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客科技 发表于 2025-10-4 21:18

AI落地别翻车!小白也能押中爆款场景

作者:微信文章
你以为AI产品拼的是模型?错。真正决定成败的,早在你按下“启动”按钮前就定好了——选对场景,等于成功80%。

我们团队踩过上百个坑,也打出了几个王炸级应用。总结下来,所有能活下来的AI项目,都死磕了三个核心边界:体验 > 数据 > 模型。这不是理论推导,是拿真金白银换来的底层逻辑。

别再被PPT里的“智能理财助手”忽悠了,那种听着高大上、实则没人用的玩意儿,早该进坟墓了。真正值得All in的AI场景,往往长得“土得掉渣”。
一、用户要的不是AI,是“顺手解决麻烦”


先看三个真实提案:
A. 支付宝个人理财AI:根据消费记录提醒你“少买奶茶”,顺便推荐基金。B. 小店收款音箱自动生成方言促销语:“本店西瓜甜过初恋,两斤起卖!”C. “碰一碰”支付出问题时,AI秒回“钱付没付?”

如果你是决策者,投哪个?

答案很反直觉:A最炫,但最该砍;B和C才是印钞机级别的潜力股。

为什么?

因为A犯了AI圈最大忌讳——伪需求+数据孤岛+隐私雷区三连暴击。用户打开支付宝是为了付钱,不是听AI唠叨“你花多了”。更离谱的是,它只看支付宝账单,却不知道你在微信刚买了爱马仕。这种“贴心”不叫智能,叫冒犯。

而B和C呢?一个是千万小店每天重复喊话的痛点,一个是用户高频咨询的客服地狱。它们不酷,但足够“脏”、足够“重”,正因如此,才适合AI来提效。

这就是我们说的第一道生死线:体验闭环能不能跑通?
二、价值锚点在哪?找到那个“每天做三次”的动作


AI不是魔法棒,不能无中生有创造需求。它的本质是对高频、标准化任务的颗粒度拆解与自动化赋能。

怎么找?记住一句话:“所有你重复做三次以上的事,都值得交给AI。”

比如我们做的“保险秒赔”项目,团队把理赔流程拆成40多个原子操作:
条款解析 → 智能体抓取比价风控判断 → 全险种异动归因告警理赔执行 → 自动生成材料并提交

每个环节都有专属Agent,像流水线一样协作。这不是“AI加持保险”,而是把整个业务流重构为AI原生架构。

评估这类场景的价值,我有个硬核公式:
👉 综合效能 = 效率提升 × 准确率

光快没用。AI一分钟生成100条文案,点击率为零,那就是在高效制造垃圾。真正的高手,懂得通过收敛场景来拉升准确率。

有个失败案例特别典型:某C端AI集成了政务、健康、账单等十几项功能,结果90%用户根本不用,只问“周杰伦老婆是谁”……产品设计和用户路径完全错位。

所以记住:别教用户做人,要在他们本来就会走的路上铺高铁。
三、数据才是护城河,不是燃料那么简单


很多人以为有了大模型,数据就不重要了。大错特错。

Garbage in, garbage out——你的AI有多聪明,取决于喂给它的数据有多“干净”。

高质量数据看四维:
结构化(能不能直接喂模型)权威性(来源是否可信)真实性(有没有水分)持续性(能否源源不断更新)

但更牛的产品,不止用数据,还能创造数据闭环。

2015年做芝麻信用时,国内征信数据几乎空白。怎么办?
→ 推出芝麻分激励上传资产信息
→ 谈下公积金、水电煤数据合作
→ 用共享单车“免押金”绑定履约行为

这一套组合拳下来,形成了自我增强的数据飞轮,这才是真正的护城河。

现在类似的打法又出现了:
水印相机:工地巡检拍照自动带时间地点标签,AI轻松识别“工人没戴安全帽”电子工牌:4S店销售对话全记录,AI提炼金牌话术反哺培训体系

这些工具看似简单,实则暗藏杀机——它们正在把过去无法数字化的“灰域行为”变成可分析、可优化的数据资产。

当你评估一个AI项目时,一定要问一句:它能不能给我带来独家、持续增长的新数据流? 如果能,战略价值远超眼前收益。
四、模型能力≠认知水平,产品经理必须亲自下场


最后才轮到模型。

别迷信榜单,也别等“下一个更强的基座模型发布”。现在的主流模型已经足够好,关键是你会不会用。

我们将模型能力拆解为几个关键维度:
✅ 指令遵循:能不能老老实实按你写的prompt干活✅ 工具调用:能不能调API、查数据库、发消息✅ 规划推理:能不能完成“订机票+酒店+接送”这种多步任务✅ 记忆与指代:能不能理解“那后天呢?”里的“那”指啥

了解这些,才能设计出扬长避短的产品逻辑。

但比技术更重要的,是构建者的认知边界。

在AI时代,产品经理不能再当“甩手掌柜”。最优秀的那批人,已经在自己搭Agent、跑测试集、调对话流。只有亲手试过千次交互,你才会明白:哪些问题是数据导致的,哪些是模型脾气问题,哪些根本就是需求错了。

你的认知深度,决定了产品的最终上限。
📋 实战 checklist|AI场景筛选三板斧


Why:值不值得做?
是真实高频痛点,还是空中楼阁?是顺应用户习惯提效,还是强行教育用户?能否用【效率×准确率】或GMV、响应速度等指标量化价值?

What:有没有弹药?
现有数据是否结构清晰、真实可靠?是否能通过产品机制反哺新数据,形成闭环?获取成本和合规风险是否可控?

How:能不能打赢?
当前模型能否支撑核心能力(如工具调用、多轮对话)?技术路径明确吗?RAG?微调?Agent编排?团队有没有人真正动手调试过AI系统,还是只会画PRD?

AI浪潮汹涌,但别忘了:选择比努力重要,认知比工具关键。
别再追逐虚无缥缈的“通用智能”,扎进那些又苦又累的真实场景里,反而更容易打出王炸。

毕竟,在这个人人喊着“AI颠覆一切”的时代,真正稀缺的,是从喧嚣中看清本质的人。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AI落地别翻车!小白也能押中爆款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