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免费 发表于 2025-9-28 22:36

AI小白入门必读:大白话帮你理解29个AI黑话

作者:微信文章
刚接触AI的人,最容易被一堆黑话整懵:LLM、AGI、RAG、工作流、多模态……感觉别人说的每个字都懂,连在一起就完全不懂。今天我用最接地气的大白话,带你一次性搞懂这些常见名词。

人工智能(AI)


大白话:让机器像人一样思考和学习的技术。让电脑变聪明,能干一些本来需要人动脑子才能干的事。比如识别人脸、下棋、跟你聊天。

例子:豆包,元宝,DeepSeek都是广义的AI产品。

生成式AI(Gen AI)


大白话:能够生成全新内容(如文本、图像、音乐)的AI。不仅能识别和分析,还能“创造”新东西的AI。你给它一个要求,它给你写篇文章、画张画。

例子:ChatGPT根据你的要求生出各种回答、文案,即梦能根据文字描述生成图片,它们都是生成式AI产品。

通用人工智能(AGI)


大白话:在大多数认知任务上达到或超越人类水平的AI。像人一样聪明,甚至比人更聪明的AI。能推理、计划、学习、交流,啥都能干,有自主意识。

例子:像电影里的“钢铁侠管家贾维斯,现实中还没有真正的AGI,这是AI研究的终极目标之一。很多让我们误以为是AGI的产品,其实只是AI Agent(智能体)。

超级人工智能(ASI)


大白话: 在几乎所有领域都远超人类最聪明大脑的智能体。 它的智能和创造力全面碾压人类,人类在它面前就像蚂蚁在我们面前一样,我们甚至无法理解它的思维和能力。

例子:目前只存在于理论和科幻中,比如《黑客帝国》或《Her 她》中的终极AI形态。它是人工智能发展的一个假想的终极阶段(在AGI之后)。

智能体 (Agent)


大白话: 一个能“自己动脑”、“自己干活”完成复杂任务的AI助手,由大模型(脑子)、工作流、知识库、MCP插件之类(手和脚)的拼装而成。 你只需要给它一个目标,它自己能规划步骤、使用工具(比如上网搜索、操作软件)、一步步执行,直到任务完成。

例子: 你说“帮我查12306下周北京到上海的高铁”,它会自己搜、整理,还给你生成行程单。

提示词(Prompt)


大白话: 你跟AI聊天时,对它下的命令或提的要求。

例子: 就像老板向员工发话,你对DeepSeek说“写一首关于月亮的五言诗”,这句话就是提示词。

知识库


大白话:给AI看的“百科全书”或“专家的大脑”。 它存了各种知识,还有知识之间的关系、逻辑规则。

例子:“一堂是一家教科学创业的公司,它的创始人是Turman”就是一条知识,可以放进知识库,并被AI吸收,进一步理解“Turman是一堂这家公司的创始人”。公司文档、各类说明书都能放进知识库,AI就能回答“公司请假流程是什么”之类的问题。

数据库


大白话:一个超级规整的、电脑很容易查询的“大表格”或“文件柜”。 里面存的是最原始、没经过解读的数据。通常是Excel表格式存起来的。

例子:公司的客户信息表,每一行是一个客户,每一列是姓名、电话、地址等。电脑可以快速找到“张三的电话是多少”。

工作流(Workflow)


大白话:一套事先设定好的“自动化流水线”。 完成一个任务需要多个步骤,工作流就是让这些步骤像流水线一样自动衔接起来,不用人来回跑。

例子:用AI自动抓取新闻 -> 总结新闻要点 -> 翻译成英文 -> 发布到海外社交媒体。这就是一个AI工作流。

大语言模型(LLM)


大白话: 基于海量文本数据训练出的、能够理解和生成自然语言的巨大模型。一个“读了”互联网上几乎所有书的超级大脑,特别会处理文字。

例子: ChatGPT、DeepSeek背后的核心就是LLM。

Token(词元/令牌)


大白话:AI眼中的“文字积木”。对于AI来说,它读写的不是我们理解的一个个完整的汉字或英文单词,而是一堆被拆分好的、更小的“积木块”。也是AI产品的一种计费单位,AI世界里的“通用货币”。粗略估算,100个Token≈75个英文单词或汉字。

例子:你用Token来“购买”AI的思考和回答。你给AI的“文字材料”和AI还给你的“回答”都需要用这种货币来结算。你问AI:“请用中文解释一下人工智能。”(输入Token假设为10个)。AI思考(消耗Token假设为60个)并回答:“人工智能是……”(输出Token假设为40个)。那么,你这次对话总共消耗了 110个Token。

