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发表于 2025-11-13 08:34

AI发展二十年:谁跨过了AI技术商用的三座大山?

作者:微信文章


AI发展二十年

谁跨过了AI技术商用的三座大山?

从“Guest工牌”讲起:AI老兵的廿载回望

“记得那次卸任风波后,Sam Altman回到OpenAI,挂着Guest牌戏剧性地在办公室里拍了张自拍。前年春天,我回商汤上海总部,也领了访客牌,就顺手‘cos’了一把。”这位站在本期不止MBA讲坛上新潮又幽默的先生,是本期不止MBA讲座的嘉宾郝景山。作为前商汤科技联合创始人兼高管,现任深圳自动驾驶智能研究中心副、 Momenta 商务总监、轻舟智航合伙人兼商务副总裁的郝景山,是国内人工智能产业当之无愧的一线老兵。

此刻,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的教室里,郝景山正将二十年来在人工智能领域摸爬滚打所亲历的见闻思悟向MBA同学娓娓道来,带领听众走进人工智能如何迈过三座大山,成为当下最热门行业的历史旅程。





第一座山(2000—2014):

路上掘出了第一桶金

01

故事要从一场关于“你逃我追”的交通违规案讲起。与大多数人所想象的“高大上”的场景不同,人工智能的早期应用,实际非常简单。起步阶段的AI突破点在路面:治安卡口、收费站、交通违法自动处理。看似无技可秀的车牌识别技术,实现起来并不容易,街头采图难、标注量不足,必须靠行业资源导入。然而,公安尤其刑警对跨城追车的证据留痕有强烈需要。1990年代末到2000年代初,恶性涉车案件频发,精确可追溯的车辆记系统录,便成了硬指标。供小于求,于是2003年前后,一套装在路段上的治安卡口系统(摄像机+计算机+软件)能卖到约20万元,因为客户愿意为可举证、可追溯的高级技术买单。通过前端多帧抓拍,图像清晰化,车牌定位与OCR技术,人工智能应用的第一笔可观现金流,就这样从路面上挣出来。

不只有车牌,这一阶段,视频检测也开始替代“地面切线圈”模式:以前要在地上切槽埋线圈,修路就得返工;现在用全景相机数车流、做违法触发与信控优化,维护成本更低、扩展性更好。通过抓住路面上的刚需,起步阶段的人工智能应用渐渐步入正轨。





第二座山(2014—2022):

不止“能用”,还得“好用”

02



2014年前后,人脸识别技术迎来了明显突破,门禁、手机、银行登录等应用场景快速扩展。但将在服务器端体验准确的东西硬塞进手机端,不由得闹出啼笑皆非的“翻车”场面。解决“可用性”便是此阶段AI需要攻克的硬骨头。郝景山以某银行手机APP的人脸登录为例:最初团队选用服务端API,但发现上线测试无法跑通;而经过深思熟虑,改为在本地跟踪人脸关键点,选取短时间窗口内质量好的多帧图片再上传并比对——结果证明,这比“按下快门才取图”的方案要精确得多,某行因此成为国内银行里手机人脸登录的首批落地者之一。

同一时期,互联网小额贷款高速增长。利润极高,年化回报率一度可达360%,但黑产业也迅速蔓延。推广费用中近一半被中介抽走,所谓“三证合一”包(身份证图、手机号、生活照)在市面被反复倒卖。郝景山与团队比对多家平台的实名数据后发现,超过七成借款人重叠,部分甚至是被盗身份。但是,庞大的实名与人脸图像数据客观上促使了算法学习库大幅提升,人证比对精度显著改善,安防等行业随之受益。

AI应用的另一场景——票据识别也技术进步中逐渐成熟。早期的收据、小票往往卷曲、油墨模糊、光线反光严重,系统经常识别错行、断字、漏字,用户不得不手动校对,体验自然推广不动。直到多模态学习和大规模测试介入,模型能自动区分不同字体和噪声干扰,手机端记账才真正变得稳定可靠。



第三座山(2022—至今):

从“天堂”降临“人间”

03



近三年,机器学习等算法的涌现灌溉了人工智能爆发的根基,三条清晰的应用枝叶也迅速生长发芽,初具规模。

第一条,是把智能嵌入现有产品。诸如Notion等知识管理工具将对话融入写作及资料整理,而豆包、Manus等软件也在问答、检索、内容生成上形成完整、流畅的体验。中小团队则借助开源方案自建系统,摆脱过去对依赖,降低成本与风险。人工智能正式变成民众日用不觉的智能。

第二条,是把智能装进具身智能。先通过特殊操作记录人类动作,从拿球、做家务到舞棍,形成 “全身数据”;再用这些数据训练模型,让机器人从被远程操控到能自主干活。当然,目前机器人仍无法完全脱离人类辅助,日本的便利店与家政服务验证了一种“人机互辅”的模式——机器人现场上岗工作,遇到无法解决的难题再由后端远程接管。一方面,研发商通过售卖服务创造收入;另一方面,也可通过实战积累数据和动作库。

第三条,是将智能驶上“康庄大路”。智能驾驶的发展速度远超预期,但行业热度与现实之间长期存在落差。近几年,车企发布会上宣传“全场景自动驾驶”,实车交付后往往只有基础功能。行业随即迎来整合:造车新势力开始把自研团队与供应商纳入统一架构,形成高、中、低端三种ADAS方案组合。监管也同步抬杆,产品若想上路,必须通过夜间、雨雾、儿童或动物突然冲出等高难度测试场景,否则不许交付。模糊的“L2.9”“准L3”被淘汰,行业重新划清边界——L4讲完全自主,ADAS讲安全辅助。AI从云端落地到车端,从算法比拼转向体系建设。智能不再是炫技的象征,而成为真正能承担责任、经得起现实考验的技术。



结语:且登三山,且望未来

回望人工智能穿越的三座山——从车脸识别到人脸识别,再到具身应用与大模型——每一程都在回答同一个问题:技术的意义,最终指向哪里?

AI的价值不在于算法的奇巧或融资的光环,而在于能否在真实场景中创造效率、释放潜能、让社会运转得更有人味。从路面赚出现金流的“能跑”,到规模化落地的“能用”,再到具身智能与自动驾驶的“能信任”,其实正是每一位创业者要思考的——技术如何成为可持续的发展力量。

当AI走过狂热期,站在第三座山的肩头,如何构建生态、分配风险、定义责任,便是最终的议题。用现实洞见去驾驭创新,让AI力量服务于更长远的价值创造。三山已越,崭新的地平线近在迟尺,向意欲打开盒中之物的远征者挥手。











https://mmbiz.qpic.cn/mmbiz_gif/gKTOq0yRHICKPSlJju9N8kBiaPAiatHTzdMGict1lyxlz6y6t3YKtkhljbgsN2reWibU81hWohYYeWYg3SxIYRLMvw/640?wx_fmt=gif&from=appmsg
点击“阅读原文”了解更多资讯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AI发展二十年:谁跨过了AI技术商用的三座大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