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一线 | 在「一带一路」热土上,点亮共同的梦想
作者:微信文章在平凡的岗位上,总有不凡的故事在悄然发生。它们藏在车间机器的轰鸣里,刻在项目现场的脚印中,也融在异国他乡的晨光与暮色里。请随《我在一线》栏目,一起走近上海电气的一线奋斗者,倾听他们关于坚持、奋斗与传承的真实心声,感受那份于细微处绽放的热情,于平凡中铸就的卓越。
我的办公桌上
摆着一张特别的照片——
我身着阿拉伯白袍
头戴格子头巾
笑容灿烂
每当有人注意到那张照片
带着笑意问起背后的故事
我总会讲起那段难忘的经历
我叫赵华平
来自上海发电机厂能源电力事业部
十多年前,我作为技术服务工程师
第一次踏上中东的土地
在伊拉克的沙漠深处
与当地工程师并肩作战
也因此收获了
一段跨越文化与语言的深厚友谊
初到沙漠
一场充满挑战的“丝路之行”
2013年7月,我被派往伊拉克华事德电站项目现场。那是上海电气承建的EPC工程,总装机容量1320兆瓦,位于底格里斯河畔。
经过二十多个小时的飞行,当我走出巴格达机场,扑面而来的热浪几乎让人窒息。车队一路向东驶向工地,荒芜的景象、炽热的阳光、沿途孩子们挥手喊着“欢迎中国朋友”——那一刻,我突然想到,也许自己正踏着古老的丝绸之路,续写新的中伊友谊。
到达项目现场时,塔吊林立、锅炉高耸、机器轰鸣,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此刻的我,早已忘却旅途的疲惫,心里只有一个念头:在这片热土上,扎根生长,建起中国人自己的电站。
并肩作战
从“老师”到“兄弟”
华事德项目建设条件艰苦。气温常常超过50℃,通讯不畅、停电停水是常态。水壶里的凉水几分钟就能“自来开”。但没有一个人退缩,大家相互打气,笑着迎接每一个挑战。
就在这样的环境里,我结识了伊方发电机电气主管——哈密德·默罕默德。
第一次见面,他就爽朗地说:“Mr赵,以后你就是我的老师,教我发电机的知识!”我笑着答应,却半信半疑——学习发电机可不是件容易的事。
第二天一早,我到现场时,他已经在等我了。“老师,总得比你早来吧!”他笑着说。
从那天起,我带着他和同事们,从厂房0米层到12米层,边看图纸边讲结构、讲安装、讲调试。哈密德听得极认真,不时提问、记录。
一次安装发电机轴密封,我告诉他们,精度要控制在0.01毫米以内。哈密德惊讶地瞪大眼,但随即带着同事一丝不苟地操作。那一刻,我看到他们额头上的汗水闪着光,也看到一种和我们一样的认真与执着。
后来,他常说:“中国工程师的严谨,值得我们学习”。而我心里却在想——勤劳、好学、热情,这正是我从他们身上学到的。
离家与牵挂
白袍里的温情
那一年,对我而言也是人生重要的时刻——孩子刚刚出生不久。但项目正处于关键的并网调试阶段,我必须坚守岗位。出发前,妻子安慰我说:“伊拉克那么多家庭还在为停电苦恼,你去那里发电,就是帮他们的孩子能睡个安稳觉”。这句话我永远记得。
或许是因为看出了我的心思,哈密德开始每天下班后陪我聊天。他说:“赵,恭喜你有了宝宝,愿真主保佑他健康成长”。他还分享孩子的视频,讲伊拉克的文化与风俗。渐渐地,我的思乡之情被温暖化解。
有一天,他提着盒子来找我,神秘地说要送我礼物。打开一看,是一件阿拉伯传统白袍和头巾。
“穿上试试,看看合不合身?”
在大家的笑声中,我穿上了这身服饰,摆了个“阿拉伯王子”的姿势拍照留念。这张照片,就成了我最珍贵的纪念。
回国时,我把这件白袍带了回来,也托人送去风油精和清凉油给他——那是沙漠里最好用的中国“神器”。
那件白袍我很少再穿,但从未舍得收起。它不仅是友谊的象征,更是共建“一带一路”的见证。
远方的问候
跨越山海的牵挂
几年过去,我与哈密德依然保持联系。他升职到伊拉克电力调度部门,还常对我说:“赵,我对发电机的了解都是你教的”。
每次聊天,他都会提起华事德项目——“六台机组运行稳定,电力覆盖越来越广。以前巴格达夏天一半时间停电,现在夜晚灯火通明,街上人们喝茶、唱歌、跳舞,孩子们也能在明亮的灯光下学习——生活变得多美好!”
听到这些,我由衷高兴。我说:“哈密德,我为你们的国家感到骄傲!”他回答:“就像我们的友谊一样美好,‘一带一路’让我们心连心”。
与君远相知,不道云海深
我与哈密德的故事
也许只是“一带一路”
众多故事中的一个小片段
但它见证了
友谊如何在艰苦岁月中生根发芽
也见证了上海电气人
以行动诠释的责任与担当
在那片遥远的沙漠上
底格里斯河水依旧流淌
而属于我们的友谊之花正静静绽放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