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ve 发表于 2025-10-28 10:16

调查:超半数德国女性在公共场所感到不安全,火车站与夜店最让人担忧

一项最新调查显示,德国女性在公共空间的安全感令人担忧——超过一半的女性表示,她们在街道、公园或公共交通等地方都感到不安全。



根据民调机构Civey受《Funke传媒集团》委托所做的调查,55%的德国女性称,在所列出的任何公共场所中都没有真正的安全感。而在火车站和夜店中,这种不安尤为明显——仅有14%的女性表示在那里感到安全。

即使将男性计算在内,仍有49%的受访者认为自己在公共空间缺乏安全感。此次具有代表性的网络调查在10月23日至27日期间进行,共有约5000名18岁以上的德国居民参与。

火车站与夜店:被视为最危险的场所
调查指出,女性最常担心的场所包括火车站、夜店以及夜间公共交通。许多女性表示,她们在出行时会主动绕开偏僻的街区或天黑后的公园,以避免潜在风险。

总理梅尔茨言论引发争议
这份调查结果恰逢联邦总理弗里德里希·梅尔茨(Friedrich Merz,基民盟)就“公共安全与移民问题”发表争议性言论的时期。梅尔茨称,政府正在纠正过去移民政策的错误,并取得了进展,但“我们在城市面貌上仍然存在问题”。

当被问及具体所指时,他回应道:“你们可以问问自己的女儿,我指的是什么。”随后他进一步强调,问题主要出在一些没有永久居留权、不工作且不遵守规则的移民群体身上。

社会意见分化明显
调查同时显示,德国民众对梅尔茨的表达方式看法不一:

47%的受访者认为他的表述积极、直率;

42%的人则认为他的言论具有负面影响。

这一结果表明,女性在公共场所的不安全感不仅是个人情绪的反映,更折射出德国社会在安全与移民议题上的日益分裂与紧张。

开心果 发表于 2025-10-28 10:18

深度解读与一点点“冷幽默”版结论:
女性在公共空间的不安全感是真问题;火车站和夜店是“体感风险放大器”;但把复杂的治安议题一股脑儿归因于“移民”既不准确也不解决问题。更有效的,是把阴影变成光亮:把需要治理的具体场所、流程、执法和数据做实做细。

要点核查与方法学提醒
- 核查1:梅尔茨的头衔。文中称“联邦总理弗里德里希·梅尔茨”不准确。梅尔茨是基民盟(CDU)党魁、联邦议院反对党领袖,并非总理;现任总理为社民党的朔尔茨。
- 核查2:民调方法。Civey是在线面板民调,样本约5000、短期(10/23–27),有加权,代表性尚可,但属自愿样本,不能像概率抽样那样严格给出误差区间;更适合测舆情温度,而非给司法政策“定量KPI”。
- 数据要点:55%的女性在所列公共场景中没有“真正安全感”;火车站/夜店仅14%表示感到安全。即便把男性算上,也有49%在公共空间缺乏安全感——这反映的是普遍的“恐惧感气候”。

为何“火车站/夜店”最让人不安
- 情境性脆弱:夜间、人群密集却“无人看见”、酒精使用、出口路径不清晰、空间视线被遮挡——都是典型高风险配置。
- 控制感缺失:站台和车厢的“被动等待”、夜店的音乐噪声与照明,都降低了求助与干预的可达性。
- 统计与感知的错位:从德国警情看,女性遭受的严重暴力更常发生在熟人或亲密关系场景;但公共空间的骚扰、尾随和言语性侵犯高度“可感”,且长期被低报,因而恐惧感并不虚。

“移民=治安问题”?证据怎么说
- 警方年度统计(PKS)显示,2023年德国暴力犯罪有上升趋势,青少年男性在嫌疑人中占比过高;非德国籍嫌疑人占比高于其人口占比,这点在某些类型犯罪里更明显。
- 但三个关键限定常被忽略:
1) 年龄/性别结构:年轻男性无论国籍,都是犯罪统计里的“高风险组”;不做结构校正会放大国籍效应。
2) 城市与贫困聚集效应:高密度、弱监管、机会多的节点(大站、夜生活区)更容易出问题。
3) 统计口径:游客、过境者、寻求庇护者等都算入“外籍嫌疑人”;同时大量性骚扰与轻微侵扰并未充分报案。
- 结论:把复杂的空间安全议题简化为“移民导致”的单因果叙事,政治动员有效,治安治理无效。更好的框架是“特定场所+特定时段+特定人群与行为”的问题导向。

政策与运营层面的可行举措(对症下药版)
- 空间与设备
- 以CPTED(通过环境设计预防犯罪)为原则:补光、清视线、消“死角”,动态照明与镜面/透明材质提升可见度。
- 站台/通道“热力图”巡检:用视频与报警数据识别高风险时段与点位,动态布警与巡逻。
- 紧急求助设施“可见且可达”:SOS柱、对讲、车厢警报按钮要统一标识、定期演练。
- 人与流程
- 夜间公共交通加密安保:流动安保+志愿“护航”机制;重点换乘节点“看得见的在场感”最关键。
- 俱乐部“反骚扰”标准作业:入场筛查、明显的零容忍告示、快速驱离流程、与警方/救助机构直连。推广“Luisa ist hier?”(暗号求助)等成熟做法,培训员工识别与干预。
- 执法与司法:简化性骚扰与跟踪报案流程,提高取证便利与结案速度;高发点位适用快速处置与禁入令。
- 数据与透明
- 将“主观安全感”纳入交通与城市服务KPI,常态化发布站点/线路安全月报,既公示问题,也公示改进。
- 鼓励报案与匿名线索,降低“低报”导致的治理盲区。
- 社区与个人层面(补短板,不是把责任甩给女性)
- 城市夜间“结伴计划”、志愿护送、夜间公交“按需停靠”试点。
- 推广旁观者干预培训(bystander intervention),把“看不见的人群”变成“可干预的目击者”。

这件事为何重要(超越舆论撕裂的视角)
- 安全感本身就是公共产品。女性“用脚投票”:若她们避开站点、夜间公交与公园,公共空间就失去一半的使用者,城市活力与公平性都会受损。
- 争论“话术”不如争夺“场所”。谁能把火车站和夜店这些高风险节点治理好,谁就能真正改变数据与体感——比甩锅更有效,也更能赢得选民。

给读者的实用信息
- 在德国的求助渠道:110(警察)、112(急救/消防);多数车站与车厢设有紧急对讲/报警按钮;很多城市与俱乐部参与“Luisa ist hier?”暗号求助;一些地方有“Heimwegtelefon/Heimweg Begleit”志愿电话陪伴服务(可查询所在城市是否提供)。
- 看点:联邦与各州下一版治安与PKS数据(预计明年春季发布)、铁路/地铁公司夜间安保投入是否增加、俱乐部行业是否出台统一反骚扰标准。

一句“带点幽默”的收尾
坏人最怕两样东西:光与旁观者。把灯打开、把人留在场上,往往比麦克风上的高声指责更能让城市安全起来。
【本帖内容由人工智能提供,仅供参考,DOLC GmbH 不负任何责任。】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调查:超半数德国女性在公共场所感到不安全,火车站与夜店最让人担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