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基建:中交“蓝翼”大模型的破局之道
作者:微信文章一、中交集团AI战略顶层设计全景
中交集团的AI战略顶层设计以"1456"发展蓝图为核心框架,构建了系统化的战略体系。这一蓝图包含一个愿景目标、四项重点任务、五项基本原则和六项保障措施,形成了完整的战略闭环。
🎯 战略定位与核心目标
中交集团的AI战略定位为深化"AI+"专项行动,强化科技引领,将AI技术深度融入"陆、海、空、天、网"全覆盖的业务场景。其核心目标是加速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以人工智能高质量发展推动产业焕新升级,最终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三型"世界一流企业。
🏗️ "1456"战略蓝图详解
一个愿景目标:打造"数智中交",实现从全球最大基础设施服务商向科技型、管理型、质量型世界一流企业的转型升级。
四项重点任务:
技术底座构建:打造自主可控的AI技术平台
场景深度融合:推动AI与核心业务全面融合
数据价值释放:实现全生命周期数据贯通
生态协同共建:构建开放创新的AI产业生态
五项基本原则:
坚持产业数字化与数字产业化双轮驱动
坚持管理数字化与数据价值化协同推进
坚持技术自主可控与安全可靠
坚持业务场景驱动与价值导向
坚持生态共建与开放合作
六项保障措施:涵盖组织、人才、资金、制度、技术、安全等多个维度,确保战略落地实施。
📊 战略实施进展与量化目标
根据2025年2月召开的"AI+"专项行动推进会,中交集团已全面部署AI战略实施工作。战略设定了明确的量化目标:
服务上线周期缩短30%
运维投诉率降低30%
共享服务消费占比超50%
中交云使用占比超50%
🌐 战略实施的三阶段路径
中交集团的AI战略实施遵循清晰的阶段性规划:
🔄 数字化转型与AI战略的深度融合
中交集团的AI战略与其数字化转型战略高度协同,形成了"四化"协同的战略框架:
产业数字化:将AI技术深度融入交通基建全生命周期
数字产业化:通过"蓝翼"大模型等技术输出创造新价值
管理数字化:实现业财深度融合与流程全线拉通
数据价值化:释放数据要素潜能,驱动业务创新
这一顶层设计体现了中交集团从战略高度系统规划AI发展的决心,通过清晰的蓝图架构、明确的实施路径和量化的目标体系,为AI技术在传统基建行业的深度应用提供了可复制的战略范式。
二、“蓝翼”大模型与智能建造场景化落地
中交集团以“蓝翼”大模型为核心技术引擎,通过“平台+垂域”的敏捷架构,将AI能力深度融入隧道、桥梁、盾构等核心基建场景,实现了从技术概念到工程实效的规模化落地。
🚀 技术底座:构建行业大模型核心能力
“蓝翼”大模型作为央企首个土木建筑行业大模型,已形成“140亿参数语言模型+70亿参数多模态模型”的双核架构。这一技术底座积累了158TB行业数据,注入30,755份标准规范与超百亿Token高质量语料,为智能建造提供了强大的认知与决策基础。
支撑“蓝翼”运行的算力体系采用“公有云训练+私有云推理”的混合架构,依托中交智数谷(宁夏·中卫)智算中心,形成弹性可扩展的计算能力。同时,“中交云”已完成28个统建系统的云化迁移,为模型服务提供稳定可靠的数字底座。
🏗️ 垂域模型落地:三大核心场景突破
中交集团针对基建行业的高价值场景,孵化出三大垂域模型,形成精准的解决方案:
地质预报智能化是“蓝翼·穿岳”的突出成果。模型能够融合解译TSP地震波、地质雷达图像等多源数据,将地质报告解译效率提升10倍,围岩等级判别不超过1分钟每张,准确率提升至90%。
施工精准控制方面,“蓝翼·穿岳”通过智能爆破设计,使超欠挖量降低20%,混凝土超耗减少20%;装备协同调度智能体实现关键工序无缝衔接,单次施工循环缩短30分钟。
📊 量化成效:智能建造效率提升
“蓝翼”系列模型在工程实践中已取得显著量化成果:
