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下旬汉堡孔子学院将合作举办国内青年琴家金蔚先生的古琴集中课程和古琴音乐会
最新消息:3月下旬汉堡孔子学院将合作举办此次金蔚先生的古琴集中课程和古琴音乐会。课程的时间在3月21-26日于汉堡孔子学院举行。课程名额已满。音乐会时间暂定于3月30日。欢迎有兴趣的朋友前来参加此次音乐会。具体信息请继续关注此帖更新。汉堡孔子学院地点 Konfuzius-Institut an der Universität Hamburg e.V.Schlüterstraße 64 20146 Hamburg
“古琴(古称琴、瑶琴、玉琴,现称古琴、七弦琴)是中国古代最古老的乐器之一。在古时文人心中视为高雅的代表,琴音悠远,高山流水知音流传至今。”
“古琴是中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有三千多年的历史,是中国古代地位最崇高的乐器,被誉为哲学性的艺术或艺术性的哲学,被列为“琴棋书画”四艺之首。是古代每个文人的必修之器,历史上的著名琴家有孔子、嵇康、蔡邕、蔡文姬、李白、杜甫、宋徽宗等。古琴也是孔子办学重要的六艺之一。
《诗经》中记载着“窈窕淑女,琴瑟友之”,“我有嘉宾,鼓瑟鼓琴”,《诗经·小雅》亦有:“琴瑟击鼓,以御田祖”等记载。。嵇康在《琴赋》中说:“众器之中,琴德最优”;所谓“士无故不撤琴瑟”(《礼记·曲礼下》。孔子也说过:“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2003年11月7日,中国古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为第二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这表明,有着3000年悠久历史的中国古琴艺术的突出价值再次得到了世界公认。”——转贴自 维基百科词典
上个月去丹麦,漂在海上时产生了一个想法,就是明年或者后年请我的古琴老师、青年琴家书画家金蔚先生来德教授古琴的集中课程。金蔚先生从2005年起每年被重庆和东莞相关国学机构请去分别集中5天授课。学生入门后辅以音像资料继续学习,效果不错,远远超过他的预想。原本金蔚老师是不同意这样授课的,因为传统授琴没有这样的先例,但是国内优秀的古琴老师严重稀缺。重庆和东莞的朋友几次三番诚意相邀,金老师抱着一试的心情,三年下来,弟子们的用功和进步,令他相当感动和满意。
我想重庆东莞可以做,德国不过就是多坐几个小时飞机,不是一样可以这样做吗?我把这个想法和金老师沟通后,金老师认为可行。现在我们汉堡的国学经典读书会中有三四位朋友已经表达了积极学琴的愿望,我想一共有十个人左右预订学琴就可以请金老师过来,每人三百~四百欧元的学费(5天~6天集中全天授课,完全不贵啊。国内金老师的琴课是每小时120元人民币。集中授课每位学员的费用是五天1500元~2000元)就可以支付老师所有的费用(机票+场地费+金老师授课费。此活动绝不为赚钱,一切财务公开。就是为了满足想学琴的朋友们的愿望。自然,也有小私心杂念的,就是也满足我和老师学琴的愿望啦。我每年回国都觉得学琴的时间太少。不过瘾),大家不仅可以有机会体会琴音琴韵,更可以以此为契机初窥中国传统文化之门径。因为金蔚先生,潜心书画,深谙琴艺,学养深厚,为时下青年琴人中罕有。
当然,此事只是初步的设想,如果顺利运作,也至少要等到半年后才会举办。各位有兴趣的朋友,欢迎多多提出意见和建议。
古琴基本的知识介绍请见http://www.dolc.de/forum/viewthread.php?tid=428045&highlight=%B9%C5%C7%D9
后面再附一些关于金蔚先生的介绍和相关作品琴曲链接。
最新消息:3月下旬汉堡孔子学院将合作举办此次金蔚先生的古琴集中课程和古琴音乐会。课程的时间在3月21-26日于汉堡孔子学院举行。课程名额已满。音乐会时间暂定于3月30日。欢迎有兴趣的朋友前来参加此次音乐会。具体信息请继续关注此帖更新。汉堡孔子学院地点 Konfuzius-Institut an der Universität Hamburg e.V.
Schlüterstraße 64 20146 Hamburg
[ 本帖最后由 mayavati 于 2008-2-23 11:09 编辑 ] 1.卓越亚马逊网站上金蔚老师古琴专辑《响山集》的介绍。
http://www.amazon.cn/detail/prod ... p;prodid=bkmu602187
金蔚以其全面的传统功底,独特的文人气质,成为古琴界后起的佼佼者。[响山集]是演奏者首张个人专辑,其中创作两首,打谱两首,弦歌两首,流传大曲四首,形式多样,内容丰厚,为本辑所独有。专辑总体风格清正自然,沉雄玄妙,较好地体现了传承衔接和个性展现之融合。
创作琴曲在拓展思路,技法以及丰富古琴文化内涵方面均可视为有价值的尝试。本辑随奉演奏者所著《琴度》书稿,发人之未发,为近年来琴人著述中颖锐之作。
2. 我上传的金老师《响山集》中两首弦歌和一首琴曲。(可在线收听,下载需注册会员)
http://www.esnips.com/web/guqin/
3.【ZT】玉树临风——北大听金蔚古琴音乐会
玉树临风
——2003年北大听金蔚古琴音乐会
北大,常常来,但是在北大听一个人的古琴专场音乐会,还是第一次。
来得有点晚,幸好音乐会还没有开始。在北京大学图书馆南配殿中,“知音们”济济一堂,几乎没有座位了。到底是有点国际化的著名学府,欧美亚洲各国的听众都有。远远就看见一个气质文雅,穿黑色对襟上衣的青年琴人——金蔚。来听的就是金蔚古琴专场音乐会,在孔子诞辰2554周年的今天,在北大。
一向自许为“听琴人”,就是弹琴不怎么样,只能给所有弹琴人鼓掌的那种人,英文中称为 “fan”. 今天专门赶来,作金蔚的fan.
