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走 发表于 2006-9-20 13:01

徐文长系列(转载整理)

1。徐文长巧对对联

明代大才子徐文长从小就很聪明好学,十二三岁时知识已经相当丰富了,被称作“神童”。

  这年秋天,一个姓窦的老太师到绍兴巡视。这位以学识渊博著称的老太师到了绍兴,听说有一位叫徐文长的神童,便要求见一见徐文长,更要考考他。

  窦太师注视了衣着朴素的徐文长好一会儿,说:“既然你喜欢读书,一定擅于对对联。现在我出个上联要你对,看你‘神童’的名号是否属实!”

  窦太师想到绍兴南街出了3个大学士,便随口出上联:“南街三学士。”徐文长随口回对:“东郭两将军。”窦太师一听,觉得东郭对南街,武将对文官,而且绍兴城里的确出过两位名将,不由得点头称赞:“不错!不错!”

  当窦太师望见远处的一座宝塔时,不禁又念出了一个上联:“宝塔圆圆,十层六角四方。”叫小文长对上联。

  徐文长想了想,举起一只手来直摇。

  窦太师洋洋得意起来,以为徐文长摇手是说不会对,便道:“神童也不过如此啊!”徐文长突然高声说:“太师您错了!我摇手是说我已对出了下联,这下联和一只手的手指有关呢!”太师很疑惑,想不出答案,便问:“你说来听听!”

  “玉手尖尖,五指三长两短。”徐文长从容不迫地回答道。窦太师惊讶得呆若木鸡。

[ 本帖最后由 小走 于 2006-9-20 13:23 编辑 ]

pandoralee 发表于 2006-9-20 13:03

先占上沙发再说。

蓝色忧郁 发表于 2006-9-20 13:03

不要插队!!

小走 发表于 2006-9-20 13:04

[b]2 徐文长联斗贪官[/b]

山阴有个县官,贪污受贿,搜刮钱财,无恶不作。老百姓都恨之入骨,可他却标榜自己清正廉明,还在县衙大门上贴出了一副对联:

  眼前皆赤子;
  头上有青天。

徐文长见了很气愤,一天趁着黑夜,跑到县衙门口,提笔把对联改成了:

  眼前皆赤地;
  头上有黑天。

老百姓见了,个个拍手称好;县官气得翘起了胡子。他探得是徐文长改的对联,就命手下人把徐文长传来问罪。

徐文长当然心中有数,一见县官,故意问:“大人传我有何事?”

县官想来个下马威,惊堂木一拍,双眼一瞪,喝道:“大胆徐文长,你为何把本官大门口的对联改掉?”

谁知徐文长根本不买帐,理直气壮地反问道:“请问大人,你有何凭证?平白无故讲我改对联,岂不是诬陷!”

县官一个顶头呆,吞吞吐吐地说:“这个……有人已来本堂告你。”

“既然有人告我,那请证人来当堂对质。”

“这个……”县官根本找不出证人,一时弄得难以收场,只得来了个急转弯:“既然你没改,那就算了。本县听说你才思敏捷,万分敬佩,今天想邀你来对对子。”

徐文长知道县官不怀好意,说:“对对子可以,不过我今天很忙,最多只能对三个对子。”

“好!”县官肚里有点文才,一开始就出了个难联:

  云锁高山,哪个尖峰敢出?

徐文长一向傲岸不羁,蔑视权贵,一听县官想压自己,马上对道:

  日穿漏壁,这条光棍难拿!

