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在生成式 AI 领域一直落后于谷歌、亚马逊、脸书等同行。当 Gemini 和 GPT 在 AI 逻辑推理领域激战正酣时,Siri 的表现却差强人意,测试成功率仅 66% - 80%,错误响应频繁,致使原定于 2024 年上线的计划推迟到 2027 年。为扭转局势,苹果 2 月宣布 5000 亿美元本土投资计划,未来四年重点发展 AI 服务器制造、研发扩张等,提升云计算、AI 推理和数据分析能力,并计划在 2025 WWDC 大会推出自研 AI 系统。此时推出 “AI 医生” 计划,可能是苹果健康生态长期规划的一部分,也可能是库克对健康产业的青睐,使其搭上了自家 AI 发展的快车。
再者,过往 AI 技术存在局限,数据也不够充足,导致许多企业开发的 “AI 医生” 效果不佳,难以推向市场。比如,过去医生期望 AI 能精准识别图片中食物热量,帮助用户控制热量摄入,但在生成式 AI 出现前,深度学习算法在食物分割和热量估算上误差较大,无法满足实际需求。如今,iPhone 16 已能较准确估算食物卡路里和碳水化合物含量,生成式 AI 的发展也让 “食物跟踪” 更精准,有望达到医用标准。锻炼分析借助 iPhone 后置摄像头和新 AI 技术,能获取更多数据,实现动作和姿势纠正,成为 “数字物理治疗师”。苹果凭借 AI 基础制造投资计划和积累的 AI 视觉能力,加上可穿戴设备生态优势,有机会将这些旧概念转化为新一代数智应用。
在成本控制和商业模式上,苹果也具有显著优势。Project Mulberry 的大部分服务可内部开发,仅视频内容需要医生支持,降低了运营成本。苹果庞大的用户基础,使其前期获客成本大幅降低,即便客单价较低也能盈利。此外,苹果的商业模式更为多元,AI 医生既可以软件形式纳入 Apple One 套餐,抽取 30% 医疗订阅费,也能作为成本项,带动苹果可穿戴设备的销量增长。凭借这些优势,苹果有望开拓初创公司未能攻克的市场,在千亿院外健康市场分得一杯羹。
三、医疗 AI 场景的新机遇
目前,AI 技术距离完全打通严肃医疗还有一定距离,但从 AI 企业的应用开发趋势、国家药监局审评审批改革方向以及大众对 AI 的接受程度来看,AI 成为私人医生的时代并不遥远。一向行事谨慎的苹果入局,释放出积极信号,表明该赛道具备发展潜力。
苹果的这次布局,也提醒我们重新审视过去十年间失败的医疗 AI 场景。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曾经因技术瓶颈被放弃的场景,或许正迎来新的生机。在科技与医疗深度融合的当下,那些被尘封的创意和设想,有望在新技术的赋能下重焕光彩,为医疗健康领域带来更多创新与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