在一位北大白衣少女的简单主持后,金蔚先生上场,低眉垂眼,凝神定气,金蔚浅浅落指缓缓弹,一听,心一动。不错,几年没有听见金蔚弹琴,没有想到,指头的火气已经消了不少,气息与功夫内敛了许多。虽然是《梅花三弄》,清雅活泼中,有一种恬淡的气韵,如香茗晕开,很是有点味道。
学习艺术的行家里手一般知道,年轻艺术家,当然还有一些“心理年轻的老年艺术家”,都会经历一个“气壮脖子粗”的阶段,只有经过内功的修炼,才能去掉火气,在艺术上更上层楼。否则,这样的人,他说话与其作品,总有一层“烤鸭”或者“腊肉”的烟火气。
与前几年金蔚的琴相比,很明显的,金蔚这几年在内功上下了不少功夫。著名琴家陈长林先生说过:弹琴弹快是容易的,弹慢则是不容易的。金蔚的琴,弹得比原来慢了。琴有点象太极拳,打得越快越容易,动作眼花缭乱,熟练流畅,但是在“快速的行云流水”之间,味道与内涵消逝了。
琴好像是老琴,弦用的是丝弦。人也走向了追求内在精神与气质的升华,而不是外在的飞扬。人几乎凝神不动,落指与收指舒缓有度。当一个人真正接近琴与琴学本来面目的时候,人也会越来越象一张好琴,或者象一首动听有味的琴曲。
在掌声与鲜花中,金蔚弹奏了《梅花》,《玉树临风》,《潇湘水云》,《阳关》,《广陵散》。
不过,金蔚在北大“知音们”的掌声与美眉们的鲜花轮番轰炸下,还是有点沉不住气,在弹《广陵散》时,颇为踌躇了两下。其实,没有必要,继续弹就可以了。如果是绝对内行,他一定会知道,那个“牛人”没有在台面上不出任何差错的?极其罕见的。如果不是绝对行家,没有人会听出其中某个小地方的偏差。
金蔚的另一个特色就是琴歌。一般琴歌,是女琴人或者女琴家的特长,但是金蔚在年轻人中,还是比较全面。《归去来辞》与《将进酒》就是琴歌,金蔚唱起来,很是曲折有致,一唱三叹。
在大家的热烈掌声中,金蔚接着来了段《流水》,为他的个人古琴专场画上了一个句号。
还有一些其他朋友,作为友情客串,加入了音乐会。给人留下最深印象的是中央民族乐团的箜篌演奏家吴琳小姐,居然用箜篌与金蔚的古琴合奏,就像琴箫合奏一样丝丝入扣,娓娓奏来,如绿叶映衬春花,如白云围绕明月,别有情趣。
往日听到的《平沙》大都是悠远空灵,跌宕起伏,婉转有致。在北大读书的韩国贾瑀铉博士,其人敦厚方正,一曲《平沙落雁》,演绎得沉稳厚道,朴实方正,真是琴如其人。
其他的曲目好像有《一剪梅》,由北大一个艺术系的美眉演唱,好像太紧张了,与她歌声比起来,人还要中看一点。北京琴人俞滨同志,好像首次上场,一开始就拿错了琴,脸红汗出,所以没有发挥出平日的琴艺与水平。似乎,什么都是综合素质的展现,光弹弹琴还是远远不够的。
北大琴社社长李虎群博士,一曲《忆故人》虽然弹得颇为动听,可惜没有弹出一点“悲情”,从他自己颇为陶醉的神情看来,他应该弹一曲逍遥自在的《欸乃》或者《鱼樵问答》,也许更为合适。但是,这纯属个人观点,让各位方家见笑。
真是年轻人的聚会,没有任何的客套与复杂的人际关系,就是简简单单的弹琴,听琴。
虽然,所有参加琴人的水平与风格各不相同,每一个琴人都是十分投入,每一个听琴人都是“一心钟琴”。所以,整个金蔚古琴音乐会就象一个琴曲,简单,纯粹,优美。可能,经验不够;可能,准备不是特别充分。但是,毕竟这是金蔚,北大的琴人与古琴爱好者们,独立自主,“作曲演奏的一个新曲目”。在极其缺乏创新,不擅长团队合作的古琴界,也许,这个古琴音乐会就是一个古琴走向新希望的标志。
因此,向金蔚与北大琴社的同学们表达一个听众卑微但是发自内心的敬意与祝贺! 你们,辛苦了! 4. 金蔚先生琴学专著《琴度》节选
金蔚著 《琴度》(节录)
名辨
古琴原指老琴,五四以来称为古琴,实无其理。乐器古者甚多,便以我称古欤?其古字貌似美其久远,实有不合时宜之意。或谓琴乃诸器统名,为不乱而称古琴。如是,当称国琴为宜。今人操弄所谓国乐者,舍中之长,取西之短。固不如西乐之传承有序者。人何不轻之哉?若以吾琴相较,虽不言过之,自可比肩。近人多不知此,故有待中华赤子正之也。
功用
艺之功用必欲有益于人。今人好以丑怪惊人,其不知艺之所设,因人生多苦而喜乐之,人生多缺而完美之,人生多卑而崇高之。若人见之听之,或生厌恶,或多恐惧,何益之有?离骚之美,不在其苦也。吾琴亦然,如能自娱娱人,然后再言教化。琴乃历代贤人着力所成,如朝夕参究,古人风标时沁于心,日久风规自远。人与其处,似入芝兰之室,从而被其所化。故所谓助教化者,岂但琴音乎?
一声论
万事无不始于一,故学琴之人首求一声之玄微,然后可言多寡。切不可以繁声快手为能事。知音者听一音便知高下,何必广陵离骚?白玉无瑕,虽少了宝。顽石满山,多亦无用。人不知其理,以操大曲为贵,皆耳聪实聋者也。能操大曲,可知其学之力,而不可知其学之得。一声尚不得其味,如何知二声之应和?其千百声者亦虚设而无用。故须细细审度。一声之中,雅俗、清浊、高下、沉浮,无所不备。岂挥手成声按弦得声而已?今人好论音色、音准、节奏、速度,此固弹琴之首要,然蒙童得之者众。而能得琴中真味者,代不数人。艺之传承立于技而妙于道,故重一声,更欲其于音外意中求之。学者悉心探究,虽不可轻得,日久必有化龙之时。
三韵说
一分筝声,二分琵琶音,琴韵全无。此语调笑中有至理存焉。琴若无韵,远不如筝琶取音便捷悦耳。然今欲于筝琶一比高下者亦不为少,何也?不知我琴之长,心中虚空之故。其不知人之为人,力不如牛,速不如马,惟借智慧而为万物之尊。重韵为琴首要,可分为曲韵、音韵、器韵三者。今人言韵多袭明清之说,明清人重韵多在音韵,唐宋人重韵多在曲韵。且明与清异,明人重其神,清人则多落于实处。大凡曲韵从应和来,音韵从吟猱出,而器韵乃自然之物,亦欲扬而不可抑。若弹琴仓皇下指,则三韵皆损,学者明辨其理,取舍自得。
尚意
山何其魏巍,水何其洋洋,琴以声追造化,远矣!惟有身外之意,或可过之也。故意之所重,甚于其他。琴也者,立于声妙于意,以滚沸状流水易,甚于高山一曲,多不可端的。重声而轻意,则以有涯追无涯。故以为声不响则势不大者有之,音不繁则意不足者有之,乐不往者无趣,哀不哭者无情。其不知欲以声大求势,音繁为足,何如听雷观瀑?至于乐而狂悲则哭,人世惟恐太多。琴不尚意,无其用哉!
尚中
中者不偏。曲多古传,皆合中也,惟论曲情之出。古曰:琴者禁也。今人好言情感,以为琴者情也,此知其一而不知其二。有情入琴固难,发之中节尤难。人若骂街,纵有情理,因其失中,人所共鄙。今操筝琶者头摇身摆,喜则婚,悲则丧,以为有情,其亦失中。我国向尚端庄含蓄,五四以来西风东渐,加文革一劫,貌似意气风发,而中华琴韵几失。惟我古琴,源远流长,根深蒂固,尤玉树临风不倒。故身为琴人,当力矫时弊为任,更不可效仿低下。此关人之素养,亦关琴之素养,更关国之素养也。
儒释道
中国哲学,无过此三家者。虽身在山林一字不识,亦受其染,何况琴乎?儒家之中正,道家之玄妙,释家之圆融,无处不在。曲多道家所制,律多儒家所正,此显而明者。释家琴僧相传,然少见其曲律,盖不著表相而重其意也。若能持儒家之音,使道家之韵,行释家之意,可称善矣。然于琴言,其终属艺,故先求手段,然后再言道理。好言道而轻技,终是妄谈。音存或道可存,道存未必有音也。当切记之。 5.《中国古琴新闻网》介绍
http://www.guqinnews.com/news/qi ... D5KFF25JE2JH35.html
金蔚
www.guqinnews.com 作者:梁清散 来源:录入时间:07-03-08 15:19:29
金蔚,浙江诸暨人。身形则与北人无二。好书画,好诗文。其画简而有韵;其文古而有法,遂可见子厚、渊明。亦好琴。数年前,琴音将断之时,会雅集者,少可二三人,多者不过十数人。金蔚方奏罢一曲,一老者徐徐而前,欣然问曰:“若汝之音,可有老琴?”寂然久之,老者再曰:“该有老琴。”随而去了。其影若荒雪一苍松,金蔚注目久矣。
初,在杭州,金蔚学画,欲求知音。择于二胡,其师却言:“此非中国之正音,欲求其源,须寻于琴。”何为琴?非筝非琶,何处寻之?遂奔于上海。城浩大之处,或可见之。初至上海,茫茫琴行,处处皆见。却无一家有中国之琴。数日之寻,空空而归。沉吟久,任性秋踏于西湖。秋午无人,柳黄荷衰,日白风清,水波不兴。惟有孤山映湖,略可与雷峰一景。遥遥乎,似有渔人,处湖心而歌;潺潺乎,又似流云,初学水声。若即若离,难辨其方向。金蔚飘飘魂移,不知何所之。仰面,见门阔庭深,竟一琴横卧。金蔚乃识之,兴而奔去。抚之弦,抚之身,抚之流苏,若如挚友。主人疑而前,曰:“此为丝博而作,其弦乃丝,其音可若丝,展此物示于外邦,知中国丝绸应用之广也。其非真器也。”金蔚惶惶而立,若失若迷。主人笑曰:“吾闻杭州,仅此一琴耳,见汝与其有缘,且低廉售汝。”
金蔚始得琴,游手奏之,漆落手似碳墨,却依然爱之,乱弹终日。一夕,其友登门,见其习琴,惊问曰:“子何处得此琴?”金蔚亦惊,疑其亦识琴。友曰:“识之,既见于杭州城里。”金蔚急起,令其带路。入东巷,出西巷,进南街,往北街,至一小馆而止。二人踏门而入,且闻丝音渺渺。堂上,见一少女,正抚琴悠奏。金蔚大喜,求其为师,少女颦而一笑,抱琴退走。须臾,少女伴一夫人,启帘而出。夫人望之,频频点头。少女曰:“此吾母也,可为尔师也。”遂收金蔚为徒。彼时,与夫人学筝者众多,学琴者寥寥。此后,夫人亦常疑笑问曰:“如何以好此?”夫人者,浙派琴家徐晓英也。
雅集后,金蔚竟得一老琴。音苍润形美,难挑其暇。此乃彼若松老者之赠。老者,琴家杨景涵也。此琴亦为查公阜西赠之。之前,又为何人之赠,略难考也。
金蔚至北京,画之余,亦收徒授琴。初,学者亦少,且多为长者。今则不同,学生多且众,可精可广。金蔚常言:“不过二十年,高人可辈出也。余欲为琴友足矣。 ”其老琴,亦欲再传与后生之英雄。于今,金蔚著有《琴度》一书,且言琴、且言意、且言人、且言品,不知可谓老树再着一花否?
