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成八企业考虑外迁:贸易战与保护主义推动德国制造业向海外转移
德国工业界对国内经济环境的担忧持续加剧。最新一项研究显示,超过三分之二的德国制造业企业认为未来的生产基地更可能在美国或其他欧洲国家。来自工业界的呼声越来越强烈,敦促梅尔茨政府及时采取行动。根据德勤(Deloitte)与德国工业联合会(BDI)联合发布的调查,全球范围的贸易战与日益加剧的保护主义正在迫使企业重新思考其生产布局。调查显示,68%的德国工业企业计划在未来两到三年内因关税因素将生产全部或部分转移到国外。
美国成最大热门目的地,欧洲内部转移也加速
在海外地区中,美国成为最受关注的新生产基地:
• 26% 的企业计划将生产迁往美国
主要原因是特朗普政府推行的高关税政策,使美国成为企业布局中更具吸引力的选择。
然而,企业内部的区域迁移比跨洲迁移更普遍:
• 30% 计划从德国迁往其他欧洲国家
亚洲仍然是低成本生产的重要目的地:
• 16% 想迁往中国
• 14% 计划迁往印度
• 19% 考虑其他亚洲国家
值得注意的是,许多企业同时选择多个备选方案,以提高供应链灵活性。
19% 企业已完全撤离德国,研发外迁也在增加
调查还显示,
• 19% 企业已经没有任何生产留在德国,比两年前(11%)大幅上升。
迁移趋势不仅限于生产端,研发(F&E)部门也越来越多地向海外转移,进一步加剧德国技术与创新生态的压力。
BDI向政府发出警告:必须更快行动
BDI执行委员会成员沃尔夫冈·尼德马克(Wolfgang Niedermark)表示,全球地缘政治冲突已成为德国经济的强烈逆风。68%的企业考虑外迁并不令人意外。他强调这是对政府的“警钟”:“联邦政府必须更果断、更迅速地行动,消除德国的结构性劣势。”
他呼吁政府推动更多私人投资进入关键技术领域,并提供“有针对性的启动资金”,以保证创新成果不仅停留在图纸上,而是进入工厂与物流中心。
产业外迁非单向流动:部分企业开始回流
虽有大量外迁计划,但趋势并非完全向外倾斜:
• 9% 企业将原本转移至中国的生产重新迁回欧洲
• 7% 企业计划把在美国的生产撤回欧洲
德勤供应链专家于尔根·桑道(Jürgen Sandau)指出,短期来看海外生产成本确实较低,但若新基地无法确保供应链稳定,再大的节约也会迅速被风险抵消,因此部分企业最终选择回流。
研究背景
该研究于2025年9月至10月期间进行,共调查148名来自制造业的供应链负责人,行业包括汽车、科技、机械制造、能源与化工等。其中84%来自大型企业,16%来自中小企业。
德国制造业正处在历史性的结构转型与外迁浪潮中,未来数年的政策反应将决定德国工业竞争力能否稳住阵脚。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