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时代,普通人应该咋办
作者:微信文章AI时代很多基础的岗位,比方说数据的录入报表,报表的这个生成,然后会计票据的整理和核对,应该都能被取代。
从生成式AI创作诗歌、绘画,到代码生成工具辅助软件开发,AI似乎正不断突破“原创”的边界。但深入观察便会发现,人类在原创性领域仍存在三道AI难以取代的核心能力壁垒——情感共鸣、基于价值判断的意义建构、突破认知框架的跨界重构。这三重壁垒并非技术暂时的短板,而是人类作为“生命体”与AI作为“工具”的本质差异,构成了原创领域的“护城河”。
第一道壁垒,是源于个体生命体验的情感共鸣原创。AI的“创作”本质是对海量数据中情感模式的模仿,它能生成“悲伤”的诗句,却无法真正理解“失去至亲”的切肤之痛;能画出“孤独”的画面,却体会不到“异乡深夜独对灯火”的茫然。人类的原创,往往是生命体验的凝练与投射——梵高的《星空》中扭曲的漩涡,是他精神世界的挣扎与呐喊;杜甫“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诗句,是战乱中个体对家国命运的共情。这些原创作品的核心,是“私人体验”向“集体共鸣”的转化,是独一无二的生命轨迹与人类共通情感的碰撞。AI缺乏真实的生命历程,没有童年的记忆、成长的阵痛、爱情的甜蜜与失落,自然无法生成蕴含“生命温度”的原创内容。即便通过Prompt指令模拟特定情感,其产出也只是“情感符号的堆砌”,而非“情感本身的表达”。
第二道壁垒,是基于价值判断的意义建构原创。原创不仅是“创造新事物”,更在于为事物赋予“独特意义”——这种意义往往与人类的价值观、伦理观、文化语境深度绑定。以文学作品为例,鲁迅笔下的“阿Q”,并非简单的人物塑造,而是对国民性的深刻批判与反思;以艺术为例,毕加索的《格尔尼卡》,不是对战争场景的写实描绘,而是对暴力与苦难的抗议,对和平的呼唤。这种“意义建构”,需要创作者对社会、人性、历史有深刻的洞察,能在复杂的价值维度中做出选择与表达。AI缺乏自主的价值观,它的“创作”遵循的是数据中的概率分布,而非对意义的主动追寻。即便AI能生成符合主流价值观的内容,也只是对现有价值体系的复制,无法像人类那样,在价值冲突中提出新的观点,在文化困境中开辟新的意义维度——而这正是原创最核心的价值所在。
第三道壁垒,是突破认知框架的跨界重构原创。AI的优势在于在既定框架内优化与模仿,而人类的顶级原创,往往是打破现有框架,将不同领域的认知进行跨界整合,实现“从0到1”的突破。比如,乔布斯将科技与艺术跨界结合,创造出兼具功能性与美感的苹果产品;比如,建筑师扎哈·哈迪德将流体力学的原理融入建筑设计,颠覆了传统建筑的形态认知。这种跨界重构,需要创作者具备“跳出盒子”的思维,能在看似无关的领域中找到关联,用全新的视角重构问题。AI的认知局限于训练数据的领域边界,它可以在“艺术”领域内生成新作品,也可以在“科技”领域内优化算法,但很难自主跨越“艺术”与“科技”的鸿沟,创造出融合两者本质的全新事物。它的“跨界”本质是数据的拼接,而非认知的重构——而认知重构,正是人类原创最难以被复制的能力。
可见,AI在原创领域的“突破”,更多是对人类原创成果的“再加工”与“模式模仿”,而人类基于生命体验、价值判断、跨界重构的原创能力,是根植于人类作为“思考的生命体”的本质属性。未来,AI或许能成为人类原创的强大助手,帮助我们拓展创作的边界,但真正具有灵魂、温度与深度的原创,始终会是人类的专属领域——这不是技术的限制,而是生命与工具的本质分野。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