东方子曰:“金蔚因缘得琴,琴亦因缘得金蔚。金蔚得艺,难一二人之功,皆有徐晓英、龚一、吴文光、张铜霞、杨景涵诸琴家之点拨。”
丙戌十一月十二 京 6. 北京丝桐馆网页中关于金蔚先生的相关内容
http://sitongguan.com/teaching/music/001.htm
金蔚,浙江诸暨人,书画家、古琴家。本着为继承发扬地道中国音乐的目的,在传授琴艺的同时,注重中华传统文化审美的教育。自99年定居北京来,先后带有国内外古琴学生40余人,现有多名学生已经开始招生授徒。03年在北大举办《金声玉振》古琴专场音乐会,04 年由西泠印社以繁体线装出版理论专著《琴度》一书,是解放以来第一部用传统体例撰写的琴论。05年出版个人古琴专辑--《响山集》.在演奏方面,除擅长不同流派的代表曲目外,打谱曲目有《离骚》、《玉树临风》、《孤本酒狂》等,创作曲目有《东渡》、《将进酒》等。
金蔚老师在思桐馆的讲话稿
http://silkcottonhouse.com/event/yaji/060624.html
一、古琴能普及吗?为什么要普及?
1、古琴可以普及,也应该得到普及,只有古琴普及了,群众基础广泛了,弹琴的人多了,有才能的高素质的人加入进来了,才能提高古琴演奏及研究的整体水平,才能涌现出大师。
2、广泛的普及与整体水平的提高,是互补的,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带动大家互相比较、学习,才能产生出类拔萃的人物。要不然,只有几个人会,一个人只会不多的几首曲子,觉得弹个《阳关三叠》就已经很不错了,这样不利于提高。现在比过去弹琴的人多,水平就比过去高,整体的演奏水平高,欣赏性就高,就会吸引更多的人参与进来,有利于古琴的普及。
3、只有普及了,给更多的人了解了、认知了,才能避免有的人故弄玄虚,妖魔化古琴,古琴和钢琴不一样,钢琴行不行一弹就可以知道,没有愚弄人的余地,古琴不行,有些人讲得很玄,愚弄人。这就是大多数人不了解、不熟悉古琴造成的。
4、古琴艺术,就是高雅的艺术,这个用不着谦虚,一般人向往这门艺术,就是因为它高雅,不用害怕或者指责别人附庸高雅,这至少证明他向往高雅,先附庸了,进而接触了,很可能就学进去了,或者自己学不好,就让子女学,有些琴家就是这么出来的,这样的例子并不少见。
二、怎样普及古琴
1、琴歌是个普及古琴的好的方法,一般人有音乐基础的少,但是有文学基础的多,琴歌的歌词对于欣赏音乐具有帮助作用,可以吸引他的兴趣。
2、琴歌的演唱有人问用不用学,我说不用特意的练,中国人崇尚自然,就用自然的发声方法,加以简单的学习就可以了,歌唱的起、发声、收,就像书法的起笔、运笔、收笔,声音要含蓄,就是所谓的“鱼腹音” 。
3、普及古琴不能用西方音乐体系下的音乐教育理念,不能抛弃我们自己的,去学习别人的。
4、普及的工作要靠大家,琴人都来教学生,不要怕教坏,教不坏的,碰到素质好悟性高的,优秀的人才就出来了。
5、古琴的学习,可以是学院的,也可以是民间的,互有优势,学院的优势是可以系统的学习音乐理论,缺点是容易导致僵化,跑到西方的音乐理论体系中,进去出不来了。民间的优点是可以学习到本色的古琴艺术,可能会更旷达一些,或许更符合古琴艺术那种孤鸿野鹤的本性。大凡艺术在它的发源地,应该是不受是否学院教育的影响的,因为传统的积淀比较深厚,所以在民间一样可以学得很好。
三、古琴的定位:
1、古琴的艺术是高雅的艺术,我们就是要展示古琴高雅的特性,偶尔来个俚曲别调,在琴人之间无所谓,但在新接触古琴的朋友面前不要这样,这样会给他们留下不好的印象,以为古琴一点儿也不高雅,也许会抛掉学习古琴的想法。
2、古琴是发展脉络很清晰,历史文化遗存最丰富的艺术,没有任何一样乐器可以和古琴相比。唐宋的古琴现在还可以演奏,有大量的古代琴谱,这些都是其他乐器所不具备的。
3、古琴的发音很丰富,最大限度的满足人们对于音乐的审美要求,甲肉,阴阳、点线、吟猱、绰注,有着丰富的变化,没有哪一件乐器可以相比。有人说琴音太淡,认为这是缺陷,我不这样认为,就如饮茶,往里放太多的糖、香料,这个那个,味道是浓厚了,但那还是茶吗?这里有一个音乐教育养成的欣赏习惯的问题,古琴音乐普及了,大家就会养成欣赏古琴音乐的习惯。琴音本淡,淡而不厌,不要用强烈的东西去干扰它。
四、关于古琴、音乐的一些散论
西方人从不提要使他们的音乐 “走向世界,走向中国”,人家就搞自己的,还不是进来了吗?我们为什么抛弃自己的好的东西,老提“走向世界”,总去学别人,结果是老跟在别人的后面。人生有限,我们做一件事情,首先要定好方向,我们有很好的音乐艺术,与其跟在别人后面,不如多花精力研究我们自己的音乐。我们看出土的文物,两千年前的编钟,多么宏大的乐器,我猜想那时候我们应该已经有了很完备的音乐体系,要不然不会产生这样伟大的乐器,我们就是要发扬我们自己的音乐艺术,这个也是要在普及民族音乐教育的基础上才能做到。我的梦想是要恢复中国的“钟鼓大乐”!