徐文长以“光棍”自居,摆明了一副天不怕、地不怕的架式,且对得天衣无缝,县官也无可奈何。他望了望大堂上挂的灯笼又吟道:

  一对烛,亮亮堂堂,普照前后左右;

徐文长不假思索,随口应对道:

  两盏灯,黑黑暗暗,无分南北东西。

徐文长隐喻公堂暗无天日,县官不觉怒火中烧,说出了第三个上联:

  油醮蜡烛,烛内一心,心中有火;

徐文长借题发挥,对出了下联:

  纸糊灯笼,笼边多眼,眼里无珠。

县官见徐文长骂自己有眼无珠,气得差点昏了过去。这时,徐文长开口道:“大人,三个上联我均已对出,告辞!”说罢,“嘿嘿”一笑,扬长而去,只剩下县官目瞪口呆了半天才回过神来。

[ 本帖最后由 小走 于 2006-9-20 13:24 编辑 ]

精装骆驼 发表于 2006-9-20 13:06

有人插队。。 。。

小走 发表于 2006-9-20 13:08

原帖由 精装骆驼 于 2006-9-20 13:06 发表
有人插队。。 。。


额。。。插队是不好滴,要罚!!!

罚插队者各找一个徐文长的故事来,就写在这个楼里,偶来编辑$送花$$送花$

精装骆驼 发表于 2006-9-20 13:08

坐下来看故事 。

小走 发表于 2006-9-20 13:08

3。竹笋的幽默

徐文长到舅舅家做客,半晌才端出一盘菜,却只一鸡蛋,舅舅说:文长啊,真是不好意思,你来的真不巧,要是晚来三个月,这个鸡蛋就是一碗鲜的鸡汤了。徐文长笑道:啊,真是难为你了。

一日,徐文长复请舅舅,半晌,端出一盘竹片,对舅舅说:舅舅啊,真是不好意思,你来的真不巧,要是早来三个月,这盘竹片就是一碗鲜美的竹笋了.

[ 本帖最后由 小走 于 2006-9-20 13:24 编辑 ]

pandoralee 发表于 2006-9-20 13:10

4 徐文长妙写藏头诗

平湖秋月是西湖赏月最佳的地方。原先,这里称为孤山望湖亭。
    这一年八月十五中秋佳节,绍兴才子徐文长正在杭州。他在天竺岣嵝山房独自一人饮酒赏月,几杯闷酒下肚,有些醉眼朦胧。忽然,想起诗友们说过西湖孤山望湖亭是赏月的好地方,就趁着月色,踱着方步,向孤山望湖亭而来。
    徐文长行行走走,一面欣赏着西湖月色,一面吟着咏月诗句,不觉已来到望湖亭前。这是一座临湖建筑,据全湖之胜,东可望湖滨,西可达苏堤,南可至南屏,整个外湖景色尽收眼底。这时,一轮皓月当空,风清清,水碧碧,远山蒙纱,近树笼烟,使人如置身于琼楼玉宇之中。他不禁诗兴勃发,画意盎然。
    这时,猛听得望湖楼里传出一片吟诗声。徐文长一看,亭子里面坐满了人,桌上红烛高照,摆满了西瓜、红菱、月饼等各式时鲜果品酒肴,还有笔墨纸砚,看样子,是一群文人雅士在这里饮酒赏月,赋诗作画。徐文长信步走了进去,想看看热闹。
    望湖亭里,果然是西泠诗社的文人雅士在饮酒赏月,正喝得兴高采烈,见有个陌生人进来,顿时没了声息。主持人见徐文长身穿青衫,头戴方巾,一副文士打扮,虽然衣着简朴,但雅而不俗,仪态从容,觉得不可怠慢,就起身把手一拱,招呼说:“今日中秋佳节,我们西泠诗社社友,特在此饮酒赏月,作画吟诗。兄台如有雅兴,不妨稍坐片刻,以便求教。”说罢,将手向四壁挂着的书画一挥。
    徐文长慢步绕亭一周,向四壁诗画略略扫了一眼,发现尽是平庸之作。主持人见他一言不发,又没有马上离开的意思,就故意刁难他说:“兄台文质彬彬,定是行家里手,今日萍水相逢,我等三生有幸,乞望作画题诗,以开我等眼界,为中秋雅集增色。”说罢,“嘿嘿”冷笑了几声。
    徐文长看罢诗画,原想稍停一会就走,见他们有的面露骄矜之色,有的发着冷笑,心想:好吧,我正愁没有纸笔抒怀、何不借此凑凑热闹,逗趣他们一下。他也不谦让,来到书案前,将雪白的宣纸—铺,手执羊毫湖笔,饱蘸浓墨,“唰喇”几笔,天上出现了一轮圆月,又“唰唰”几笔,水中也映出圆月一轮,然后“嚓嚓”几笔,远处山色朦胧,近处湖亭跃然,湖上一叶扁舟,—渔翁在月影之中独酌。
    这时,曲泠诗社文士,都围上来观看。见徐文长顷刻之间,画好了一幅“平湖秋月”图,水墨写意,落笔不凡.都十分惊讶。主持人看徐文长画得不错,想试试他的文才,就请他在画上题诗一首。徐文长也不推辞,提起笔来就写了两句:
      天上一轮圆圆月,
      水中圆圆一轮月。
    “‘天上一轮圆圆月,水中圆圆一轮月。’哈哈,这也算诗吗?”文士们正议论间.只见徐文长又提笔写下两句:
      一色湖光万顷秋,
      天堂人间共圆月。
    文士们大吃一惊。他们原以为下面写不出什么好句子来,没想到徐文长这么一转一收,四句联起来一读,真是奇句妙文,情景交融,禁不住同声叫好:“佳句,佳句,不知兄台来自何处,我等失敬!”
    徐文长朝大家一笑,又提笔写了一首七言绝句:
      平湖一色万顷秋,
      湖光渺渺水长流。
      秋月圆圆世间少,
      月好四时最宜秋。
    文士们一看,这首诗写得别致。每句头—个字特别大,连起来一读,竟是“平湖秋月”四字,原来是一首藏头诗。大家都拍手称绝,要徐文长留下高姓大名。
    徐文长并不回答,只一笑.踏着月色而去。