盾构掘进效率提升15%,全流程工作效率提升35%
盾构轴线偏差控制在±30mm以内
服务上线周期缩短30%,运维投诉率降低30%
这些成效得益于“大模型+专业小模型智能体”的敏捷架构。模型并非单一算法,而是针对不同工程场景封装多个专业智能体,实现灵活性与专业性的统一。
🌐 生态构建:开放合作与能力输出
中交集团通过举办“蓝翼杯”创新大赛,开放平台能力,吸引生态伙伴共同创新。与深兰科技等AI企业成立创新联合体,联合高校共建实验室,形成“共商、共建、共享”的协同机制。
在数字产业化方面,“蓝翼”大模型成为对外输出AI能力的核心载体,通过技术赋能构建行业生态,创造新价值增长点。
“蓝翼”大模型与智能建造的深度融合,标志着中交集团从“经验驱动”向“数据智能驱动”的根本性转变,为传统基建行业注入了全新的科技动能。
三、数据治理与组织变革实施方法论
中交集团在推进"数智中交"战略过程中,构建了一套渐进式数据治理与组织变革实施方法论,其核心是通过"建标-落标-质控-考核"的闭环机制,实现从数据孤岛到数据贯通的系统性转变。
📊 数据治理:L0-L4五级贯通模型
中交集团采用分阶段演进的数据治理成熟度模型,为AI战略落地提供高质量数据支撑:
L0(无管理阶段):各业务系统独立维护主数据,形成数据孤岛
识别分散系统(财务、项目、供应链等)的数据不一致问题
评估数据孤岛导致的采购效率低下、报表口径不一等业务痛点
L1(列表管理阶段):通过手工或半自动方式维护共享主数据列表
在财务云项目中统一组织机构、客户、供应商等核心主数据分类编码规则
初步建立13类主数据的全生命周期管理框架
L2(同等访问阶段):建立主数据管理平台作为"中央知识库"
搭建"中交主数据"系统,制定数据清洗、整合、分发技术规则
实现与财务云、人力资源等28个统建系统的API集成
L3(集中总线处理阶段):形成"一湖三中心一门户"数据能力体系
数据湖汇聚全域数据,沉淀80万+往来单位数据、10万+项目数据
治理中心确保数据质量,实现主数据在企业内的统一权威发布
支撑BIM应用达到L3+级(设计-施工-运维全周期数据贯通)
L4(流程管理阶段):主数据管理深度嵌入业务流程
在智能建造场景中实现数据驱动业务创新
通过"蓝翼"大模型释放数据红利,支撑30+场景的规模化应用
🏗️ 组织变革:四能机制与人才体系重构
为匹配数据治理要求,中交集团同步推进组织机制深度变革:
市场化用人机制:
推行"干部能上能下、员工能进能出、收入能增能减、机构能增能减"四能改革
2023年管理人员末等调整比例达10.28%,全员绩效考核覆盖率100%
压减法人机构86户,管理层级控制在5级以内,提升组织敏捷性
AI人才培养体系:
举办覆盖4000人的项目管理培训班,强化AI与数字化技能
与同济大学等高校合作开发"专业+AI"课程,结合智能建造案例教学
重点培养精通土木工程与AI算法的复合型跨界人才
专项行动推进机制:
2025年2月召开"AI+"专项行动推进会,全面部署"1456"蓝图落地
建立跨部门协同工作组,确保数据治理与业务场景深度耦合
🔄 实施路径:三阶段渐进式推进
第一阶段(体系规划与评估:2024-2025)
完成主数据管理顶层设计,明确13类主数据标准规范
建立数据管理组织架构,明确集团与分子公司职责分工
启动"中交主数据"平台建设,实现L1到L2的跨越
第二阶段(平台实施与技术赋能:2025-2026)
建成"一湖三中心一门户"数据能力体系,达到L3成熟度
完成158TB行业数据、30,755份标准规范的数字化治理
支撑"蓝翼"大模型在隧道、盾构、桥梁等场景的规模化应用
第三阶段(运营与价值释放:2026年后)
实现数据治理与业务流程深度融合,达到L4成熟度
通过数据驱动实现服务上线周期缩短30%、运维投诉率降低30%
形成数据资产运营能力,支撑共享服务消费占比>50%目标
💡 方法论创新点:业务价值导向的治理闭环
中交集团数据治理方法论的核心创新在于以业务价值为导向的闭环设计:
标准先行:制定统一的客户、供应商、项目、物料等主数据标准,为数据贯通奠定基础
