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门呼吸:从搞笑诺贝尔奖走向救命的临床现实
作者:微信文章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
肛门呼吸:从搞笑诺贝尔奖走向救命的临床现实
一项曾让人捧腹的“哺乳动物肛门呼吸”研究,如今已在人体试验中证实安全,正朝着真正的临床应用迈进。
去年荣获搞笑诺贝尔奖的“哺乳动物肛门呼吸”研究,如今取得了关键性进展。根据近日发表在《Med》期刊上的研究,科学家已成功完成了首例人体临床试验,证实了这种被称为“经肠通气”的技术在人类身上是安全且可耐受的。
这项由日本和美国科学家联合进行的研究,为那些因严重呼吸衰竭而生命垂危的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
01 幽默背后的科学
2024年,一项关于“哺乳动物可以通过肛门进行肠内通气”的研究荣获了搞笑诺贝尔生理学奖。这项表面看似滑稽的研究,实则蕴含着严肃的科学价值。
搞笑诺贝尔奖并非简单的恶搞,而是以幽默的方式致敬那些“乍看令人捧腹,随后发人深省”的科学研究。历史上,许多获奖课题后来被证明具有重要价值。
例如在2000年,荷兰科学家安德烈·海姆凭借“用强磁场让青蛙悬浮”的实验获得了搞笑诺贝尔物理学奖。
这项当时看来荒诞的研究,在2022年为我国搭建月球重力地面模拟设施提供了重要灵感。
02 灵感来自自然
这项研究的灵感来源于泥鳅等水生生物的“肠道呼吸”现象。泥鳅作为鱼类,大多数情况下通过鳃呼吸。
但当它们生活在河底淤泥等低氧环境中时,会利用布满毛细血管的肠道吸收水中的氧气,再将生成的二氧化碳等废气通过肛门排出。
研究人员思考:“既然泥鳅能利用肠道完成气体交换,那么毛细血管更丰富的哺乳动物肠道(比如直肠),是否也具备类似的能力?”
带着这个疑问,由11名日本和美国科学家组成的团队开始了探索之旅。
03 研究历程
在初步实验中,研究人员发现正常小鼠的肠道黏膜太厚,氧气很难“穿透”。他们尝试将小鼠肠道黏膜刮薄到10-20微米,约正常厚度的1/5,再向缺氧小鼠的直肠注入氧气。
结果,呼吸衰竭的小鼠呼吸状态得到了显著改善。
但这种方法因会破坏肠道屏障、增大感染风险而无法用于临床。研究团队于是寻找更安全的方案,最终锁定了生物材料全氟萘烷(PFC)。
PFC具有高气体溶解能力,能溶解约自身体积50倍的氧气,且对人体组织刺激性较低,是理想的“气体载体”。
研究人员通过肛门,给缺氧的猪的肠道内注入富含氧气的PFC后,猪的**血氧饱和度提升15%**,缺氧症状明显缓解,并且没出现副作用。
04 人体试验突破
2025年10月20日,研究团队在《Med》期刊上发表了重大突破——首个人体临床试验结果。这项试验在日本进行,涉及27名健康成年男性。
试验中,志愿者经肛门注入最多1500毫升全氟癸烷液体(未充氧),并在体内保留60分钟。研究人员通过观察不良事件、生命体征和临床实验室检查等数据评估安全性和耐受性。
结果显示,20名受试者成功保留液体60分钟。即使在最大注入量下,仅出现轻度腹胀和不适等副作用,所有肝肾等临床指标均保持在正常范围。
研究负责人、辛辛那提儿童医院和日本大阪大学的武部贵则博士表示:“这是首个人体数据,结果仅限于证明该程序的安全性而非其有效性。但既然我们已经确定了耐受性,下一步将是评估这个过程向血液输送氧气的效果。”
05 背后的动机
这项看似奇特的研究,其实源于研究人员深刻的个人经历。时间回到2019年,研究团队负责人武部贵则教授的父亲突发严重呼吸系统疾病,导致呼吸衰竭,一度生命垂危。
虽然经过抢救已脱险,但这段经历让武部教授意识到,临床上有很多肺功能严重受损的患者,长期面临供氧不足的生存困境。
他希望研究出更有效的治疗方法,帮助那些无法通过传统呼吸疗法(比如面罩呼吸、气管插管)治疗的患者。
同时,COVID-19大流行期间的呼吸机短缺也推动了这项研究的发展。研究人员看到了开发非常规呼吸支持方法的紧迫性。
06 未来应用前景
如果后续试验成功,这种相对低技术含量的过程可能让医院在患者气道因损伤或炎症阻塞时,或当肺功能因感染和其他并发症严重受限时,能够挽救生命。
研究人员已经成立了一家名为EVA Therapeutics的公司来推进这个项目。下一步,他们将重复评估,使用富含氧气的液体来测量需要多少液体以及需要多长时间才能提高血氧水平。
武部教授和同事还希望将这项技术扩展应用于新生儿护理。未来的临床实验时间表将取决于筹款进度。
从泥鳅的生存机制到搞笑诺贝尔奖,从实验室小鼠到人体试验安全性的证实,这项曾令人发笑的研究正稳步走向临床应用的现实。
当患者因严重肺部疾病无法正常呼吸时,这种看似不可思议的“肛门呼吸法”或将成为他们的生命线。
科学探索的脚步从未停歇,或许在不久的将来,这项技术就会成为医院里常规的急救手段。
喜欢就关注哦
动动小手点个赞
点在看最好看
会议推荐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