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第一股,40亿新动作!
作者:微信文章40亿定增再生变动,科大讯飞,意欲何为?
9月30日,科大讯飞对《2025年定增预案》进行了重大调整,将原来32亿的补充流动资金拆解成了“24亿算力平台投资”和“8亿流动资金补充”,总募资金额依旧维持40亿。
作为曾经的“AI第一股”,科大讯飞在投资市场上的风评可以说是两级分化。
一方面,公司携手华为打造的全国产算力平台率先搭上了“算力自主可控”的顺风车;另一方面,其盈利能力和应收账款上的压力又让人“望而却步”。
如今,40亿定增的重大调整又将推动科大讯飞这艘“巨轮”驶向何方呢?
研发打前阵,业绩逐步回暖
一开始,科大讯飞计划将32亿用于流动资金补充,必是有补足资金缺口的考虑在的,现在又大幅缩减补充流动资金,难道是公司不缺钱了?
答案可能并没有那么简单。
诞生于1999年的科大讯飞,早年是靠智能语音业务起家的。
在那个语音合成还是天方夜谭的年代,科大讯飞坚持“让机器能听会说,能理解会思考”的信念,一度让机器的语音合成能力超越了普通人水平。
在智能语音上的先发优势也让科大讯飞有了一段时间的业绩高光期。
2020年-2021年,公司营收和净利润均保持在15%及以上的较高增速,年营收直接从130亿冲到了180亿的新高峰,净利润也保持在13亿-15亿的较高水平。
转折点就出现在2022年,科大讯飞在营收连攀高峰的情况下,净利润急转直下。
2022年-2024年,公司总营收从188.2亿增长至233.43亿,净利润却微降至5亿左右,“增收不增利”的阴云开始笼罩着科大讯飞。
净利润下滑的原因其实是多方面的,最突出的一个就是应收账款坏账计提。
靠“国家队”托举起来的科大讯飞,无论是在智能教育还是数字政府业务上都离不开G端和B端客户的支持。
而在这一系列交易中,科大讯飞无疑是处于弱势的,这就使其应收账款的回款成了大问题。2022年-2024年,科大讯飞应收账款余额从98.7亿一度飙升至146.66亿,应收账款周转天数也在肉眼可见的上升。
要知道,应收账款长期收不回来,企业就得按规定计提坏账减值损失,仅2024年,科大讯飞就计提了10.14亿坏账减值,较去年同期增加了2.77亿,严重影响了当期净利润。
好在,公司应收账款主要来源于质量较好的优质客户,坏账实际发生率并不高。伴随以前年度应收账款的收回,已计提的坏账损失有望再收回。
2025年上半年,科大讯飞加大了催款力度,通过优化信用评估等方式实现销售回款103.61亿。公司营收和净利润也分别同比增长17.01%、40.37%至109.11亿、-2.39亿,亏损收窄,业绩开始回温。
只不过,公司短期的资金流动性必然会受到影响,这也是科大讯飞着急募资补充流动资金的重要原因。
营运效率的下滑是一方面,巨额的研发投入又是另一方面。
研发是高科技企业避不开的话题,如今已成气候的科技公司如北方华创、海光信息等无一例外都把研发放在了关乎企业未来发展的重要战略位置上。
科大讯飞作为“国产AI先驱”,在研发投入上也没有手软。
2020年-2025年上半年,科大讯飞的研发费用率始终保持在15%以上的较高水平,比北方华创、中芯国际等半导体公司还要高出不少。
长期高强度的研发固然在短期内给科大讯飞的净利润造成了压力,但也支撑起了公司巨大的想象空间。
这一切还得从它与华为的合作说起。
“输血”变“造血”,打造AI生态
高质量数据,是AI时代的“新石油”,算力正逐步成为各国争夺的战略高地。
2025年以来,美国、欧盟相继启动了“星际之门”和“Invest AI”计划,铆足劲要打赢这场算力自主争夺战。而我国对大规模自主算力的探索要开始的更早。
2023年10月,科大讯飞就在华为的助力下推出了国内首个支撑万亿参数大模型训练的万卡国产算力平台——飞星一号。