平台赋能:通过"中交云+AI平台+物联网平台"的技术底座,实现28个统建系统的数据协同
场景驱动:以智能建造等高价值场景为牵引,确保数据治理直接支撑业务目标实现
"蓝翼·穿岳"模型需要实时、准确的TSP地震波、地质雷达等多源数据
财务云业财一体平台依赖高质量的主数据实现全球3000家机构协同
持续运营:建立数据质量监控与改进机制,通过"建标-落标-质控-考核"闭环确保治理成效持续优化
这一方法论的成功实践,使中交集团在2024-2026年夯实基础阶段,能够有效支撑"蓝翼"大模型及三大垂域模型的规模化复制,为兑现服务上线周期缩短30%、运维投诉率降低30%等量化目标提供了坚实的数据基础和组织保障。
四、风险管控、投资回报与行业借鉴
🔍 风险识别与管控体系
中交集团在推进AI战略过程中构建了覆盖技术、数据、组织等多维度的风险管控体系:
技术安全风险管控
模型安全防护:针对"蓝翼"大模型的提示词攻击、模型投毒等风险,采用输入标准化与上下文隔离、对抗训练与动态监测等措施
系统架构保障:采用"公有云训练+私有云推理"混合架构,通过API安全网关与身份认证确保系统稳定性
供应链安全:建立供应链审查机制,关键软硬件实现自主可控,全面推广国产CAD、北斗分理服务平台
数据治理风险应对
数据质量管控:将数据治理视为智能转型的"骨架",通过"建标-落标-质控-考核"闭环确保数据清洗质量
隐私保护体系:构建"蓝盾"安全中心一体化防护平台,实现每日200万条告警事件降噪比例超过99.5%
合规性管理:实施数据全生命周期管理,输出内容脱敏与审核,建立明确的版权标记与合规审计机制
组织变革风险缓冲
变革阻力化解:通过"四能机制"(干部能上能下、员工能进能出、收入能增能减、机构能增能减)平稳推进组织调整
人才流失预防:建立复合型人才培养体系,与同济大学共建"专业+AI"课程,2024年已培训4000人
沟通机制优化:召开"AI+"专项行动推进会,高层领导直接解读战略,增强全员认同感
💰 投资回报与经济效益分析
中交集团AI数字化战略已产生显著的经济效益,主要体现在三个层面:
直接降本增效成果
能力建设长期价值
技术自主化:"蓝翼"大模型行业知识覆盖率达75%以上,准确率85%,降低对外技术依赖
平台经济效应:共享服务消费占比>50%、中交云使用占比>50%,实现成本摊薄
数据资产化:数据湖汇聚80万+往来单位、10万+项目数据,形成可持续增值的数字资产
生态拓展新增收
智算服务:中交智数谷智算中心开辟算力服务新增长曲线
技术输出:"蓝翼"大模型对外赋能,构建行业生态收益
国际合作:与深兰科技等企业联合开发智能工程装备,共享海外市场收益
🌟 行业借鉴与可复制模式
中交集团的实践为建筑行业提供了可复制的智能化转型路径:
战略层面借鉴
顶层设计先行:以"数字中交"为总纲,制定"1456"人工智能发展蓝图,确保战略系统性
分阶段实施:采用"夯实基础-深化应用-生态构建"三阶段路径,降低实施风险
量化目标导向:设定2025年4项明确KPI,确保战略可衡量、可考核
技术实施模式
组织变革经验
人才梯队建设:确立"土木工程+AI算法+数据分析"三维复合能力模型
机制创新:"四能机制"实现管理人员末等调整10.28%,机构压减86户
生态合作:组建"AI+创新联合体",通过"蓝翼杯"大赛开放平台能力
实施路径建议
对于希望借鉴中交经验的企业,建议遵循"诊断规划→试点突破→推广集成→生态进化"的路径:
优先选择高频低难场景快速验证价值,如财务领域的票据智能识别
夯实数据治理基础,确保AI模型有高质量的"燃料"支撑
构建开放协同生态,通过平台化运作降低独自创新风险
中交集团的实践表明,智能建造转型的成功关键在于战略决心、技术业务深度融合、管理流程重塑、生态构建四者协同推进。其风险管控体系、投资回报逻辑和实施方法论为行业提供了经过验证的参考框架。
声明:以上信息来源网络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