[ 本帖最后由 小走 于 2006-9-20 13:24 编辑 ]

精装骆驼 发表于 2006-9-20 13:11

原帖由 小走 于 2006-9-20 12:08 发表
额。。。插队是不好滴,要罚!!!
罚插队者各找一个徐文长的故事来,就写在这个楼里,偶来编辑$送花$$送花$


$汗$得令.

小走 发表于 2006-9-20 13:11

4。再讲一个文长的“手对”

徐文长十四岁时来到杭州。当时的杭州知府目中无人,他得知徐文长在杭州赋诗作画,颇受人们赞赏时,大为恼火,认为一个小毛孩子竟敢在他的辖区内舞文弄墨,真是不知天高地厚,便派衙役将徐文长召来对句。

威胁他说如对不上,就驱逐出城。徐文长镇定自若,满口答应。知府带徐文长到西湖边,指着六合塔,说出上联:“六塔重重,四面七棱八角。”

    徐文长没有开口,只是扬了扬手。知府以为对不上,暗自高兴。他得意忘形地指着宝叔塔,又出了个上联:“保叔塔,塔顶尖,尖如笔,笔写四海。”徐文长还是一言不发,而是用手指了指锦带桥,向知府拱拱手,然后,又两手平摊,往上一举。

    知府见徐文长还是没有回答,就神气十足地说:“连一句也对不出,还算什么神童!”立即下令:“快把他赶出去!”这时,徐文长却理直气壮地哈哈大笑:“休得无礼,下联早就对好了!”知府怒气冲冲地说:“你敢无理狡辩,愚弄本府?”徐文长解释说:“你是口出,我是手对。”“手对!是什么意思?”知府追问道。

    徐文长答道:对第一联扬了扬手,就是说“一掌平平,五指三长两短”;对第二联拱拱手,两手平摊,往上一举,是说“锦带桥,桥洞圆,圆似镜,镜照万国九州”。知府听了哑口无言,只好悻悻而去

蓝色忧郁 发表于 2006-9-20 13:12

等大家贴完了我再补充。。。

pandoralee 发表于 2006-9-20 13:12

原帖由 小走 于 2006-9-20 13:08 发表



额。。。插队是不好滴,要罚!!!