科学的方面西方比较强,艺术的方面中国更胜一筹,一件乐器越科学,离感情就越远,所谓“丝不如竹,竹不如肉”就是这个道理,西方语言是轻重音的交替出现,所以讲究节拍、节奏,我们的语言讲究声调,我们的音乐更细腻而富于变化,更具有感染人的力量。
科学与艺术的发达程度是不成正比的,唐诗宋词我们就是不如古人,同样,我们的科技水平比较落后于西方,但是我们在艺术上并不落后,甚至是高于他们的。
西方人讲究科学,什么东西都要研究,一定要搞到用量化的标准来衡量,,总是在不断的否定自我,不断的创新,比如绘画,由写实到印象派再到行为艺术,总是被科技的发达追着改变自己,科学证明光是由七色光组成的,有些画家就用七种颜色的点点去组成光,试图以极端的精确达到模糊。中国的艺术就不用,我们基本没有这个问题,我们崇尚“意境”的把握,和“本质”的表现,不追求量化,只要能够表达你的“意”就可以了,比如《酒狂》,你弹可能三分醉,他弹可能是七分醉,都可以,但也不是没有章法,也要统一,只不过我们统一在“意”的层面上,再比如中国的绘画,描绘对象讲究在“似与不似之间”看似缺乏科学性,但其实这样的艺术,才更接近艺术的本质。就古琴的而言,规矩是比较宽泛的,空间相对较大。在这个空间里,足够你个人发挥了,不用去打破什么东西,因为本身束缚就比较少,所以我们目前主要的任务不是去打破和创新,而是继承和发扬。
古代流传下来的,绝大多数一定是好的,古书的刊刻很不容易,不好的不会有人去印它,好东西总是不断的印,不好的东西,随着历史的发展就淘洗掉了。所以我们要老老实实去继承和发扬我们传统的古琴艺术,如果能把这个事情做好,就已经很不容易了。 下面再引一些文章和朋友们共享。
http://cnss.cn/txpt/wtsh/qqsh/200609/t20060920_31931.html
古琴
2003年11月7日,从巴黎联合国总部传来喜讯,以中国古琴艺术为首的28个项目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为第二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这表明,有着3000年悠久历史的中国古琴艺术的突出价值再次得到了世界公认。
琴,又称瑶琴、玉琴,俗称古琴,一种七弦无品的古老的拨弦乐器。琴,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概括与代表着古老神秘的东方思想。
古琴,在古代称作“琴”,还有“绿绮”、“丝桐”等别称。虽说“伏羲制琴”、“神农制琴”、“舜作五弦琴”的传说不一定可信,但它的历史确实是相当悠久了。琴最早见之于典籍的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诗经·周南·关雎》中的“窈窕淑女,琴瑟友之”,《诗经·小雅·鹿鸣》中的“我有嘉宾,鼓瑟鼓琴”,都反映了琴和人民生活的密切联系。可见,三千多年前,琴已经流行。后来,由于孔于的提倡,文人中弹琴的风气很盛,并逐渐形成古代文人必备“琴、棋、书、画”修养的传统。孔子在提倡琴乐之初就教导说:君子乐不去身,君子和琴比德,唯君子能乐。操琴通乐是君子修养的最高层次,人与乐合一,共同显现出一种平和敦厚的风范。在孔子的时代,琴乐还不仅仅是后世的君子个人的修身之乐,更是容纳天地教化百姓的圣乐。于琴乐之中,孔子听到了文王圣德之声,师旷听出了商纣亡国之音。古人相信天地的气象就蕴涵在其中,人们膜拜它,赋予它关于道德的信仰。作为“正音”,琴乐寄寓了中国千年的正统思想和文化。古琴伴随着人民生活,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动人的故事:伯牙弹琴遇知音;司马相如与卓文君借助琴来表达爱慕之心;嵇康面临死亡,还操琴一曲《广陵散》;诸葛亮巧设空城计,沉着,悠闲的琴音,智退司马懿雄兵十万;以及陶渊明弹无弦琴的故事等,都为千古传颂。“高山流水”、“焚琴煮鹤”、“对牛弹琴”等妇孺皆知的成语都出自和琴有关的典故。
古琴,目睹了中华民族的兴衰,反映了华夏传人的安祥寂静、洒脱自在的思想内含。在古琴曲中,有一首叫《华胥引》的名曲,记载着这样一个故事。传说黄帝夜得佳梦,梦中来到一个叫华胥国的地方。其地“国无师长”,“民无嗜欲”,其国民“美恶不萌于心,山谷不踬其步,熙乐以生。”黄帝见其国之状况,羡慕不已。华胥国的国民所过的安祥自在的生活,正是黄帝心中的理想生活。也可以说,黄帝的华胥之梦,正是他治国的思想境界。古德先贤的理想,往往通过琴来表达。伏羲、神农、黄帝、虞舜等造琴的传说,在琴界流传很广,而孔子、庄子等大家也都是琴学大家。他们心目中的理想境界,在古琴文化中都表现得淋漓尽致。
春秋战国时期,活动在思想舞台上主要有道家、儒家、墨家、法家、名家、纵横家、阴阳家、杂家、农家等九大家。各家学说各有差异,但这九大家的思想,一直共存于中国人的头脑中,成为中国文化的一大特点,是因为中国人深知各种思想的共通之处:自心洒脱,世道安祥。此内心之声的表达,正是琴的长处。虽诸家思想各不相同,但都同样对琴有着特殊的好感。琴融汇百家神髓,尽展人心深处的恬静安祥潇洒自在之声。所以,人们才说,琴是中国文化的卓越代表。
儒释道三教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琴文化是三教皆崇的文化。乐是儒学必修的重要内容,而琴更是儒者的最爱,而道者更是喜爱琴那清静洒脱的韵味。就连佛教僧人,也同样喜欢自琴中领悟空灵大智。自古以来,中国的文人往往皆尊三教,对琴的喜爱当然不在话下。他们往往借琴以完美自我的人格,修养身心,体悟大道。琴与剑,成为了文人的不可缺少的基本配备。琴棋书画,则是才子佳人们才能的标帜。琴文化与中国文人、中国思想文化之间联系十分紧密。
在琴厚重的人文积淀之外,琴的审美在世界音乐中独树一帜。琴没有肆意的宣泄,只在含蓄中流露出平和超脱的气度。琴与诗歌密不可分;讲求韵味,虚实相生,讲求弦外之音,从中创造出一种空灵的意境,和国画的审美追求是统一的。难怪世界为之惊叹。“月色满轩白,琴声亦夜阑;冷冷七弦上,静听松风寒。古调随自爱,今人多不弹;为君投此曲,所贵知音难。”这是唐代诗人刘长卿发出的感喟。
中国古琴名曲,现存较为大众熟悉的有:幽兰、流水、潇湘水云、神人畅、阳关三叠、梅花三弄、广陵散、渔舟唱晚、平沙落雁、渔樵问答、春晓吟、洒狂、凤求凰、欸乃、关山月等。
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琴家有:孔子、春秋后期晋国著名宫廷乐师师旷、先秦琴师伯牙、战国琴师雍门周、东汉琴家桓谭、汉末琴家蔡邕、汉末女琴家蔡琰、魏末琴家竹林七贤之一嵇康、魏晋名士竹林七贤之一、魏晋琴家竹林七贤之一阮咸、晋代琴家刘琨、隋代琴师贺若弼、唐代琴家薛易简、北宋琴家(僧人)义海、南宋琴师徐天民、明末琴家严徵、明末琴家徐上瀛、清末民初著名琴家王宾鲁、清代琴家庄臻凤、清初琴家徐常遇、清末青城山中皇观道士琴学大家张合修、清末民初著名琴家彭庆涛、清代琴师徐祺、清代琴师吴虹、清代琴家祝凤喈、清代琴师张孔山、近代琴家杨宗稷等。
古琴艺术是继昆曲之后被列入“人类口头与非物质遗产”的第二个中国文化门类。
琴棋书画,曾是中国古代文人引以为傲的四项技能,也是四种艺术。其中,琴乐是中国历史上渊源最为久远而又持续不断的一种器乐形式,其可考证的历史有三千年之久。“高山流水”、“焚琴煮鹤”、“对牛弹琴”等妇孺皆知的成语都出自和琴有关的典故。然而,由于琴自古都是文人自我陶冶的一种雅好,很少在公众场合演奏,所以现代人对它的了解已经十分有限。此次,古琴被列入“人类口头与非物质遗产”,受到了国内和世界的关注,古老的古琴艺术也许将迎来一个崭新的春天。