上下文


大白话:当前对话的“短期记忆”或“草稿纸”。这块“草稿纸”的大小是有限的。所有在这次对话中发生的信息都会写在这张纸上,内容包括:你刚才问的所有问题、AI的所有回答、以及通过RAG检索到的资料。模型在回答下一个问题时,会看着这张“草稿纸”上的所有内容来理解你的意图,保持对话的连贯性。

例子:你先问“介绍一下李白”,然后接着问“他有哪些著名的朋友?”。AI能知道“他”是李白,因为“李白”这个信息还在上下文(短期记忆)里。

长期记忆


大白话:AI的“私人笔记本”,与每次对话清空的“草稿纸”(上下文)不同。长期记忆是会被永久保存下来,供未来的对话使用的。它需要外部系统(如数据库)来实现,AI模型自身不具备这个功能。

例子:你告诉AI:“我对花生过敏。” 这个信息被存入长期记忆。一个月后,你让AI推荐菜谱,它会自动避开含花生的菜品。

RAG(搜索增强生成)


大白话:AI模型在回答问题前,先从外部知识源检索相关信息,再将信息和问题一同交给模型生成答案。相当于让AI“开卷考试”。

例子:你问AI:“公司最新的年假政策是什么?” RAG系统会先去公司内部知识库搜索“2025年年假政策PDF”,找到最新规定,然后让AI根据这个规定生成答案,而不是凭记忆瞎编。

MCP(模型上下文协议)


大白话:AI模型的“万能插头”或“统一说明书”标准。想象一下,你的手机需要连接各种设备(耳机、充电器、投影仪),如果每个设备都有自己独特的、不兼容的接口,你会非常头疼。MCP就规定了一套统一的“插口”和“通信语言”。任何工具或软件(如数据库、日历、搜索引擎)只要按照MCP这个标准提供一个“说明书”,AI模型就能用同样的方式轻松连接并使用它,无需为每个工具单独开发适配器。

例子:在支持MCP的AI应用中,你可以直接命令AI:“查一下我数据库里上个月的销售数据,做成图表并发邮件给经理。” AI能通过MCP协议自动调用数据库工具、图表生成器和邮件发送服务来完成这一系列操作。

A2A(应用到应用/智能体到智能体)


大白话:让不同的软件“自己聊起来”。这种“对话”通常通过API(应用程序编程接口)完成,你可以把API理解为软件之间约定好的“电话线”和“通话规则”。

例子:你在电商平台(App A)下单后,订单信息自动同步到仓库管理系统(App B)进行发货处理。你公司在钉钉上审批完报销单,报销金额自动同步到财务软件(App C)生成凭证。这些“自动同步”就是A2A的典型体现。

RPA(机器人流程自动化)


大白话:模拟人在电脑或手机上的操作,帮你“点点点”的虚拟机器人。RPA机器人就像一个不知疲倦的实习生,它坐在电脑前,看着软件的图形界面(就是你看到的那个界面),按照你事先录好的步骤,模仿你的鼠标点击、键盘输入、复制粘贴等操作。它和智能体不同的地方是,它模拟了真人在操作电脑、手机的表面过程。

例子:自动打开社交软件,按照你写好的表格中的号码,搜索、添加好友,并调用输入法向对方发送一条“你好”。自动在网站上读取浏览量、点赞量等数字,记录在你设好的表格中。


API(应用程序编程接口)


大白话:不同软件之间约好的一条“电话线”和“通话规则”,给软件和软件之间交流用的。每个软件都有自己的 API“方言”,用法都不一样,需要根据各家的情况适配。

例子:你用支付宝付款,支付宝要通过API和银行系统沟通,确认扣款。天气预报小程序显示天气,也是去调用气象局的API拿数据。想把DeepSeek接入到公司软件里,需要接DeepSeek的官方API接口到公司软件接口。

多模态


大白话: AI模型能够同时理解、处理和生成多种类型的信息,如文本、图像、声音、视频等。AI变得“能听会说,能看会画”,各种信息形式它都能玩得转,并且能理解它们之间的联系。

例子:你给它一张冰箱内部照片图像,它能告诉你里面有什么食材,并根据这些食材生成一份菜谱文本,还可以直接生成一段做菜的视频。

机器学习


大白话: 不是手把手教电脑每一步该怎么做,而是扔给它一大堆例子,让它自己总结规律。就像小孩通过看很多猫的图片来学会认猫。

例子:垃圾邮件过滤器就是通过看你标记的无数封垃圾邮件,学会了自动识别新垃圾邮件。

深度学习


大白话: 一种更厉害的“机器学习”,专门处理特别复杂的问题,比如看图和听声音。

例子:手机相册能按“猫”、“狗”、“风景”自动分类照片,就是深度学习的功劳。

强化学习


大白话: 一种机器学习方法,智能体通过与环境互动并获得奖励来学习最优策略。像训练小狗一样,做对了就给颗“糖”(奖励),做错了就没有。让AI自己摸索出最好的做法。

例子: AlphaGo下围棋就是通过和自己下无数盘棋,赢了(奖励)就强化这一步的策略。

自然语言处理(NLP)


