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安全态势周刊(10月11日-10月17日)
作者:微信文章点击蓝字
关注 龙兴智策经纬
本周“一带一路”沿线地缘格局加速演变,机遇与挑战交织呈现。一是多国政局变动频繁。涉及印度与阿富汗复交、东帝汶即将加入东盟、马达加斯加军方夺权等多起事件,重塑区域政治版图;二是安全领域风险凸显。中国公民在赞比亚涉铜盗窃被捕、俾路支武装组织声称拘留警察并破坏天然气管道、刚果穆孔多村遭伊斯兰国分支袭击等,为中资企业与海外华人敲响警钟;三是经济层面亮点与压力并存。紫金矿业进军中亚、塔吉克斯坦签下41亿美元合作协议,同时亚美尼亚与阿塞拜疆将沿TRIPP项目启动边界划界工作,旨在落实协议框架下互信重建等;
除此之外,本周刊特别开设专题,深度剖析巴基斯坦和阿富汗边境冲突根源,为中资企业境外运营提供风险预警,为海外华人安全防护给予决策参考,助力在复杂地缘环境中平衡机遇把握与风险规避。
政局观察
1.印度外交部长苏杰生与阿富汗外交部长穆塔基举行会晤
10月10日,印度外交部长苏杰生在新德里会见到访的阿富汗外长穆塔基,宣布两国恢复全面外交关系,并将印度驻喀布尔的技术代表团升级为正式大使馆,此举标志着自2021年塔利班掌权后印度首次重开驻阿使馆。此访背景为阿富汗与巴基斯坦边境冲突加剧,印度借机强化对阿影响,防范巴基斯坦渗透,同时重申打击跨境恐怖主义承诺,并计划恢复喀布尔与新德里直航,促进贸易与人员往来。10月11日,巴基斯坦国防部部长阿西夫在社交媒体上指责称,“印度利用阿富汗推行针对巴基斯坦的政策”。
2.东帝汶将于10月26日正式加入东盟
10月11日,马来西亚总理兼东盟轮值主席安瓦尔·易卜拉欣在霹雳州实里达宣布,东帝汶将于10月26日正式加入东南亚国家联盟(东盟)。分析认为,此举对中国而言机遇大于挑战。既为中国深化区域合作、强化在地区稳定中的建设性角色提供了新契机,但随着东盟完成新一轮扩容,其在中美战略博弈中或更趋“平衡外交”,不排除部分成员方要求中国加大发展援助力度,以巩固东帝汶对华的友好倾向。
3.孟加拉国关于临时政府顾问的讨论
10月11日,《曙光报》报道,孟加拉国临时政府法律顾问阿西夫·纳兹鲁尔在讨论国家人权委员会条例的活动中表示,尽管关于临时政府顾问“安全退出”的讨论甚嚣尘上,但他确信顾问们无需此类安排,而是国家需从过去55年的腐败、强迫失踪和法外处决等乱象中寻求“安全退出”。
这一表态源于近日国家公民党(NCP)召集人纳希德·伊斯兰在电视采访中指责,多名顾问已与不同政党勾连,并正在谋划个人“安全退出”以逃避责任,引发社交媒体热议和顾问们的公开反驳。此事件凸显临时政府内部政治分歧加剧,对学生运动领袖转政党角色后对顾问忠诚度的质疑,或影响即将到来的选举改革进程和过渡稳定。
4.尼泊尔临时政府总理卡尔基准备再次扩大内阁
10月12日,《共和国报》报道,尼泊尔临时政府总理卡尔基计划再次扩大内阁,任命能代表“Z世代”运动的年轻活动家担任新部长,以增强政府合法性和包容性。然而,此举引发“Z世代”运动内部分裂,一些“Z世代”活动家质疑政府议程的合法性,指责当局将真正代表排除在外,转而青睐“亲政府”派系。此事件凸显临时政府在平衡技术官僚治理与青年参与间的困境,若分裂持续,或削弱过渡期稳定,并为传统政党卷土重来提供空间。
5.马达加斯加军方宣布接管国家政权
当地时间2025年10月14日,马达加斯加军方官员在首都塔那那利佛总统府宣布国防和安全部队正式接管国家政权,由领导军营哗变的军官米夏埃尔·兰德里亚尼里纳宣读声明,强调此举源于宪法未受尊重和人权遭受践踏的背景。声明宣布暂停现行宪法、解散除国民议会外的所有公共机构,包括参议院、最高宪法法院和独立选举委员会,并计划在未来组建过渡机构,任期最长两年,其间组织新宪法公投和大选以组建新政府。此事件源于自9月起多座城市爆发抗议缺水断电的示威浪潮,10月11日南部精锐部队军营发生哗变,军人加入示威并要求总统拉乔利纳下台;12日该部队宣布接管军方指挥权,总统府谴责“非法武力夺权企图”;13日晚拉乔利纳通过社交媒体表示因安全威胁已转移至安全地点。
