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这一印象不仅仅局限于汽车,还包括刀具、冰箱、电视、音响、乐器、家具……甚至还延伸到了德国人身上, “严谨、认真、精细”就是中国人对德国人的普遍印象,即使绝大多数中国人从未见过一个德国人。
可以说,任何商品只要被打上“德国制造(Made In Germany)”就会有大批中国人追捧。为什么?那可是德国造的东西,质量好!以至于,曾还有人制造出“青岛下水道里的油纸包”、“一百年售后的德国造桥梁”这样的假“新闻”。
但假如有人告诉你:“Made In Germany”曾是“假冒伪劣、粗制滥造”的代名词,您信吗?
历史就是这样充满戏剧性,在那个年代里不仅“Made In Germany”代表着近乎侮辱的含义,就连这种要求标注产地的行为,都是“受害者”为抵制德国劣质产品而发明的。
受害者:英国
时间:1887年4月23日
经过:自18世纪60年代第一次工业革命之后,英国的制造业蓬勃发展,全世界都有来自英国及其殖民地的商品。这不仅宣扬着日不落帝国的强大力量,更不断为英国攫取着海量的财富。而当时同样身处欧洲的德国还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家,直到1871年俾斯麦完成德国统一之后,德国真正地才开始全面推进工业化。
于是愤怒的英国人在1887年4月23日,出台了世界上第一份《商品法》法案。要求任何在英国及英国殖民地销售的商品,都必须标注产地,否则将会面临沉重的处罚。
因此在近一个世纪以前“Made In Germany”所代表的,就是廉价低劣的代名词。那么问题来了: 德国商品是如何摆脱了这个刻板印象,并一步步打造出“优质、可靠”的世界印象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