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战略观察】AI社交困局:为什么我们还没等来“微信级”产品?
作者:微信文章引言
我们在上一篇文章《从OpenAI到Anthropic:价值目标冲突引发的分裂》中谈到价值目标就是差异化竞争的生态位,你的首要价值是什么,决定了你会留住谁、失去谁。
但是,当价值目标并不清晰,AI技术还在发展时,我们对AI产品的想象和实现又会如何发生?
作为AI战略观察系列的第四篇文章,我们将落到AI社交这一具体领域,思考从工具型产品到人格型产品需要面对什么样的问题。
作者|秦弋
责编|小腰
正文字数|2700字预计阅读|5分钟
从文字、图片到短视频,移动互联网时代,社交产品的每一次范式革命,都催生了现象级平台。从Facebook、QQ、微信到抖音/Tiktok等……这些产品帮助我们更好的定义自我、表达身份,如同微信公众号的官方slogan,“再小的个体,也有自己的品牌”。
然而,进入AI时代,我们却陷入一种尴尬:AI能生成一切,却尚未诞生一个属于AI的“原生社交产品”。
我们用AI辅助创作内容,如生成漫画式的画像,或短视频,然后分享到微信、抖音和Instagram——这些已存在十年甚至更久的平台上。这些工具型产品并没有对已有社交平台形成颠覆,仅仅只提供了补充。
AI社交,是否只是旧瓶装新酒?
工具型AI vs 人格型AI:
社交的下一站
风险投资公司a16z合伙人Bryan Kim在2025年7月的一次对话中指出,在“帮助人们如何更新自己的状态”这件事情上,过去十年社交产品的演化驱动,本质是媒介形态的迭代:从文字、图片到短视频。
而这条路径在移动端的潜力已接近见顶。
他认为,AI社交未来的真正突破,不在于辅助性、工具型产品,而在于人格型产品——即可分享的“数字自我”,以及基于此建立的新型关系。
现有很多产品仍在模仿instagram或twiiter的信息流,在用AI复刻旧形态。未来的AI社交,真正的突破是要跳出移动端模式进行思考,甚至可能需要跳出“手机屏幕”的交互范式。
AI技术仍然在发展中,我们难以清晰洞见人格型AI产品的未来,但基于当前的认知,有两个关键问题值得持续关注:
关键问题一:
用户愿意与什么样的“AI人格”互动?
目前市场上已出现两类探索路径:
1-UGC共创模式:
Character AI的“创作狂欢”
据统计,在虚拟人物对话应用Character AI(美国,2021)上,用户自发创立了超过300万个角色。另一家主打情感陪伴的公司Replika(美国,2016),则允许用户自定义聊天机器人的名字、个性和外观。
人气最高的角色来自于《咒术回战》、《原神》、《进击的巨人》等热门动漫游戏、动漫电视剧,如五条悟(Gojo Satoru)、散兵(Scaramouche)、利威尔(Levi Ackerman)。
虽然这些角色来自用户手搓,体验粗糙,但用户仍愿为与喜欢角色能互动而付费和投入大量时间精力——这验证了强IP情感投射的吸引力。
2-PGC精品模式:
从“企鹅Pengu”到“明星AI”的尝试
更多的公司开始精心打造IP,让用户与之互动。如,Elon Musk旗下Grok发布数字伴侣Ani、BadRudy等,并作为Grok付费版本的增值服务。
AI陪伴产品Pengu则通过一只颇具辨识度的白灰企鹅,好友合养,成为最大自有IP的AI friend,积累1500万用户,日活数十万量级。
Meta曾尝试与说唱歌手史努比狗狗(Snoop Dogg)、橄榄球巨星汤姆·布拉迪(Tom Brady)等明星合作打造虚拟分身,但因明星不愿提供个人数据训练而失败,说明人格型AI对“真实人格数据”的依赖与挑战。
越来越多的尝试中,趋势已现:从“用户自创”走向“官方精制”,从虚拟IP延伸至真实人物的数字分身。正如同风投a16z合伙人们所说,未来的AI分身将向所有人开放,让每个人都能打造自己的AI分身,扩展个人的影响力。
关键问题二:
用户想从AI人物互动中获得什么价值?