安全风险评估预测
1.赞比亚警方逮捕3名中国公民涉铜阴极盗窃案
10月16日,《Diggers News》报道,赞比亚铜带省警方在卡卢卢希逮捕了三名中国国民和一名赞比亚籍保安,他们涉嫌盗窃一辆由运输公司Petrologistics运营的卡车(车牌T720EAF和T696EBQ)上的470块铜阴极板,该卡车被劫持并转移至中国所有的黑天鹅矿业有限公司(Blackswan Limited Mining Company)的私人场地。被捕者包括29岁的首席安全官Mike Chan及其他两名未具名中国公民,此案暴露了赞比亚铜矿业运输环节的安全漏洞,也凸显了中国矿企在当地运营面临的挑战。
2.吉隆坡严打非法旅游运输
当地时间2025年10月11日,马来西亚道路交通局(JPJ)针对首都吉隆坡的非法旅游运输网络发起执法行动,重点打击无牌照运营的旅游车辆。此次行动从上午10时持续至午夜,覆盖武吉免登路、燕美路和苏丹依斯迈路等主要旅游热点区域,这些地段汇集大量酒店、商场与景点,长期是非法营运车辆招揽游客的高发地带。此举旨在保障游客安全、规范旅游市场秩序,并回应近期非法运输引发的交通事故增多问题。
3.马来西亚爆发流感导致学校停课
近期,马来西亚爆发大规模流感疫情,全国已报告近百个流感感染聚集性病例,教育部下令多地学校暂时停课,约6000名学生被要求居家隔离观察,停课时间最长可达一周。
4.尼日利亚中北部地区出现新的恐怖组织
据媒体10月15日报道,纳萨拉瓦(Nasarawa)州州长阿卜杜拉希·苏莱(Abdullahi Sule)表示,一个名为“Wulowulo”的与博科圣地(Boko Haram)有关的新恐怖组织已经渗透到该国中北部地缘政治区域。州长表示,新恐怖组织的存在将加剧尼日利亚中北部地区的安全局势。他说,需要采取安全措施,防止新的恐怖组织进入纳萨拉瓦州。
5.俾路支武装组织声称拘留警察并破坏天然气管道
10月15日,巴基斯坦《俾路支斯坦邮报》报道,在俾路支斯坦及周边地区发生的两起事件中,俾路支解放阵线(BLF)声称其武装人员于周三下午约17时在德哈达尔的阿拉亚尔沙赫地区(Allah Yar Shah)扣押了一支警察巡逻队,没收了他们的武器并焚烧车辆;初步审讯后确认这些警察未针对俾路支民众或民族运动行动,因此释放了他们,BLF发言人马吉尔·格瓦拉姆·巴洛奇(Major Gwahram Baloch)声明对此负责。同期,俾路支共和卫队(BRG)宣称对苏伊至卡什莫尔的一条36英寸天然气管道进行了爆炸破坏,造成重大损坏,此举属于其为实现政治目标的持续运动,发言人多斯坦·巴洛奇(Dostain Baloch)对此负责;警方和联邦当局尚未立即回应,政府来源也缺乏独立核实,此事件凸显该地区持续紧张局势及对基础设施安全的潜在威胁。
6.刚果穆孔多村遭伊斯兰国分支袭击
10月13日,刚果民主共和国北基伍省穆孔多村在凌晨遭受伊斯兰国在中非分支(ISCAP)附属武装民主同盟军(ADF)的袭击。武装分子伪装成刚果军队,潜入村落,用枪支和棍棒攻击村民,导致19人被割喉身亡、8人受伤、多人被绑架,同时焚烧了26栋房屋和商店,居民惊恐逃入丛林。当局事先收到袭击警告却未能重视,幸存者回忆袭击者“割喉数十人并焚烧房屋”,当地领袖埃斯波瓦·坎巴莱表示,“本以为安全,却遭突袭,民众恐慌失踪”;另一领袖坎巴莱·马博科称,“忽视警告酿惨剧”。此事件凸显该地区持续的武装冲突与安全隐患。
经济趋势及项目发展情况
1.紫金矿业完成哈萨克斯坦黄金矿企RG Gold收购
哈萨克斯坦“维尔内资本”集团及其战略合作伙伴美国Resource Capital Funds(RCF)投资基金已将旗下黄金开采企业RG Gold出售给紫金矿业集团的子公司紫金黄金国际有限公司,此笔交易于2025年10月顺利完成,总额达12亿美元,标志着紫金矿业首次进入中亚矿业市场。紫金矿业集团作为全球矿业巨头,市值约700亿美元,在行业中排名前列,以负责任的资源开发和技术创新著称,此次收购将增强其在中亚的资产规模和盈利能力,并与塔吉克斯坦及吉尔吉斯斯坦矿产形成协同效应。