古琴,属弹拨乐器。它最早是依凤身形而制成,其全身与凤身相应(也可说与人身相应),有头,有颈,有肩,有腰,有尾,有足。它长3尺6寸5分,代表一年有365天。
琴面是弧形,代表着天,琴底为平,象征着地,又为“天圆地方”之说。13个琴徽,是标识弦上泛音和按音音位之用,由粗而细,自外向内排列。代表着一年有 12个月及闰月…… “琴头”上部称为额。额下端镶有用以架弦的硬木,称为“岳山”,又称“临岳”,是琴的最高部分。岳山边靠额一侧镶有一条硬木条,称为“承露”,上有七个 “弦眼”,用以穿系琴弦,其下有七个用以调弦的“琴轸”。琴头的侧端,又有“凤眼”和“护轸”。自腰以下,称为“琴尾”。琴尾镶有刻有浅槽的硬木“龙龈”,用以架弦。龙龈两侧的边饰称为“冠角”,又称“焦尾”,七根琴弦上起承露部分,经岳山、龙龈,转向琴底的一对“雁足”,象征七星。琴底部有大小两个音槽,位于中部较大的称为“龙池”,位于尾部较小的称为“凤沼”.这叫上山下泽,又有龙有凤,象征天地万象。琴的一端以岳山支撑琴弦,其下有琴轮用以调节弦的音高。琴的面板(指板)无品无柱,出音孔开于底板向下传音。古琴有效振动弦长超出其它弦乐器,且振幅宽大,故音质低沉浑厚,幽静古朴,富于表现力。由于琴没有“品”(柱)或“码子”,非常便于灵活弹奏,以余音绵长不绝为特点的古琴,其独特的走手音是其它任何一种乐器所不具备和无法比拟的。古琴的音箱,不象筝等乐器那样粘板而成,而是整块木头掏空而成。其音箱壁较厚,又相对较粗糙,所以其声更有独特韵味和历史的沧桑感。琴腹内,头部又有两个暗槽,一名 “舌穴”,一名“声池”,尾部一般也有一个暗槽,称为“韵沼”,与龙池、凤沼相对应处,往往各有一个“纳音”,龙池纳音靠头一侧有“天柱”,靠尾一侧有 “地柱”,使发声之时,“声欲出而隘,徘徊不去,乃有余韵”。中国古琴名曲,历尽沧桑,均实为千古流传的“雅乐”。现存较为大众熟悉的有:幽兰、流水、潇湘水云、神人畅、阳关三叠、梅花三弄、广陵散、渔舟唱晚、平沙落雁、渔樵问答、春晓吟、洒狂、凤求凰、欸(ǎi)乃〔欸乃(象声词, 1、形容摇橹的声音;2、划船时歌唱的声音〕、关山月等。
在琴厚重的人文积淀之外,琴的审美在世界的音乐中独树一帜。琴没有肆意的宣泄,只在含蓄中流露出平和超脱的气度。琴往往与诗歌密不可分,古诗词一般都能弦歌之,韵律和顿挫诗歌和琴乐是完全统一的。琴又讲求韵味,虚实相生,讲求弦外之音,从中创造出一种空灵的意境来,这又和国画的审美追求是统一的。诗歌琴乐绘画不同的艺术形式却有共同的美的追求。在琴那里,审美追求和道德追求融为一体了。难怪世界为之惊叹。
今天,我们还有幸在中国故宫博物院、日本正仓院,以及现代古琴家、收藏家的手中,看到唐宋以来,工艺精致,音色优美的古琴。这些保存了一千多年的古老乐器,都是无价之国宝。
“月色满轩白,琴声亦夜阑;冷冷七弦上,静听松风寒。古调随自爱,今人多不弹;为君投此曲,所贵知音难。”这是唐代诗人刘长卿发出的感喟。但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中国古琴进入“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关注这“大音希声”,领略其奥妙无穷的神韵和深远的艺术意境。年轻朋友们,让我们去除一些轻狂和浮躁,透过这古奥之曲,悉心体验蕴藏在琴声中的诗情画意吧! 五天,如果木有基础的话,学不到什么吧?
以后跟据音像自学感觉基本也不可能,音乐这东东要是木有人指导的话。。很容易学走样地$汗$ $汗$ 原帖由 bluemoon 于 2007-11-16 09:34 发表 http://www.dolc.de/forum/images/common/back.gif
五天,如果木有基础的话,学不到什么吧?
以后跟据音像自学感觉基本也不可能,音乐这东东要是木有人指导的话。。很容易学走样地$汗$ $汗$
多谢关注啊。您说得不错。这种学法肯定是退而求其次的入门途径。
由于中国传统文化长期一段时间备受冷落,不仅国学,国乐亦式微,古琴曾经出现过很长一段时间的断层80年代曾经一度全国仅存200多位琴人。破坏一种文化十分容易,重新建设则需要时日。中国人学习西洋之小提琴钢琴之风日盛(这绝对无可厚非,音乐无国界),在德国我们都很容易在任何一个城市找到华人的钢琴小提琴老师。可悲的是,在大陆本土,优秀的琴家却十分有限,很多在国内的朋友都想学琴而不得其师,何况我们身居海外,确实是难上加难。从这一点,我们也要佩服西方人对于他们文化的尊重和推广,这也是西方人对于人类文明的贡献。反观我国之古琴,它作为世界文化遗传,其价值得到了国际间的认可,但是我们中国人是否尽到了传承这份人类优秀文化遗传的责任,是应该引起我们思考的。
但是,古琴本身的特点倒决定了以这种方法开始习琴并非毫无可能。 古时文人,几乎人人皆可操琴。这一方面说明琴于文人之重要,也同时说明入门习琴并非难事。我的体会也是如此,学琴入门不难,因为琴的弹奏技法并不复杂,这点和其他西洋乐器非常不同,五天课程学完基本指法,简单入门绝对可以。这已经为国内几位琴家的几年来的集中授课实践所证实。大部分学生能在课程结束时学会小曲《良宵引》。所以我倡议此课程,也不是想让这里的朋友冒风险,而是有了国内的实践和经验做为最好的支持。
但是要弹好古琴,则需要慢慢琢磨和体悟。因为操琴不仅仅是手中的技法,更需要内心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才能弹出其中的意蕴。如能逐步深入地学习中华传统文化,对于琴艺的提高实为有益。
以我个人学琴的经历来讲,我本人从小没有机会学习任何一种乐器(可怜啊),也没有特别的音乐天赋,可以说在音乐方面毫无基础。和古琴结缘,是因为听一位南京的琴家做古琴讲座,为琴音之悠远和深邃所打动,决心开始学琴。我当时是利用回国和金老师突击学习,每周两次课共两个小时,两个月学了七首曲子,之后慢慢消化了一年。
现在金老师在重庆东莞的集中授课已经是第三年,最用功的几个学生已经在学习《流水》和《广陵散》等大曲。
请名师来教授入门课程好处是能给学生奠定一个好的基础。这是看古琴音像教材完全不能达到的效果。一开始走对了门,之后就是走得快慢的问题,那在于各人的努力和修行了。而且,也许以后有机缘把这种请授课活动持续下去,每年都举行。那么,就能一直得到名师的指点,不亦乐乎。
[ 本帖最后由 mayavati 于 2007-11-27 22:32 编辑 ] 很想,从小就想,可是……我不知道自己还能留在这里多久,呜呜$m4$ 原帖由 花生太太 于 2007-11-16 17:57 发表 http://www.dolc.de/forum/images/common/back.gif
很想,从小就想,可是……我不知道自己还能留在这里多久,呜呜$m4$
别哭别哭,如果您打算回国的话,学琴的机会还是相对多一些,比在德国强啊。 不太相信年轻人能将古琴扶好。良心话,听过不少指法好的,不过都是因为对自然的体感和对人本的修养不够,最后也只能对其付之一笑。
没有踢馆的意思,不过是今天累了,看见了这贴,而且古琴在自己心里的地位是没有其它的任何一种器乐能比拟的,所以进来这里嘴贱一下而已,望见谅。
:cool: 原帖由 恭喜发财 于 2007-11-17 00:21 发表 http://www.dolc.de/forum/images/common/back.gif
不太相信年轻人能将古琴扶好。良心话,听过不少指法好的,不过都是因为对自然的体感和对人本的修养不够,最后也只能对其付之一笑。
没有踢馆的意思,不过是今天累了,看见了这贴,而且古琴在自己心里的地位是 ...