罚插队者各找一个徐文长的故事来,就写在这个楼里,偶来编辑$送花$$送花$


交卷啦。:D

精装骆驼 发表于 2006-9-20 13:12

5。瓜瓜瓜的故事

张三李四拜访徐文长。

张三暗将徐文长拉到一边说:“文长兄,今日你若能令李四‘呱呱呱’的叫三声,我今天就请客吃饭。”
徐文长笑道:“此事极易。”

徐文长将张三李四带到一片西瓜地中。

徐文长手指瓜田对李四说:“李兄啊,你看这一片葫芦长的多好啊。”

李四纳闷道:“文长兄啊,这明明是瓜嘛,你怎么说是葫芦呢?”

徐文长道:“是葫芦。”

李四道:“是瓜。”

徐文长:“葫芦!”

李四:“瓜!!”

徐文长:“葫芦,葫芦,葫芦!”

李四:“瓜,瓜,瓜!

[ 本帖最后由 小走 于 2006-9-20 13:15 编辑 ]

精装骆驼 发表于 2006-9-20 13:14

6 文长取物

徐文长从小就善于动脑筋思考,他聪明、机智也充满了情趣。

    徐文长的伯父很喜欢他,时常想些法子逗他玩,考他的思考能力。有一次,伯父领着徐文长来到一座贴着水面、桥身既窄又软的竹桥边,把两只水桶装满了水,对徐文长说:“我想考考你,你能提着这两桶水过桥,我就送你一件礼物。”

    少年徐文长想了一下,就脱下鞋,用两根绳子把小桶系住,然后再把装满了水的木桶放到水里,就这样他提着两根绳子走过了木桥。

    伯父还想用一个更难的法子把徐文长难倒。他说:“既然你过了桥,礼物我当然要给你,但必须要按我的要求去取礼物。”说着,他就把那件礼物吊到一根长竿顶上,并且告诉徐文长:“你既不能站在凳子之类的高地方去取,又不能把竹竿横下来。”

    伯父想,这下徐文长就没有办法了。

    但徐文长摸了摸后脑勺,马上就想出了取礼物的方法。只见他拿住竹竿一直走到一口井边,然后把竹重向井里放,当竹顶快到井口时,他就顺利地拿到了那件礼物。

    伯父被聪明的徐文长惊呆了,不禁拍手称赞:“真是聪明的徐文长啊!”

[ 本帖最后由 小走 于 2006-9-20 13:21 编辑 ]

精装骆驼 发表于 2006-9-20 13:15

原帖由 pandoralee 于 2006-9-20 12:12 发表



交卷啦。:D

$握手$

蓝色忧郁 发表于 2006-9-20 13:17

还有没?没有了我再补充。。。

weiss 发表于 2006-9-20 13:21

weiss 发表于 2006-9-20 13:23

精装骆驼 发表于 2006-9-20 13:23

8 徐文长画扇求佳茗

徐文长,名渭,号青藤道人,明代著名文学家、书画家。徐文长极爱饮茶,每一得茶欣喜之情溢于言表。同时,他也精通茶道,他所著的《煎茶七类》稿是中国茶道之至论,既是真知灼见,又是茶文化和书法艺术相结合的精品。
  
徐文长久居绍兴,除书画诗文,与茶为伴。徐文长认为品茶一事当以人品为首,正如《煎茶七类》开篇所说:“煎茶虽微清小雅,然要须其人与茶品相得。故其法传于高流大隐、去霞泉石之辈、鱼是麋鹿之俦。”可见人品需与茶品相得,方乃乐事。
  
徐文长晚年生活贫困,以卖书卖画度日。他又一个忘年交,名钟无毓,家境豪富,其父曾为知府,人称钟公子。钟公子仰慕徐文长的才华和品格,再加上他本人也富有才学,所以相交甚好。一日,钟公子来拜访徐文长,两人突发兴致,玩起大赌藏钩游戏,因徐文长嗜茶,即以画十多面扇子以获取钟公子后山茶一斤,并立下字据。后山茶为当时名茶,据《绍兴府志》记载:“县后山,在县署后北城经,其麓产佳茶”,“茶,上虞后山茶。”可见此茶产地为上虞县后山。
  
