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萍聚头条

查看: 228|回复: 0

AI时代作家的宿命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4-20 20:3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微信登录

×
作者:微信文章
w1.jpg

w2.jpg
文 | 张 华
AI的出现与风靡,如同一场突如其来的风暴,将我们卷入一场集体焦虑的漩涡之中,有种突然失重的眩晕。

和朋友聊天,AI是绕不开的话题。

一位徜徉在诗行间的朋友,眼神中闪过一丝复杂,叹道:AI捣鼓出来的那些诗作,无论是韵律、格调还是意象,把我甩出几条街,让我自惭形秽。”

小说家朋友一脸夸张地说:AI的效率让我脸红,像按下快进键,眼看着它一字一句,飞速写出一个个故事框架,感觉自己在用石器时代的工具在凿字。”

编剧朋友则苦笑着摇头:AI生成的剧本大纲,快得像流水线,精致得像工艺品,我的饭碗快被端走了。”

某个深夜,我也向AI投掷了一个刁钻而荒诞的问题:“如果齐白石遇见毕加索,他们将如何对话?”

几乎在呼吸之间,算法就编织出一场东西方艺术大师的量子纠缠——

毕加索:齐先生,我见过您画的虾,它们鲜活而生动,却只凭几笔水墨,您是如何让线条在空白中呼吸的?

齐白石:墨分五色,计白当黑。虾须的力量在手腕,但虾魂在留白处游动。

毕加索:对,剥掉皮肉,真理藏在骨架!你们宋代的画家就已明白,写意比写实更真实。

齐白石:年轻时我画工笔,须发毕现。老了才懂,大道至简。

毕加索:眼睛本该同时看见正面与侧面,就像您画荷花,花瓣背面用淡墨,正面却留白,这是东方的立体主义。

齐白石:你们西洋人总在突破,我们却坚持“师古人亦师造化”。下次我往蝌蚪尾巴上甩点朱砂,学学您的“变形记”。

毕加索:把您的蟋蟀和我的鸽子放进同一幅画,让敦煌飞天抱着吉他,在破碎的瓷器上跳舞!

齐白石:不如一起画条鱼,你用油彩立它的结构,我用焦墨勾它的魂魄。留白处,让观者自己游进去……

尽管我的问题很荒诞,AI给出的答案却并不荒诞,甚至有些惊艳。不得不承认,从哲学、艺术和文学的角度看,都可圈可点,令人拍案。

屏幕的蓝光映出我瞳孔里的震颤,一股寒意穿透脊背,——莫非这就是传说中的“神来之笔”?

震撼之余,我的内心涌动着难以言喻的自卑。即便是世间最聪慧的头脑,最伟大的作家,在惊人的算力和算法面前,都显得低能而渺小。

作家们开始自我怀疑,进而发出“作家已死”“人人皆可莎士比亚”的喟叹。

AI就是一台精密的织机,编织着海量数据,展现出叹为观止的模仿复制能力,在公务文稿、法律文书、新闻报道等标准化内容的生产方面,如同一位不知疲倦、精准高效的助手,让我们从烦琐的重复劳动中解脱出来。

AI能当文字的搬运工,却当不了灵魂的摆渡人。在文学创作中,AI有着难以抵达的彼岸。因缺少现实经验的滋养,它不懂“情为何物”,只是“已有作家眼泪的拼贴”,只是一个精密的“统计工具”和“超级算盘”,虽能模拟情感表达,但无法产生真实共情。AI能仿写《战争与和平》式的鸿篇巨制,却无法注入托尔斯泰笔下的挣扎与救赎;能还原《变形记》中甲虫的魔幻,却不能理解卡夫卡手稿上那些非逻辑的悸动;能定位《红楼梦》中每个字的文本坐标,却体会不到黛玉葬花时春泥的温度;可以续写《活着》中福贵的人生轨迹,却永远写不出余华笔下那头老牛眼中“比黄昏还浑浊的泪水”。

w3.jpg

w4.jpg

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麦家被问及AI对写作的冲击时,他给出了自己的判断:“AI写作能超越90%的写作者,却永远无法触及文学的核心价值。”换言之,作家存在的根本意义,是要成为那无法替代的10%。作家的笔,是肉体在场的证明,是痛感触发的火花,赋予文字以冲击力、穿透力和震撼力。文学真正的价值,或者说真正的“灵魂写作”,是拿心跳当节拍、用呼吸作标点的生命书写,将体温和思想熔铸为文字的血肉,让读者能看见灵魂的倒影。写作不是算术题,而是带着七情六欲、五脏六腑的“人学”。从这个角度上来说,作家的写作必须对抗AI基于统计学的叙事惯性,就像竹林七贤那样,该醉醉,该狂狂,是带有强烈个人色彩的“非标”写作,这一“逆算法”“超算法”的悖论身份永远无可取代。AI写出的东西像极了流行的预制菜,看着色香味俱全,吃起来总觉得缺股锅气。当年照相术发明,说画家要失业。留声机问世,说戏班子要完蛋。结果呢?梵高的向日葵照样在美术馆里挂着,梅兰芳的贵妃醉酒依然在戏台上醉着。

历史经验表明,技术从未消灭人类价值,而是重构价值坐标,重新定义“何以为人”。AI时代的作家,犹如风雨中守护灯塔的勇士,用充满灵性和温度的思考,深耕人类特有的“不完美”,把对生命的困惑、存在的追问、未知的敬畏注入文字,与冰冷完美的算法对峙,最终走向“人机共存”“人机共创”,这是作家的使命,也是作家的宿命。

w5.jpg
—END—往期回顾:穷读不舍 | 唯有读书可以任性诗意的回响
一个“穿越”而来的人|张謇实业救国的系统思维
做一个幸福的普通人
性情中人黎化
一个人的突围
张謇的“人生哲学”:人生的意义在于创造意义
张謇人生的悲情底色|他面对我们微笑,却背对我们流泪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阿勒泰”
“抖音一分钟,人间两小时”——短视频生存的反思
掼蛋认识论
我的“纯手工”童年万里行军,这个民族书写了一部跨越时空的民族史诗九度杏花开
海门人的精神气象——略谈张謇与家乡海门
无用之用
此心安处是吾乡
苏东坡,有趣灵魂的“天花板”
手机入侵
做一个坚定的“长期主义者”
“狠人”曾国藩无事乱翻书我呢?我在哪儿?

w6.jpg

w7.jpg

w8.jpg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AGB|Impressum|Datenschutzerklärung|萍聚社区-德国热线-德国实用信息网

GMT+2, 2025-7-21 21:05 , Processed in 0.144833 second(s), 3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