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赋能,光影筑梦!
作者:微信文章·
AI赋能,光影筑梦!
这场微电影创作课玩转科技与艺术
上海大学校长提出的“拆墙”理念,始终是推动教育融合创新的重要指引。上海大学温哥华电影学院的专业教师跨越高校与中学的“围墙”,走进上海大学附属嘉定留云中学的课堂,以AI微电影创作为纽带,打破科技与艺术、专业教育与基础教学的壁垒,为同学们带来了一场兼具知识深度与创意温度的“科技+艺术”成长之旅。
初识AI影视:用专业启蒙点燃创意火花
“我们今天要把一句话变成一部微电影!”课程开篇,上海大学温哥华电影学院的姚震老师用一句充满冲击力的话语,瞬间点燃了同学们的创作热情。姚老师首先展示了一系列AI生成的多元风格图片,带领同学们搭建对AI影视创作的认知框架。“AI能实现的风格远超大家想象,但今天我们要追求的,是更具叙事性的电影质感。”姚老师指着一张充满电影感的图片深入讲解,“电影光影是‘无声的叙事者’,想传递悲伤情绪,就用明暗对比强烈的光影;想营造快乐氛围,光线就要平和均匀——这就是视觉语言的力量。”
为了让同学们直观感受AI从“静态图片”到“动态影像”的创作过程,姚老师分享了自己用AI制作化工厂宣传片的实战案例:从“一句话指令”精准生成场景图片,到为静态画面添加动态效果——让镜头跟随无人机缓缓后退、沿着人物逐步推进,再到通过“首尾帧过渡”技术,让原本割裂的画面变得连贯流畅。“不用害怕作品不够完美,电影没有绝对的好坏,重点是把你们的想法大胆展现出来!”在老师的鼓励下,同学们心中的创意种子悄然萌发,对AI影视创作的期待与向往,转化为迫不及待想要动手实践的热情。
分组创作与点评:在交流碰撞中打磨创意
经过一番热烈的头脑风暴和默契的分组协作,每个小组都借助AI工具生成了初步的创意图片。“图片展示与点评会”,让课堂瞬间变成了一场充满活力的“创意沙龙”——姚老师和助教老师们引导大家将每组最满意的图片上传到班级群文件夹,随后逐一展示、细致分析,既肯定同学们的创意亮点,也指出可优化之处。
创作中的小问题也在交流中逐渐显现:有的小组输入的提示词与生成图片的内容存在偏差,有的图片因平台技术限制导致质感不足。面对这些问题,姚老师没有直接给出标准答案,而是以“问题解决者”的视角引导思考:“AI生成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而掌握精准的提示词技巧,就是驾驭AI的‘钥匙’”,这场点评不仅让同学们清晰看到自身作品的优势与不足,更在相互交流中拓宽了创意视野,为后续的创作优化奠定了基础。
掌握“提示词魔咒”:精准掌控视觉叙事细节
“AI就像一个需要‘清晰指令’的伙伴,想要它生成符合预期的画面,就得学会‘好好说话’——也就是写好提示词。”姚老师将抽象的提示词创作拆解为“7个核心模块”,称之为驾驭AI的“7个魔咒”,通过“理论讲解+案例示范”的方式,手把手教同学们优化提示词,提升画面精准度。
为了让“7个核心模块”更通俗易懂,姚老师以“独角兽”为创作主题,现场构建完整提示词,不仅精准还原了所有关键元素,更充满了故事感与氛围感。同学们纷纷效仿,结合自己的创作主题修改提示词——原本“人物比例失调”“场景元素缺失”的图片,逐渐变得细节饱满、符合预期,大家在实践中真正掌握了用提示词“指挥”AI,精准掌控视觉叙事细节的能力。
从分镜到动画:让创意转化为完整微电影
“有了优质的静态图片,怎么把它变成会‘讲故事’的微电影?”课程进入最核心的“动画制作与剪辑”环节。姚老师首先教大家构建基础分镜框架:“至少需要3张关键分镜——全景(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背景)、近景(展示人物的动作与互动)、特写(突出关键细节,传递情感),每张分镜都要承载明确的叙事信息。”随后,他又针对动画提示词的创作技巧展开讲解:“和生成静态图片不同,动画提示词要简洁精准,重点说清三点——主体怎么动(比如人物抬手、花朵绽放)、环境怎么变(比如树叶飘动、夕阳西下)、镜头怎么动(比如推进、拉远、旋转)。”
15分钟的创作时间里,教室里满是键盘的敲击声、小组成员间的讨论声,还有偶尔响起的惊喜赞叹——有的小组为画面添加了缓慢推进的镜头,让场景更具代入感;有的小组精心挑选了契合主题的背景音乐,为微电影增添了情感氛围;还有的小组灵活运用“首尾帧过渡”技术,让画面切换自然流畅,避免了卡顿感。最终,每个小组都成功创作出自己的微电影片段——虽然部分作品的剪辑还有细微卡顿,部分画面的质感仍有提升空间,但每一部作品都充满了同学们独有的奇思妙想:有讲述“太空探险”的科幻故事,有描绘“森林奇遇”的童话场景,还有展现“校园生活”的温情片段,每一个镜头、每一段叙事,都是同学们创意与表达的生动载体。
这堂从“创意构思”到“作品落地”的影视创作课让数字媒体技术成为同学们表达创意的“工具”而非“门槛”,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借助AI的力量,将内心的想象转化为可视化的影视作品;它培养了同学们的“视觉叙事能力”,让大家在构思分镜、设计光影、撰写提示词的过程中,学会用视觉语言传递情感、讲述故事;更重要的是,它在同学们心中种下了“科技与艺术融合”的种子,让大家意识到,前沿技术可以成为艺术创作的“翅膀”,而无限的想象力,才是创作的核心源泉。
END
正如上海大学附属嘉定留云中学书记、校长陈肖前所说:“这场跨越‘围墙’的AI微电影创作课程,不仅是一次教育创新的实践,更是影视(含数字媒体)育人理念的生动诠释——它让艺术教育更贴近时代发展,让科技力量更好地服务于人的全面成长,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审美能力与数字素养的新时代青少年,探索出了一条充满活力的新路径。”
文字:熊浩佳
图片:王 涵
校对:殷.婷
编辑:黄.洋
审核:何晶晶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