不觉得您在踢馆,倒是颇有知音之叹。您对于古琴的一片倾心,爱琴人一望而知。
琴声虽可状,琴意谁可听。
“琴之为物,圣人制之,以正心术,导政事,和六气,调玉烛,实天地之灵气,太古之神物,乃中国圣人治世之音,君子修养之物。”
先生请读下面金蔚先生《琴度》中“ 学养”一章,可与您“心有戚戚焉”? 您之所忧所愿,亦金先生之所虑所愿是也。
左手吟猱绰注,右手轻重急徐。更有一番难说,此人需是读书。此至理也。一艺有一艺之准则,一国有一国之大师。我国可称大师者,必为有学养之文人无疑。轻学养只言按弹,称琴师则可,称大师其不可。或以别国文明之说非之,则不若传承别种文明,勿坏吾国传统也。观古人传谱,几为文人所作。不读离骚,怎擅离骚;鼓梅花不知高士心中之梅,桃花三弄可也。人必见贤思齐,不可轻薄文人,甘居蒙昧而言人人平等,此吾国之祸源也。
我所谓文人者,但指有中华学养之人,若为西学所化,重洋轻中,虽寒窗廿载,其学不足养我之艺。故不在其列。数十年来我国文人之少,直如圭璧。政者亟当重视。重振我国文明,重造我国大师,必先改其教育,而我等后学,亦应身体力行,使龙脉有承也。
另,我们几个朋友发起了汉堡国学经典读书会(见帖http://www.dolc.de/forum/viewthread.php?tid=483549&highlight=%B9%FA%D1%A7%BE%AD%B5%E4%B6%C1%CA%E9%BB%E1
http://www.dolc.de/forum/viewthread.php?tid=599870&extra=page%3D2),
我也在汉堡的一所中文学校中做义工,开办了儿童经典诵读班,就是希望我们的孩子我们自己,都能真正踏实深入地学习国学经典。(http://www.dolc.de/forum/viewthread.php?tid=604795&extra=page%3D1
http://www.dolc.de/forum/viewthread.php?tid=534743&extra=page%3D2)
[ 本帖最后由 mayavati 于 2007-11-17 13:50 编辑 ] 古人之擅琴者,非骚客离人则文豪墨英,何解?唯“心定弦音,意断琴韵”尔。心者,人之德品学养,意者,人之真情实感也。所谓仙乐飘飘,“仙”字,应作“人”归之于“山”解,非作居“山”之“人”解。人,吾之心也,山,自然也。抚琴之人,非心之平归自然不能达其意,听韵之众,非心之冥照自然不能解其音。然,世人多利心也,是故,可抚真韵之人极少,能知真音者更为寥寥。蹉跎之后,吾心渐乏,觅真音而不可得,时吾心已归之俗,不求离俗之仙韵,但愿大俗之致雅。
刚起床,上来发了几句骚,把自己规整一下,去同伴们那去蹭顿火锅。希望楼主的朋友在琴上有些实在的作为,也算是为真正中华之国韵做了善事,施善因得善果。也愿楼主全家平安健康。
洗澡,开拔。。。
:cool: 原帖由 恭喜发财 于 2007-11-18 12:15 发表 http://www.dolc.de/forum/images/common/back.gif
古人之擅琴者,非骚客离人则文豪墨英,何解?唯“心定弦音,意断琴韵”尔。心者,人之德品学养,意者,人之真情实感也。所谓仙乐飘飘,“仙”字,应作“人”归之于“山”解,非作居“山”之“人”解。人,吾之心 ...
多谢祝福。
同样祝福您。 一直醉心于我们的古风古韵。挽袖,悬肘,泼墨。 掌绢,飞针,勾绣。净手,燓香, 扶琴。 描绘的就是中国古典文化的三种意境吧。 前两种是自己的业余爱好, 后一种却从没机会去体会, 神往ing! 谢谢LZ 提供这次机会。很有兴趣。如有消息, 请联系: mail:ying60ying@yahoo.de
对了, 哪里能买到琴呢? 刚好明年要回国。 原帖由 jianjianjiao 于 2007-11-20 14:04 发表 http://www.dolc.de/forum/images/common/back.gif
一直醉心于我们的古风古韵。挽袖,悬肘,泼墨。 掌绢,飞针,勾绣。净手,燓香, 扶琴。 描绘的就是中国古典文化的三种意境吧。 前两种是自己的业余爱好, 后一种却从没机会去体会, 神往ing! 谢谢LZ 提供这次机 ...
Thanks for your message. Sorry that I could not type in Chinese fro the moment. I just copy a similar question and my answer from anther forum.
原帖由 amayever 于 2007-11-18 13:56 发表 http://www.dolc.de/forum/images/common/back.gif
我感兴趣,但是我在哈根,好像太远了,怎么学呢?在哪里学呢?要自己买琴吗?到哪里买呢?好像有很多问题,不知道搂主想过没有?建议给大家一个如何学?场地在哪里?琴怎么购买?价格?授课时间?频率?之后自己如何联系等问题,给个具体说明,可能更有说服力。
多谢关心。您的建议很好。
计划为十人的课程,已经有4位汉堡的朋友表示乐于参加,所以目前最可能的授课地点是在汉堡。在汉堡找这样可以容纳十一二人的连续授课一周的地点应该不成问题。只有麻烦外地来的朋友请一周的假期来汉堡学琴,提前预订旅店或者青年旅馆,自行解决住房问题。当然,我们会尽地主之谊,尽力帮助各位联系。有些汉堡的朋友或许愿意在家里接待一位琴友,那会比住旅馆省些钱(我家里可以免费接待一位朋友)。
琴的事情相对复杂些,但也不是太难解决。基本原则还是希望大家在琴课确定下来后在国内买琴。琴的价位是差别很大的,从两三千元到上万元人民币都有。基本上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要求购置一般的练习琴或者稍好些的琴。琴最重要的品质是音色音质,而且是越弹越好,同时琴是有收藏价值的乐器,好琴值得相伴一生,所以我个人倾向于如果真的想学琴,不妨一开始就买好些的琴,毕竟只是一次性投资,还是值得。现在一些名家的普通琴也很不错,八千元左右的价格应该可以买到合用的琴。琴可以利用自己或者朋友回国的机会带回德国来。我有很多带着古琴乘机旅行的经验,相当容易,大家不必担心。
具体买琴的相关信息,我整理一下,下周发上来。
授课会效仿金老师在国内集中授课的模式,即5天或者6天的全天授课。老师讲一段,学生们练习一段。晚上自行练琴。当然,如果真的能把金老师请来,大家一定不会失望。金老师不仅是琴艺高超,更是书画高手,古文功底甚深,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相当精湛,而且,辩才无碍,讲课非常精彩。9月底,金老师受中央美术学院之邀做了4天的古琴系列讲座,我都参加了,深感受益匪浅。和明师学琴,真的是一种享受。因为所学不仅是琴,更感觉是全方位地进行一次中国传统文化之旅。
第一次琴课之后,我希望和参与的朋友们一起组织一个德国古琴协会,大家保持密切的联系。即使不在一个城市,也可以经常交流习琴心得。今年初,北京师范大学为金蔚先生录制了一套古琴传统教学法,其初衷之一就是为了满足一些不能定期和老师习琴的学生的愿望。其讲授内容非常具体,并且都有视频演示。希望这套教程明年可以出版。即使没有正式出版,我相信金蔚老师也会同意给我们德国的学生一份小样,满足我们远程学习的愿望。习琴中遇到的问题,我们可以和金蔚老师通过电话等方式交流。基本的一些问题我也可以试着和各位一起探讨。
总之,希望这只是一个开始。如果每年都有十个人参与课程,我们可以每年请金老师过来一次授琴。我想,至少能达到重庆和东莞的授课相仿的效果。
有机会的话,希望我们能成为同学。 原帖由 恭喜发财 于 2007-11-17 00:21 发表 http://www.dolc.de/forum/images/common/back.gif
不太相信年轻人能将古琴扶好。良心话,听过不少指法好的,不过都是因为对自然的体感和对人本的修养不够,最后也只能对其付之一笑。
没有踢馆的意思,不过是今天累了,看见了这贴,而且古琴在自己心里的地位是 ... :o 好久没见到你啊.. 原帖由 jianjianjiao 于 2007-11-20 14:04 发表 http://www.dolc.de/forum/images/common/back.gif
一直醉心于我们的古风古韵。挽袖,悬肘,泼墨。 掌绢,飞针,勾绣。净手,燓香, 扶琴。 描绘的就是中国古典文化的三种意境吧。 前两种是自己的业余爱好, 后一种却从没机会去体会, 神往ing! 谢谢LZ 提供这次机 ...
我周末时再贴出关于买琴的详细帖子。
一定保持联系。 转贴其他论坛中关于此帖的交流帖。
原帖由 131415921 于 2007-11-22 00:11 发表 http://www.dolc.de/forum/images/common/back.gif
其实是早就有兴趣了?上次回国就说带个古琴玩玩,可是就是没下了狠心……
本人有钢琴基础,可以识五线谱,呵呵,不知道古琴用五线谱吗?(傻傻的问题……)
话说回来,琴的问题怎么解决呢?能让老师帮我带个过来吗?准备什么时候开课呢?在柏林吗?学古琴需要多少功夫啊?要像弹钢琴一样每天练习吗?……太多问题了…… ...
