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发表于 2025-11-12 00:15

AI时代教师的核心素养重构

作者:微信文章
            



            AI时代教师的核心素养重构

       ——从理念灌输到成果赋能的范式转型

       摘要:在人工智能浪潮席卷教育领域的当下,各种“AI论坛”与培训层出不穷,但往往陷入高谈阔论理念的窠臼,令一线教师陷入“认知焦虑”与“实践迷茫”。本文认为,AI时代教师最迫切需要的,并非孤立的AI理念、技术或应用,而是三者融合后所产生的可感知、可复制、可成就的幸福教育成果。这是一种从“理念中心”到“成果中心”的范式转变。教师需要的,是能够赋能其教学实践,直接带来课堂改变、学生成长与自我实现的综合性解决方案。本文将通过剖析当前AI教育实践的误区,论证“AI思维-技术-应用”融合模型的必要性,并以“成果导向”为最终归宿,为教师指明在AI时代实现专业发展与职业幸福的核心路径。

       关键词: AI时代;教师发展;成果导向;AI思维;技术融合;教育幸福

       一、 引言:浪潮下的教师迷思与实践渴求

       我们正身处一个被人工智能深刻重塑的时代。从“远程教育”“互联网+”到“智慧教育”和“数字化转型”,教育领域经历了多次技术驱动的变革。然而,许多一线教师对此的感受,往往是“换汤不换药的说教”。层出不穷的新概念、新论坛、新培训,虽然营造了浓厚的技术氛围,却未能有效转化为课堂生产力,反而加剧了教师的疲惫与疏离感。

       这种困境的根源在于,当前的AI教育 discourse(论述)存在一个显著的断层:理念的宏大叙事与教学微观实践的脱节。教师们被反复告知AI的重要性,却鲜少获得如何将其与具体的学科教学、课堂管理、学生评价相结合的可操作路径。他们不缺少理念的“输入”,但极度渴望成果的“输出”。

       因此,本文的核心论点是:AI时代,教师最需要的不是高谈阔论的AI理念,而是由AI思维、AI技术与AI应用三者深度融合,并能直接赋能教学实践、成就师生幸福的教育成果。 教师需要的不是一个需要仰望的“神话”,而是一个可以触摸、可以效仿、可以成就的“样板”。本文将围绕此论点,层层展开论述。

       二、 破立之间:摒弃空泛理念,拥抱融合性成果

       (一)当前AI教育推广的三大误区

       理念悬浮化: 过度强调AI的战略意义和未来图景,但缺乏将其“翻译”成教师能理解的教育语言和教学场景。这种“高空作业”使得教师感觉AI遥不可及,与每日面对的教学挑战无关。

       技术工具化: 将AI简单等同于一系列待学习的工具或软件,如学习使用某个AI课件制作工具或对话机器人。这种培训虽具象,但容易陷入“为了用AI而用AI”的困境,未能触及教学的核心——为何而用?如何用好?

       应用碎片化: 鼓励教师尝试零散的AI应用,但缺乏系统化的设计将其融入完整的教学闭环。这可能导致AI应用成为课堂的“点缀”,而非教学的“引擎”,无法形成持续性的教学改进。

       这三种误区共同导致了教师的“选择困难”:在纷繁复杂的信息面前,不知从何入手,也不知何种选择才能真正为自己的工作减负、增效、赋能。

       (二)核心论点的提出:思维、技术与应用的融合性成果

       要突破上述误区,必须将AI从外在的“附加物”转化为内生的“赋能者”。这一转化过程,依赖于AI思维、AI技术与AI应用的有机融合,并最终以 “成果”的形式呈现。

       AI思维是“道”: 它并非编程思维,而是一种理解世界和解决问题的新范式。对教师而言,它意味着数据驱动的决策思维(基于学情数据调整教学策略)、个性化服务思维(将每个学生视为独特的服务对象,提供定制化学习路径)、人机协同的智能思维(清晰界定教师与AI的权责边界,让AI处理重复性工作,教师专注于情感互动与创造性教学)。这是教师运用AI的“内功心法”。

