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认知世界的框架力
作者:微信文章新词:AI框架力
随着AI大模型能力提升,用框架力来思考所谓的工程化、结构化思维和思维链(CoT),可能会更有“认知”价值。
在未来一段时间里,AI框架力不太行的领域,都是人机组织以及超级个体的纵深领域。
这看起来又有点抽象,或许可以想象一下,AI就像一个天赋异禀、知识渊博的“世界级实习生”。你让它整理资料,它又快又好;你让它根据固定模板写个报告,它瞬间就能给你十版。这就是它目前强大的地方——在数据量充分并已知的框架内进行高效执行。
但当你把一个前所未有、模糊不清的烂摊子扔给它,说:“你来牵头,给我们公司设计一套全新的商业模式和对应的组织架构,要能应对未来五年的变化。”这位“超级实习生”很可能就会陷入沉默,或者给你一堆看似合理实则经不起深推的拼凑物。
为什么?因为它的“框架力”还停留在应用层面,而非创造层面。
框架力,就像是思维的脚手架。它帮助我们在一片混沌中搭建起理解的结构。人类高手在面对复杂问题时,第一反应往往是:“这个问题属于哪一类?我们可以用什么样的框架来拆解它?”是SWOT分析,还是商业模式画布?是首先定义核心矛盾,还是先梳理利益相关方?
现在,AI已经学会了搭建许多现成的、标准的“脚手架”。你可以让它用思维链一步步推理,让它用五力模型分析行业竞争。这是它进步神速的地方。
但真正的挑战在于,当世界上不存在一个现成的、完美的脚手架时怎么办?当问题本身都在不断变化和流动时怎么办?
这,就是那片属于人机组织和超级个体的“纵深领域”。
比如,战略洞察。这不仅仅是分析数据,而是从噪音中感知信号,在所有人都看到“趋势”时,你能定义一个“范式”的转移。AI能告诉你过去十年所有成功的并购案例,但无法替你做出那个关乎企业生死的、违背当前数据的收购决定,也不能平衡“杠杆”未来力量,这需要一种构建“战略框架”的能力。
比如,组织活力。你怎么用一套机制,把一群性格各异、能力互补的人和一个强大的AI系统编织在一起,让他们不是互相掣肘,而是协同进化?这需要的不是流程图纸,而是设计一个能不断自我修正的“活系统”的框架。AI可以优化流程,但无法注入使命感和信任。
再比如,跨域创新。将生物学的免疫系统原理,应用于网络安全架构;用哲学中的悖论思想,来设计产品的用户成长体系。这种“风马牛不相及”的联想与创造,源于构建全新“元框架”的能力。AI能分别精通生物学和网络安全的知识,但难以主动完成那次关键的、创造性的框架跳跃。
所以,未来的图景变得越来越清晰。
AI将成为认知的“执行层”,负责在人类设定好的框架内,进行大规模、高速度、高精度的信息处理和方案生成。它是我们思维的延伸,是理想的“执行合伙人”。
而人类,必须成为认知的“架构层”。我们的核心价值,将越来越体现在:
定义问题的能力:从模糊的感受中,精准地提出那个最值得被解决的核心问题。
选择与创造框架的能力:判断在何种情境下使用何种框架,甚至为独一无二的问题发明一个新框架。
进行价值权衡与判断的能力:当AI列出所有方案的利弊后,由我们基于价值观、伦理和直觉,做出那个无法被量化的最终选择。
这意味着,我们的学习方式也需要升级。过去,我们努力学习知识,以便能自己画出那张“架构图”。未来,我们更需要学习如何成为“首席架构师”——懂得所有架构的原理、优劣与适用场景,并能创造新的架构,然后将具体的“绘图”工作交给AI。
最终,我们会发现,与AI共舞的最高境界,不是与它比拼计算和记忆,而是**用我们的框架力,去驾驭它的计算力**。我们为它描绘思维的战场,它为我们清扫战场上的每一个角落。
当机器越来越擅长“思考”时,人类最崇高的认知活动,恰恰是回到源头——去定义我们为何而思,以及何为值得思考的一切。
当交互越来越AI,交付就会越来越人性。
AI框架力,即人类交付力。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