多谢关注。
学习古琴而没有任何乐器乐理方面的基础也完全没有问题。学习过其他乐器自然也很好。
虽然现在的一些琴师也用五线谱和简谱教琴,但是真正的古琴传统教学法使用的是古琴特有的减字谱。
减字谱的介绍如下:
唐朝以前古琴记谱为“文字谱”,即用文字详细记述弦序,徽位和指法,十分繁复。唐朝中叶,曹柔造“减字谱”,将汉字按一定规则拆分组合,言简意赅。后经人逐步完善,沿用至今。因是将汉字减少笔划而成。故称减字谱。
减字谱只是指法谱,仅记左右手指法,徽位和弦序等,音高和节奏蕴含其中(与通常西乐的概念不同,后有详论)。琴重音色之不同,音质之丰富。此中西乐之有别也。西乐讲音高,重节奏,严格规范。中乐讲音质,求丰富,略规范而与自由。中西哲学观的差异亦使然。减字谱恰好体现了中乐特色和中国哲学观,是开放的,尚意的,不强调首创,而强调演奏,由弹琴者自己把握节奏及韵味,于规范与自由之间取中庸之道。(见图,不要被第一眼的印象吓到啊。减字谱其实非常易学,中国人三分钟学会。)
传统教法为何用减字谱而不用简谱或五线谱?
原因有三:一是减字谱许多地方无法译成简谱或五线谱。例如绰注吟猱所产生的声前声后韵,不同的吟猱产生的不同音韵。
二是减字谱将音高和节奏蕴含其中而不记明。或曰不够严格,不“科学”。岂知减字谱的不严格,是不为之,不是不可为之。琴为独奏乐器,贵在人人时时之不同。若翻译成简谱或五线谱,即将音高节奏一一定死,且不论指法中许多微妙之处根本无法翻译成西谱,只试问按何人何时为准而定?若按某人某时以定之,耽误后学之罪,岂不大哉?
三是习琴初始,即应从减字谱开始,以后阅读古谱则十分自然,不觉有障碍。若只识简谱或五线谱,将来读古谱便如隔山,不能解也。或总需人将减字谱翻译出来才识得,三千古曲,尽成天书也。
关于琴的问题,上课地点的问题,请见第10楼。
课程的时间,我初步提出的建议是明年3-5月份中的某一周。现征求有来参加课程意向的朋友的意见,看什么时间对大家更合适。
学琴之后,每天练习的时间可以灵活掌握。每日琴音绕梁,不亦美乎? 转贴在同城交友网(汉堡)的一个交流贴
原帖由 完美人生 于 2007-11-23 00:20 发表 http://www.dolc.de/forum/images/common/back.gif
什么时候古琴成了高级的玩具?在楼主看来好像一切都很便宜,有钱人的游戏。
谢谢您的关注。明白您的意思。很抱歉给您这种感觉。
学习古琴的确需要一些经济基础,在国内也是如此。但是容我为您略作分析,您看看有没有道理。单独看琴价和课程的价格是不便宜,可是相较于学习钢琴等西洋乐器,也真的算不上贵到哪里。大家买钢琴花上几万人民币(在德国我知道是几千欧元上万欧元)绝对很正常,可是看到一床古琴如果上万就感到难以接受。可是要知道首先好的古琴一定是纯手工制作,没有如钢琴一样的大工业化生产,工厂生产的古琴廉价而绝不物美。好的琴材都是上百年的老木头,而且最好要经过多年自然风干,你就可以想象斫琴师找到好琴材的难度。而好的琴材没有好的斫琴师去斫制,也是惘然。我国目前最好的斫琴师是用十个手指头能数得过来的,因为斫琴不是木工活,需要多方面的训练和素养,而好的斫琴师每年能手工制作的琴数量相当有限。一床琴做好了,正常情况下还应该至少存放一年到几年以考察琴体的状况是否稳定才能出售,您可想而知这样的琴的价格。
再说学琴的费用。国内的古琴老师和钢琴老师的数量相比完全不在一个数量级上,很多城市根本找不到古琴家授课。我知道北京普通钢琴老师的课时费就是两三百,而在古琴界,这只是那些年纪超过60岁的老琴家所能享受的待遇,可是他们都已操琴几十年,兢兢业业。当然,我也不是给古琴老师打抱不平。这也是市场运作的结果。而像金老师这样的琴家,习琴超过十五年,专业授琴超过八年,每小时120元的琴课费用在北京只是是平常而已。国内几位开设集中授课的古琴家的5天课程的费用都是1500元人民币左右。如果我们请金老师来,假如有10个人参加,每位朋友只需大约支付300欧元,相当于国内的两倍,这样的价格差相信对于德中两地的收入标准来说是相当合理的了。何况,如果参加人数更多,课程费用还会降低。因为我提议这个课程完全不是为了盈利,只是为了满足自己和一些希望习琴的朋友的愿望。除了支付老师的费用,没有任何人会从中牟利。但是每位参加者都必会获益匪浅。
对于学生,这样的价格可能还是贵了一些。对此我也希望在以后课程规模扩大后给予学生朋友更多优惠。对于已经工作的朋友,为了自己喜欢的古琴投入这些资金也不能算是很大的负担。琴本身几乎是肯定保值或升值的乐器,如果以后不学琴了,随时可以不亏本甚至稳赚的卖掉。而集中学琴的费用加上旅费食宿费(为了节约可以住青年旅馆,每天35欧元含早餐)全部加在一起600欧元以内就行。大家去度假一周花上几百欧元都不会心疼,用同样的钱做一次心仪已久自己文化之旅又何尝不可以呢?
另,如果金老师来德国授课,至少会安排在汉堡大学中文系做一次免费的古琴音乐会。假如您有空,不妨来听听。先体会一下琴音之美。 大家都很忙。。。忙着生活,学习和灌水:) 可以让孩子们学 原帖由 fcb 于 2007-11-24 00:52 发表 http://www.dolc.de/forum/images/common/back.gif
可以让孩子们学
好的。
不过已经有几个不忙的成人报名了,那还是让他们来学吧。 原帖由 fcb 于 2007-11-24 00:52 发表 http://www.dolc.de/forum/images/common/back.gif
大家都很忙。。。忙着生活,学习和灌水:)
:D :D :D hallo,
我很有兴趣想学习古琴,过去有学一年多的古筝基础。但现在最大的问题还是没有古琴,不知道如何解决呢?
另外Bonn这里的中文系好像过有请过琴家来演奏过。 原帖由 bjchen1973 于 2007-11-27 13:20 发表 http://www.dolc.de/forum/images/common/back.gif
hallo,
我很有兴趣想学习古琴,过去有学一年多的古筝基础。但现在最大的问题还是没有古琴,不知道如何解决呢?