       AI技术是“器”: 它是实现AI思维的具体工具和平台,如大语言模型、智能教学系统、学习分析工具等。教师无需深究其原理,但需掌握其“用法”,知道何种工具能解决何种教学痛点。

       AI应用是“术”: 它是将AI思维与具体技术应用于特定教学场景的实践过程,是“道”与“器”结合的战场。

       而 “融合性成果”,正是这三者结合的最终体现。它不是一个概念,而是一个个鲜活的 “案例” 与 “样板” 。它让教师能够 “亲眼看到AI理念讲得好,AI模型用得好,AI应用果结好”。

       三、 层层深入:为何“融合性成果”是教师的必然选择

       (一)成果满足教师的“实践理性”

       教师是实践家,他们的知识本质上是“实践性知识”。抽象的理論必须通过实践检验并产生可见的效果,才能被真正接纳。一个能够展示如何用AI工具快速生成一套高质量的差异化练习题,并因此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获得成就感的案例,其说服力远胜于十场关于“个性化学习”重要性的讲座。成果,是理念的最终证明。

       (二)成果是教师专业赋能的“催化剂”

       当教师通过借鉴或创造“融合性成果”解决了实际教学难题时,他们会获得强烈的效能感。这种效能感是专业自主和发展的核心动力。例如,一位语文老师利用AI思维,设计了一个由AI辅助批改基础作文、教师则聚焦于指导文章立意和结构的人机协同教学模式。这个成功的“成果”不仅解放了教师,更提升了教学的专业深度,实现了真正的“赋能”。

       (三)成果导向通往教师的“职业幸福”

       我提出的“先进的理念,赋能快乐的行动,成就幸福的成果”,深刻地揭示了教育工作的终极追求。幸福源于成就与意义。当教师运用AI,不是增加负担,而是将自身从繁琐事务中解放出来,更专注于与学生的深度互动和教学创新时;当看到学生因AI的赋能而学得更高效、更快乐时,教师便能从中获得巨大的职业幸福感。这种“幸福的成果”,是抵御职业倦怠、激发内驱力的最强大力量。

       四、路径构建:教师如何获取与创造“融合性成果”

       面对AI时代,教师不应被动等待培训,而应主动成为“融合性成果”的寻求者和创造者。

       以终为始,从痛点出发: 不要思考“我能用AI做什么”,而是思考“我的教学中最耗时、最棘手的痛点是什么?”(如学情分析、作业批改、资源匮乏)。带着具体问题去寻找对应的“成果”案例。

       寻找样板,模仿中创新: 关注那些来自一线、有详细过程和数据支撑的AI教学成功案例。通过观摩、研习,理解其背后的AI思维、所用技术与应用场景,先进行模仿,再结合自身情况进行创造性改造。

       聚焦协同,而非替代: 在所有探索中,始终明确“人机协同”的原则。思考AI如何能承担“助理”角色,而让自己更能发挥作为教师的独特价值——情感关怀、灵感启发、人格塑造。

       构建社群,共享成果: 与志同道合的“网师e友”组建学习共同体。在社群中分享成功与失败的“成果”尝试,通过集体智慧,加速“融合性成果”的孵化与迭代。

       五、 结论与展望

       AI时代的教师发展,正站在一个范式转型的十字路口。一条路通向喧嚣却空洞的理念灌输,另一条路通向务实而充满成就感的成果赋能。本文的论述清晰地指向后者。

       AI时代教师最需要的,是一种能够直接见证并参与创造“幸福教育成果”的能力。 这种能力,根植于AI思维的领悟,展现于AI技术的娴熟运用,成就于AI应用的卓有成效。也就是要求教育技术的推广者要将自己怎样想的(AI理念)、怎样做的(AI应用)、怎么出做好的(AI成果)展示清楚,将目光从天花乱坠的“AI神话”拉回到充满烟火气的“课堂现场”,去关注、去创造、去传播那些能让教师教得更轻松、更专业、更幸福,让学生学得更高效、更个性、更快乐的真实样板。

       唯有如此,人工智能才能真正从一种令人焦虑的外部压力,转变为一股滋养教育生命、成就师生幸福的源头活水。而这,正是我们作为教育者,在智能时代所能做出的最清晰、也最明智的选择。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AI时代教师的核心素养重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