紧接着,以全国产算力平台飞星一号为根基的讯飞星火V3.5、讯飞星火V4.0 Turbo大模型以及超大规模智算平台“飞星二号”相继出世。至此,科大讯飞在“无人区”的探索取得初步成效。
今年以来,科大讯飞又对最新版大模型讯飞星火X1进行了两次升级,性能全面对标DeepSeek-R1 528版本和OpenAI o3,真正让机器推理做到了“符合事实逻辑”。
在这一过程中,双方还将昇腾910B的训练效率从最初相当于英伟达A100的30%-50%提升到了85%-95%,成就已然可以量化。
自主可控、全栈自研平时看起来没什么特别的,但当外部竞争环境突变,比如当年的“中兴事件”重现时,它就会变成国产科技行业的“保命神器”。
不同于多数“空中楼阁”性质的大模型,科大讯飞的产品从设计之初就坚持落地,教育和医疗行业的表现尤为突出。
在全社会教育数字化与“双减”改革潮流的推动下,科大讯飞以打造教学场景、创新教学工具为差异点,火速打入教育市场。
通过向G端提供智能化教育综合解决方案、向B端学校提供AI黑板、智慧课堂以及向C端学生个人提供学习机等产品,公司获得了较为稳定的收入来源。
今年上半年,智慧教育业务依旧稳定发挥,实现营收35.31亿,为公司贡献了超32%的收入。其中,AI黑板作为更高效的教学工具,销量直接同比涨超150%。
医疗方面,科大讯飞更是铸就了针对GBC(政府、医院、患者)的全系列AI诊疗助理和AI健康助手产品。
讯飞晓医APP自2025年3月接入讯飞星火医疗大模型X1以来,已全面开启深度思考模式,常见病的支持品种增长到了1600多种,医疗OCR的识别率也高达97%,进一步让AI医疗成为“平民化产品”。
值得一提的是,2024年12月,讯飞医疗就实现了港股上市,能自行在公开市场募资,这预计能进一步优化母公司科大讯飞的财务状况,缓解其业绩压力。
业绩上喘了口气的科大讯飞并没有停止前进的脚步,继续将24亿的募集资金用于算力平台建设,它的最终目标是什么呢?
据目前情况推测,科大讯飞想要的可能不单单是一两件成功的AI商品,而是建立起一个完全自主可控的AI生态。
所谓生态,其实就是由各个相互联系的因素组成的一个可持续化的系统。华为有自己的“1+8+n”全场景智慧生态,海光信息也在联手中科曙光打造专属生态位。
生态一旦建立成功,就会带动源源不断的资源流动,公司各项数据也会进入良性循环。
最醒目的一个数据就是APP Store的营业额。2024年,全球APP Store实现了1.3万亿美元的开发者营业额,其中超九成都到了原始开发者的“口袋”里。
不论是面向不同行业设计不同的工具和体系,还是组建AI创新大赛、设立5亿的AI创业基金,都昭示着科大讯飞在向诸如上述的可持续型AI生态进发。
未来的AI之战,大概率是一场生态之战。科大讯飞作为“国产人工智能领军者”,正以前瞻性的眼光和高效的执行力冲刺未来。
总结
流水不争先,争的是滔滔不绝。
自2023年科大讯飞开始进军大模型起,公司就注定与AI之战脱不了关系了。调整24亿资金到算力平台业务,看似冒进,实则每一笔投资都将转化为将来AI生态的地基。
虽然科大讯飞走到“AI终点站”还需要时间,但好在未曾偏航。对公司来说,时间或许是最好的良药,一点点抚平其成长的伤疤。
以上分析不构成具体买卖建议,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
给大家推荐个很牛X的短线玩家发哥,职业选手,新时代龙头玩家,纯粹游资打法,擅长把握热点风口,聚焦主流,围绕最强主线主做最强龙头。
最后,别忘了点击右下角“
”
赠人玫瑰,手留余香,投资路上一起成长!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