结果是钟公子给徐文长一斤后山茶,而徐文长也要画十多面扇子给钟公子。钟公子很爽快地将后山茶赠与徐文长,等着他的画好的扇子。可是当时徐文长年事已高,连续画了数面扇子后,已是腰酸腿疼,不堪重负了。只好向钟公子求饶:“我把你的茶契烧了,你也免了我的画扇债吧。”这段徐文长画扇求佳茗的故事在当地一时传为一段风雅的佳话,足见徐文长对好茶的渴求。

[ 本帖最后由 小走 于 2006-9-20 13:26 编辑 ]

小走 发表于 2006-9-20 13:26

原帖由 weiss 于 2006-9-20 13:23 发表
还有一个有点那啥的,就不贴了


$考虑$$考虑$$frage$$frage$

小走 发表于 2006-9-20 13:28

9 多音字

徐文长在晚年时,曾撰写一副奇联,虽令人费解,但讲明之后,却令人赞叹 !
    一天,徐文长到一个学馆去讲学,许多年轻人聚在一座大客厅里,静听他的教诲。他勉励年轻人要珍惜大好时光,勤奋读书。这时学馆主人捧出笔墨,请徐文长为学馆写副对联。徐文长兴趣正浓,他挥笔写出上联:“好读书,不好读书。”大家看后,面面相觑,不知其意,待着下联。只见徐文长将笔蘸饱,将下联一气写出:“好读书,不好读书。”
    在场的人看了,都不明白这副对联的含意,一个个默不作声,也不好意思追问徐文长。待徐文长走后,这些年轻人七嘴八舌,反复吟读,也没读出个意味来。站在一旁,一直沉思不语的学馆主人,终于悟也了这副对联的奥妙。
    同学们,你知道这副对联该如何理解吗 ?
    答案提示:此联是告诫年轻人要刻苦读书。乍看此联,上下一样,何以成对 ? 其实,认真思考,便知奇妙。上联是说,一个人年少的时候,耳聪目明,精力充沛,时光大好,此时为好读书也;可惜有人不知读书的重要,只顾玩耍,不爱读书,这叫不好读书。下联是说,年老时方知读书重要,而好读书,却因耳聋眼花力不从心,不能好好读书 ! 这个‘好’字,一字两个读音,两重意思,交错相对,耐人寻味,就是这副对联的奇妙所在。
    上联两个“好”的读音是:hǎo      hào
                           好读书,不好读书。
    下联两个“好”的读音是:hào     hǎo
                              好读书, 不好读书。

小走 发表于 2006-9-20 13:29

第9个故事偶刚在一份语文考卷里找到的。。。。


故事里面还有同学们,这样的句式。。。汗一个。。。

pandoralee 发表于 2006-9-20 13:29

小时候看过徐文长动画片的举手啦。

反正我小时候特爱看。

weiss 发表于 2006-9-20 13:30

小走 发表于 2006-9-20 13:30

10 一~十的对联

明代大画家徐文长,一日邀友泛舟而游。文人墨客相聚,谈笑风生。一人随口念道:

   一叶孤舟,坐了 二、三个骚客,启用四桨五帆,经过六滩七湾,历尽八颠九簸,可叹十分来迟;

   左右听后,细细推敲,倒蛮有趣,原来这个上联把从一到十的数目字顺次用完了。大家想对,无奈拟不出个下联来。徐文长笑答道:

   十年寒窗,进了九、八家书院,抛却七情六欲,苦读五经四书,考了三番两次,今天一定要中。

   话音刚落,舟中人击掌首肯。这联道出了封建文人一心追求功名的苦心,真实地揭露出封建科举制度的弊端。

小走 发表于 2006-9-20 13:31

原帖由 pandoralee 于 2006-9-20 13:29 发表
小时候看过徐文长动画片的举手啦。

反正我小时候特爱看。


举手。。。(怎么有种投降的感觉,额额额。。。)$汗$

精装骆驼 发表于 2006-9-20 13:33

11 徐文長智鬥大財主

  明朝的時候,有一年,紹興城裡出了個

小走 发表于 2006-9-20 13:33

12 徐文长帮王大爷卖鸡

从前,有一位王大爷,专门做卖鸡鸭的生意。一天来了三个顾客,各拿一百个铜钱要向王大爷买一百只鸡。王大爷算来算去不知道这笔生意怎么做。这时徐文长放学回家,从门口经过,王大爷上前一把将他拉进屋里。

  徐文长问:“王大爷,什么事?”

  “有三位顾客各带一百个铜钱要各买一百只鸡,你帮个忙算一下,使我把这笔生意做成。”

  徐文长一看三个客人:一个穿长袍的,一个戴棉帽的,一个长络腮胡子的。徐文长说:“让我领三位顾客去鸡棚看看公鸡、母鸡、小鸡有多少。”王大爷马上答应了。

  那时候,卖鸡论只不论斤,公鸡五个铜钱一只,母鸡三个铜钱一只,小鸡一个铜钱可买三只。

  徐文长和三位客人走进鸡棚看了一看,有26只公鸡。徐文长对顾客说:“三个人分24只公鸡,谁先拿?”戴棉帽的说:“我只要8只。”徐文长拿起算盘算过之后,对王大爷说:“再让他拿11只母鸡,81只小鸡。正好100个钱买100只鸡。”

  戴棉帽的拿了8只公鸡以后,栏里还有16只公鸡,徐文长问其他两位顾客,要公鸡多少只?穿长袍的说:“我要12只公鸡。”徐文长用算盘一算,喊道:“再给穿长袍的客人拿4只母鸡,84只小鸡。”

  剩下一个长络腮胡子的顾客对徐文长说:“剩下的4只公鸡给我吧。”徐文长又用算盘一算,对他说:“你再去抓18只母鸡,78只小鸡,正好也是100只。”

  王大爷乐了,问徐文长:“你是怎样算出来的?”徐文长说:“戴棉帽的客人要8只公鸡,就需40个铜钱。只能用价钱比较贱的母鸡和小鸡凑合。他剩下的60个铜钱去买92只鸡。假设92只全是母鸡,顾客应付3×92=276, 这81正是小鸡的只数,92-81=11,就是母鸡的只数。所以戴棉帽的客人是拿8只公鸡、11只母鸡、81只小鸡。穿长袍的客人要拿12只公鸡、4只母鸡、84只小鸡。长络腮胡子的拿4只公鸡、18只母鸡、78只小鸡。都是这样计算的。”

  王大爷连声夸赞徐文长是个聪明的少年。

精装骆驼 发表于 2006-9-20 13:34

13 徐文長巧計換寶瓶

  徐文長青年時代到處游學。一天,他?淼搅藨c田村。晚上,他正在幽靜的鄉間小路上走著,忽然聽到一間破茅草屋裏傳出了一陣陣哭聲,好不?慘。徐文長想: “這家人一定出了什麼傷心事,進去看看吧!”他推門進去,只見床沿上坐著一個婦女,眼睛哭得紅紅的,懷裏抱著個三、四歲的孩子。那婦女見有人進?恚連忙止住哭聲,禮貌地對徐文長說:“相公,你找誰?是走錯了吧?”徐文長說:“不,我?砜纯矗大嫂,這深更半夜的,你哭個啥呀?”那婦女起先不肯講,但經不住徐文長的再三追問,只得說出了事情的?睚埲ッ}。

  她姓白,七年前嫁給了同村的農民許牛,村裏人管她叫許大嫂。許大嫂和許牛起旱
页: [1] 2
查看完整版本: 徐文长系列(转载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