完一份材料,形成了自己的理解后,可以把自己的观点抛给AI,让它来挑战你、反驳你。“你认为我的这个理解有什么漏洞?”“除了我的解释,还有没有其他可能的解读?”这种“思想对练”,能极大地加深你的思考深度。这个环节我同样经常用NotebooLM。

回到最初的问题:AI时代,我为什么还在费劲“啃”一手资料?因为我知道AI可以帮我快速提炼全世界的知识,但无法提供我真正感兴趣的细节(至少暂时还做不到)。AI可以帮我“拥有”全世界的知识,却无法代替我建立自己的认知框架,形成自己的思想和洞见。学习从来不容易,“啃”本身,就是学习的一部分,甚至是其中最核心的部分。以上就是第1期的内容,希望对大家有启发 ~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AGB|Impressum|Datenschutzerklärung|萍聚社区-德国热线-德国实用信息网

GMT+2, 2025-7-9 00:17 , Processed in 0.123068 second(s), 3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