用户与AI人格的互动,本质上是寻求一种价值补偿。当前,这种价值需求主要呈现为以下几个维度:
1. IP情感投射:粉丝经济的互动升级
这是目前最易形成付费转化的路径之一。 正如前文提到的Character AI或Grok的Ani,其本质是IP经济在AI时代的延伸。
用户的情感投射对象(如动漫角色、明星、虚拟偶像)没有变,但互动媒介从漫画、电影、游戏,进化到了更具沉浸感和互动性的AI人格。用户不再只是“观看”IP,而是可以“与TA对话”,这极大地增强了情感连接的强度与商业价值。
2.深度情感关系:Replika与“人机之恋”小组
在豆瓣“人机之恋”小组中,上万名用户分享与AI建立情感连接的使用体验。大家惊叹于AI的同理共情能力,一些用户甚至尝试和AI发展真正的情感依恋关系,这更像是互联网早期匿名网友间网恋的另一种更为沉浸、深入的体验延续。
Replika(美国,2016)明确将自己定位为“特别的人”(Someone special)、“倾听的朋友”(A friend who listens and cares)、“心理支持者”(Someone to support my mental well-being)、“目标教练”(A coach to help me reach my goals)等支持性角色。他们的北极星指标是 “让用户感觉更好的对话比例”,该指标从最早的67%已提升至90%以上。
Replika的目的就是为了和人类建立一种让人更加快乐的关系,从而改善情绪健康,与自己和他人联系更亲密。这恰恰满足了现代人对深度理解、无压力倾诉的情感需求,是对现实中稀缺的深度关系的代偿。
3. 社会补偿:AI朋友是“孤独的解药”吗?
Mark Zuckerberg曾引用数据:美国人平均认为的朋友数量不足3人,而实际需求约为15人。
当现实社交圈层固化或缩小时,AI朋友提供了一个安全、便捷、低社交压力的替代选择。以亲密关系为导向的AI陪伴并不是在抢夺人们和真实朋友互动的时间,也并非要取代真实关系,而是有益的补充,来填补现代人普遍存在的“社交赤字”。
4.能力延伸:每个人的“AI分身”
超越陪伴,AI社交的另一极是能力拓展。Masterclass(美国,2015)把讲师转化为语音Agent,用户可以直接提出个性化问题,这给了用户新的学习知识的路径。用户无需花耐心看完12小时的课程,但可通过和语音Agent对话2-5分钟获取核心知识和有用的信息。
这预示着AI社交的另一个方向:将个人的知识、风格、影响力封装为可交互的“数字分身”,扩展个体的连接半径与价值。
AI社交的未来:
从“功能交互”到“关系构建”
当前的人格型AI产品仍处于早期阶段,技术也还在发展,核心问题仍待持续解决:
记忆难题:如何让AI真正“记住”你是谁、你的喜好与历史?
人格一致性:如何让AI角色既保持稳定人格,又能进行引人入胜的互动?
交互范式突破:是否必须依赖文字对话?语音、虚拟空间乃至脑机接口是否将成为新载体?
【观察启示】
人格型AI的“慢”与“重”
与工具型AI的快速迭代不同,人格型AI产品的核心是 “信任”与“情感” ,这注定是一门“慢生意”:
它需要精细的人格设计,而非单纯的功能堆砌;
它依赖长期的情感积累,而非短期的流量爆发;
它考验公司对人性需求的深度洞察,而非纯粹的技术能力。
我们正在开启【AI战略观察】系列,我们会在这个议题上持续思考和创作。
欢迎你在评论区分享你的观点和预测:
你是否使用过AI陪伴产品?你更期待一个虚拟IP伴侣,还是一个真实人物的数字分身?
你认为AI社交的未来,是基于强IP,还是基于普通人的数字自我?
更多阅读:
【AI战略观察】AI原生思维:谷歌没有更早做出ChatGPT的关键
【AI战略观察】OpenAI:使命如何生长出战略?
【AI战略观察】从OpenAI到Anthropic:价值目标冲突引发的分裂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