另外Bonn这里的中文系好像过有请过琴家来演奏过。
多谢关注。$送花$
是,如果能够如愿请金老师来,他也会在汉堡大学中文系办一次音乐会。
琴的事情相对复杂些,但也不是太难解决。基本原则还是希望大家在琴课确定下来后在国内买琴。琴的价位是差别很大的,从两三千元到上万元人民币都有。基本上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要求购置一般的练习琴或者稍好些的琴。琴可以利用自己或者朋友回国的机会带回德国来。琴比古筝小很多,一般可以做为随身行礼带上飞机,我就有很多携古琴乘机旅行的经验,相当容易,大家不必担心。
当然,实在没有机会回国买琴或请人带琴的朋友,是可以买金老师自己带来的一张新琴。
具体买琴的相关信息,如下:
关于古琴的选择原则,可以参考李祥霆先生的文章《略谈新制古琴的选择》http://www.guqin.net/newweb/ltxzgqdxz.htm。
下文引自古韵龙吟网
http://cmi.huain.com/article_read.php?id=103(这也是一家琴坊的网站,售琴),大家参看。
古琴的选购常识和注意事项 孙 鉴
古琴是中国最为古老的民族乐器,历史悠久,本称为“琴”,本世纪初期为了和其他乐器的统称区别,改称为“古琴”。古琴作为一个古老的乐器,其音苍老、清 亮、浑厚、圆润、古朴。人说琴的“四善”:(苍、松、脆、滑)和“九德”(奇、古、透、润、静、圆、匀、清、芳)则是古人对古琴音色的总结。
早在孔子时代,琴就成为文人的必修乐器,而且成为四艺之首,古琴很早就成为中国文化和理想人格的象徵。
现在古琴艺术再次复兴,学习和爱好古琴的人也越来越多了。全国各艺术专业院校也陆续开设了古琴专业,有力的推动了古琴文化的普及和发展。
因为古琴的制作和挑选有较强的专业性,因此很多初学古琴的爱好者感到挑琴时很茫然,不知道如何去正确挑选。很多人花了钱,得到的却是一张不能弹的琴,浪费了宝贵的时间和金钱。下面我系统的说一下古琴的挑选。
一、挑选古琴首先要了解基本的古琴板材和灰胎、漆面的知识。
1、先说说板材:目前做琴的材料很多。古时的琴以梧桐为面、梓木为底的琴较多,其次是上好的杉木为面的古琴也比较常见,比如赫赫有名的唐代雷琴就选用的杉 木。《琅嬽记》(14)载:“雷威斲琴,不必皆桐,遇大风雪,独往峨嵋酣饮,着蓑笠,入深松中,听其声连延悠扬者伐之,斲为琴,妙过于桐。”此处的“松” 指“峨眉松”,也就是峨眉杉了。现在梧桐(白花桐)已十分稀少,难以寻觅了,目前的桐木基本以泡桐为主(还有一些地方用的川桐)。泡桐因为木质问题,音色 寿命较短,故常做为中低档古琴的琴材选用。而现代斫琴师的上品大多为老杉木做为的琴材。购买古琴时琴材作为因素之一需要酌情考虑。当然光有好的琴材是远远 不够的,有好的料不一定是张好的琴。
2、接下来要考虑的就是琴的灰胎:明前的琴灰胎以鹿角霜或八宝灰为主,音的松透度和传导性非常好。明末清初,民间斫琴为了考虑成本,基本开始用大量瓦灰加 一点鹿角霜做胎,虽然音色也容易松透,但漆灰容易脱落,寿命很短,为藏琴者不喜。现在低档琴市场大量充斥着瓦灰加鹿角霜或纯瓦灰或者根本没有灰胎的古琴, 此种古琴价格低廉,但为琴人不喜。购买古琴时灰胎也是重要的考虑因素。
3、关于漆面的挑选:中国传统大漆漆膜坚硬而富有光泽,具有良好的耐腐性,耐热、耐水、耐油和耐多种有机溶剂的功能,电绝缘性能也很好。今天我们有幸落指 抚触上千年的老琴,上好大漆的作用不可抹杀。大漆也有优劣之分,价格也不同,这里就不祥述了。当然,目前低档古琴还是有合成大漆和纯化学漆存在的,毕竟能 降低些成本,能有较强的价格竞争力。
二、乐器琴必备要素
古琴作为乐器,必须要能够弹奏。所以不抗指、不沙音、不打板是一个优秀古琴的必备条件。因为南北演奏风格和力度的区别,有些详细的数据也并不相同。然 后是声音,作为练习,能发声基本就能满足练习,但作为与琴人相伴的良友, 音色又是不可以忽视的,因为它直接关系到习琴者的兴趣的培养。合格的古琴,其散音、按音和泛音的音色和音量要统一。古琴声音要有下沉感,声音不散而韵味悠 长者为良。购买古琴这几个必备条件不可忽视。
三、古琴的南北方的地域问题
1、北方的琴友购买古琴前需要明白南方古琴到北方以后,因为空气湿度和温度的变化,其木材和漆面由湿润环境转到一个干燥环境中后,很容易出现开裂现象。打 算购买南方古琴的琴友需要注意保护自己的爱琴,不要长期裸置在空气中,尽量弹毕放入琴囊或琴盒之中。屋内最好有加湿器,保证一定的湿度来减缓或避免琴体的 小问题的出现。尤其是川琴,因其地域最为潮湿,过来后更要加倍爱护。北方琴友购买南方琴时,一定要有爱护他的准备!
2、南方的琴友购买北方名家古琴前要知道北方干燥,琴到南方后会有一段适应期,这段时间音色可能会略闷,盒内放些干燥剂会有利于音色的恢复,经过很短一段时间您的爱护和弹奏,琴就会适应南方的环境了。
四、斫琴师的挑选
古琴业内的都知道,好的古琴基本全部出于个人斫琴师之手,好音色必须要求琴为纯手工。纯手工和琴内部的构造是有必然联系的。如何选择自己喜欢的古琴呢?要向专业人士询问每个斫琴师的特点,琴偏重的音色特点。这样就会找到合您心意的古琴了。
五、价格和性价比
很多购琴者会陷入一个价格误区。有的觉得越贵琴越好,有的认为价格越便宜的越合算。其实这两种看法都是比较幼稚的。选购产品重要的是性价比。只是便 宜,质量一般,其实是不合算的,只是价格贵,质量一般那就更亏了。我常遇到这样的问题:“某做琴的1500就是杉木,某斫琴师为什么6000多才是杉 木?”这个问题就是眼睛只是盯在了价格和木头上,没去想质量,把自己弄晕了。还有的问:“桐木琴好还是杉木琴好?”,这个问题就忽略了各斫琴师的斫琴水平 问题。同一个人的作品,肯定老杉的要好些。可不同的斫琴师就无法比对了,因为水平高的斫琴师往往用最次的料做的琴也比一般的斫琴师用最好的料做的古琴强得 多。挑选古琴首先确定自己能够承受的价格,然后在这个价位里挑口碑好的名斫琴师,这样质量就保证了。
最后,希望大家都能有一张合自己心意的古琴,让古琴艺术在全国甚至全世界发扬光大。
孙鉴
2006年2月15日
如果您想回国从斫琴师手中直接购琴,可以提前和下面这些老师联系询问。
该联系电话表中国古琴网上各地网友提供的部分各地斫琴师的联系电话,其中当然不都是名家,但是感觉从一般斫琴师手里买练习琴应该可以。
大家也可以登录中国古琴网www.chineseguqin.com等琴学网站,向那里的朋友多做了解。
抱歉,可能并没有给大家特别具体的信息。希望大家能有缘找到一张自己喜欢的琴。
北京
田双琨 010——67027106。
孙庆棠 010——87628552。
张建华 010——13910050280。
王 鹏 010——13701108343。
北京 孟衍 13051373307
成都:曾成伟:028-8669 9090
何明威先生 电话:028-86635155
四川的张勇,13684128996
成都的毛勤——81370875
河南:
朱正立 0379—3969015,2868846,3218788,3200651
河南省博物院 罗苏理 13598037067
河北唐山:李天桓 13313296983
厦门:陈铁禅 0592-8659027
南京:徐永坤 025-2600363
南京:徐永坤 025-2600363
西安 李明忠: 029-6223644
现改为029-----86223644
扬州龙吟民族乐器研究所
单卫林--------0514--7822618
传真----0514-----7813841
苏州: 裴金宝 0512-65331955
马维衡电话:0514-7874035
扬州的张玉新老师:0514-7242727
扬州曹华老师05147239478
刘扬老师 7221323
田泉 13801458534
扬州向山琴堂 13013711068
扬州市古韵琴坊,0514-5875448
江苏省扬州强音琴坊 0514-7389168
南通倪诗韵:13862887677
杭州 徐匡华0571-85953672
云南省昆明市刘洪章老师云南滇晖琴社副社长 电话:13888668756
[ 本帖最后由 mayavati 于 2007-11-27 22:13 编辑 ] 这真是一个不错的主意。我原来在国内也学过一段时间的古筝,因为起步学时就年纪不小了,所以很快也忘得差不多了,一直以来就很想再学,只是在德机会好像根本就没有。对古琴了解不多,如果能够从开始学,本人很有兴趣,也感觉三四百欧的学费简直算是白送的了,不过,我本人不在汉堡,其它费用可能会更多些。总之,很有兴趣,也愿意为此买把新琴。就是时间上可能会有些冲突,如果是五月份,对我来说就没问题了。 原帖由 Eurochina 于 2007-12-1 00:28 发表 http://www.dolc.de/forum/images/common/back.gif
这真是一个不错的主意。我原来在国内也学过一段时间的古筝,因为起步学时就年纪不小了,所以很快也忘得差不多了,一直以来就很想再学,只是在德机会好像根本就没有。对古琴了解不多,如果能够从开始学,本人很有 ...
多谢关注与支持。
的确,我知道在汉堡学钢琴,一小时就是45欧元。所以5天的集中课程,300欧元,不能算贵。
我们会尽量把课程安排在多数朋友都能参加的时候,希望您也能参加。我把您的email加到我新建的古琴group里了,随时和您保持联系。 不过我超级喜欢古琴的说……就是因为怕学五线谱才不敢碰的……原来不需要五线谱啊~~从头开始倒也蛮好的~~
就是汉堡对我来说实在太远了…………:( :( :(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