2.英国矿业公司Ferro-Alloy Resources Limited完成哈国一处钒矿一期开发的可行性研究
10月14日,英国矿业公司Ferro-Alloy Resources Limited宣布已完成位于哈萨克斯坦克孜勒奥尔达州的巴拉萨乌斯坎迪克钒矿一期开发的银行级可行性研究,该矿床被誉为全球最大钒矿之一,初步估算显示首期开发需投入约5.2亿美元,公司正与潜在投资者及多家金融机构就债权和股权融资进行磋商。根据规划,该项目将实现年产8500吨五氧化二钒及24.7万吨工业碳黑替代品,矿山设计开采年限为20年。在二期计划中,公司拟将产能提升至目前的四倍,预期净现值高达7.48亿美元,内部回报率为22%。
3.塔吉克斯坦签署52份协议,总额41亿美元,接入星链网络
在日前举行的2025年杜尚别国际投资论坛上,塔吉克斯坦共签署了52份合作协议,总金额达41亿美元。塔吉克斯坦国家投资和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主席苏尔顿·拉希姆佐达于10月15日在论坛总结中宣布了这一消息。其中,塔吉克斯坦政府通信局与“星链塔吉克斯坦”公司签署了许可协议,标志着该国将正式接入由美国企业家埃隆·马斯克旗下SpaceX公司运营的全球卫星互联网网络“星链”。该协议在论坛期间达成,被塔吉克官员称为具有“关键意义”。
4.亚美尼亚与阿塞拜疆将沿TRIPP项目启动边界划界工作
近日,亚美尼亚总理尼科尔·帕希尼扬在独联体(CIS)杜尚别峰会上宣布,亚美尼亚与阿塞拜疆将根据“特朗普国际和平与繁荣路线”所涵盖的区域开展边界划界工作,此项目源于2025年8月8日美国调解的和平框架协议,旨在建立连接阿塞拜疆本土与纳希切万飞地的交通走廊。帕希尼扬表示,在TRIPP项目区内启动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前,双方将优先进行边界勘界和划界,以精确确立两国边界线,并强调交通联通议题提上日程后,阿塞拜疆将投入更多关注,这可能推动划界工作取得更积极进展。此举旨在落实协议框架下互信重建,但需克服伊朗反对和主权分歧。
专题研究
巴基斯坦与阿富汗边境冲突情况梳理
(一)冲突时间线与关键事件
导火索(10月9日-10日)
巴基斯坦空军越境空袭阿富汗首都喀布尔及帕克提卡省、库纳尔省等地,目标为“巴基斯坦塔利班”(TTP)据点,阿富汗谴责此举侵犯主权。
阿方报复(10月11日晚-12日凌晨)
阿富汗塔利班部队动用火炮、悍马军车等装备,突袭巴基斯坦边境至少6处哨所,双方在库纳尔省、楠格哈尔省、帕克提卡省等多地交火,阿方称此为“对巴空袭的正当反击”。
巴方反击与停火
巴基斯坦动用坦克、火炮及绿箭-8反坦克导弹,摧毁阿方多个哨所和训练基地,短暂占领阿方21个阵地。在卡塔尔和沙特调停下,双方于12日达成停火,但冲突于15日重启,后于15日晚达成48小时临时停火。
(二)冲突深层原因
一是恐怖主义问题。巴基斯坦指控阿富汗庇护TTP武装分子,纵容其跨境袭击巴境内目标;二是边界主权争端。阿富汗历届政府均不承认英国殖民时期划定的“杜兰线”(2640公里边界),导致边境管控长期失效;三是地缘博弈激化。一方面,印度与阿富汗重建外交关系,阿方支持印度对克什米尔主权主张,引发巴基斯坦不满;另一方面,巴军动用需美方授权的F-16战机空袭,被指暗示美方默许。
(三)国际社会反应
中国呼吁双方冷静,强调“巴阿都是中国友好邻邦”,愿发挥建设性作用,并要求保障中方在当地的机构与人员安全。卡塔尔与沙特紧急调停,敦促通过对话解决分歧。美媒称双方行动形成“报复循环”,可能持续升级。
分析认为,此次冲突是历史积怨、反恐矛盾与大国博弈叠加的爆发。尽管当前暂时停火,但边界争议未解、恐怖组织活跃、外部势力介入,局势仍存高度不确定性。
具体服务内容
01
战略与政策研究
02
资料收集整理
03
热点问题追踪
04
出海风险评估及周期服务
05
可行性研究报告
扫上方二维码了解更多研究内容
获取定制化服务请加微信:xbzc_0923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