大白话: 教电脑听懂人话,也能说人话。

例子: 机器翻译(如百度翻译)、智能客服聊天机器人都用了NLP技术。

计算机视觉


大白话: 教电脑看懂图片和视频里有什么。

例子: 人脸识别门禁、手机扫描二维码、自动驾驶汽车识别行人和路标。

大数据


大白话:规模巨大、类型复杂的数据大全,多到人脑根本处理不过来,必须用电脑分析。

例子: 全中国所有人每天的购物记录、打车路线、搜索记录,这些就是大数据。

算法


大白话:电脑用来解决问题的“菜谱”或“说明书”。解决问题或完成任务的一系列精确步骤。

例子:AI学会了“推荐算法”,它就知道你更可能喜欢什么视频、买什么东西、看什么课程,按照算法给你推送。

算力


大白话:就是计算机的“干活速度”或者“大脑力气”。 它决定了电脑/服务器/AI在处理数据、运行程序、进行计算时的快慢和能力强弱。

例子:训练AI大模型类比成盖一所学校,算力就是工人数量及他们的体力。算力强,模型很快就训练好了,就像工人数量多、体力大,学校很快就盖好了。

幻觉


大白话: AI“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因为它是在猜“最像答案的词语组合”,而不是真的理解事实。

例子: 你问AI一个它不知道的历史事件,它可能会编造出一个有模有样但完全错误的故事。

氛围编程(Vibe Coding)


大白话: 你只需向AI描述大致的程序目标、氛围或感觉,而无需指定精确的细节和逻辑,“凭感觉”由AI生成代码。

例子:你不用告诉AI具体每一步怎么写代码,而是像跟合伙人聊天一样,说“我想要一个看起来酷炫、用起来流畅的登录页面”,AI就能给你生成出来。

故事总结




最后用一个故事《Leo巴黎旅行AI帮》串起所有词,做个复习吧。本故事由ChatGPT与我一同编写。

Leo准备请假去巴黎。他首先打开公司系统,靠着人工智能(AI)自动识别他的人脸登录。后台的大数据一秒钟就调用了人事和考勤信息。

接着,他用自然语言处理(NLP)直接对着手机中的AI说:“帮我请三天假。”AI系统的工作流(Workflow)立刻跑起来,把信息传到人事和财务。根据公司内部的知识库文档《请假规范》,Leo的请假被批准,这条请假数据会存进数据库,方便以后查询。

批准后,Leo启动了一个旅行智能体(Agent),输入了一个提示词(Prompt):“安排巴黎三天行程。”Agent背后运行的是一个大语言模型(LLM),能理解他要干嘛。不过LLM本身没有记忆,只能靠Leo刚刚和它聊的上下文来保持对话连贯。它还结合了之前存过的长期记忆:Leo对花生过敏,不喜欢太紧凑的行程。

于是Agent用RAG(搜索增强生成),去旅游网站抓最新攻略,避免自己胡编生成幻觉。它通过MCP(模型上下文协议),统一调用航班预订系统的API(应用程序编程接口)、酒店系统API,在多个系统传送了各种信息,这种系统间的沟通就是A2A(应用对应用)。同时,一个RPA(机器人流程自动化)小助手在手机上帮他“点点点”,完成付款和确认。

行程计划还用了计算机视觉识别护照信息,生成登机牌。AI根据美食攻略照片,利用多模态能力告诉他:“这家有你喜欢的菜,而且不含花生。”整个旅行推荐里,机票和酒店的选择都依赖算法。背后需要强大的算力支持,才能这么快生成。当然,整个生成过程,消耗了不少Token。

Leo知道现在的AI只是生成式AI(Gen AI),还不是通用人工智能(AGI),更不是电影里的超级人工智能(ASI),但它已经很厉害了。他好奇背后的原理:原来是机器学习让AI能总结规律,深度学习让它能看图识音,强化学习让它越学越聪明。

最后,Leo心血来潮,对AI说:“帮我写个酷炫的旅行日记网页。”靠着氛围编程(Vibe Coding),Leo只需要凭感觉说出想要什么,AI就立刻生成了一个漂亮的网页。Leo感叹:这趟旅行自己几乎没动手,全靠AI办妥。


怎么样,这样子串下来,应该理解得七七八八了。如果还有其他不懂的黑话,欢迎评论区交流。

我是C酱,正在进行“AI人生实验”,让AI帮我们活得更好,关注我,别错过接下来的实验心得。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AI小白入门必读:大白话帮你理解29个AI黑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