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下南洋,广西打头阵
作者:微信文章最近“AI下南洋,广西打头阵”的说法越来越火。
不少人盯着华为、腾讯这些大厂在广西砸钱建算力中心的新闻,就想跟风找投资机会。
这事的核心不是“广西自己搞AI”。
而是它成了中国AI技术出海东盟的“中转站”和“适配站”。
想在这波浪潮里赚钱,得先看懂广西的独特角色,再抓准背后的资金流向。
01
首先得纠正一个认知偏差:广西能“打头阵”,靠的不是自己从零搞研发。
而是占了“天选枢纽”的便宜。
你想啊,东盟有7亿人口、28万亿元GDP,年轻人多、互联网渗透率高。
对AI的需求特别实在,但偏偏缺算力、缺适配本地的技术、还缺专业人才。
而广西一边连着北上广的AI研发高地,一边靠着东盟的应用市场。
还握着别人没有的“硬家底”——中国唯一与东盟实现“5G+千兆光网”双千兆覆盖的省份。
有南宁国际通信业务出入口局,还拿到了跨境数据流动白名单。
这就像美国得州成为辐射中北美的科创基地一样。
广西天然成了中国AI“出海东盟”的集合整装中心,这种区位优势是广东、云南都替代不了的。
看清了定位,再拆这波机会就清晰了,核心是三条主线,对应不同的风险和收益。
02
第一条是“基建先行”,吃的是政策红利,最稳。
AI出海先得有“路”,这路就是算力中心、跨境通信这些基础设施。
现在华为砸50多亿建人工智能计算中心,腾讯要在东盟建4座数据中心。
润建股份的五象云谷智算中心在建算力5000P。
未来要冲到40000P,能排进全国前五。
这些不是烧钱玩的,背后有中国—东盟人工智能创新合作中心(南A中心)的规划托底。
到2027年要建成“一节点两板块多分中心”的布局,南宁是核心,辐射整个东盟。
对普通投资者来说,不用直接追高建算力的大厂。
不如看那些给基建做配套的企业:
比如做算力中心集成的、搞跨境通信设备的,还有保障数据安全的。
这些是“刚需中的刚需”,业绩确定性强。
03
第二条是“适配为王”,赚的是“技术翻译”的钱,空间大。
北上广的AI模型到了东盟会“水土不服”:
语言不通,有东盟十几种语言;
场景不一样,人家需要农业病虫害识别、小语种跨境贸易系统,不是咱们熟悉的城市大脑;
数据法规也不同,乱传数据要踩坑。
而广西刚好解决了这些问题,成了“天然适配站”。
科大讯飞在这建东盟总部,搞七语种实时同传,把翻译机、学习机卖到东盟;
还有企业联合东盟建多语种大模型训练平台,开发智慧医疗、智能农业的场景化产品 。
这类“AI适配型”企业最值得关注。
它们做的是“北上广研发+广西集成+东南亚应用”的中间环节。
一边拿国内的技术,一边赚东盟的钱,相当于给AI技术做“本地化改造”。
利润率比单纯卖硬件高多了。
04
第三条是“生态补位”,赌的是长期成长,高潜力。
东盟AI发展的最大短板是人才,85%的企业认同AI重要。
但只有17%有专业数据团队,4%能成熟部署AI。
广西已经开始补这个缺口,刚获批的广西人工智能学院,每年招30个博士、300个硕士。
还招东盟留学生,重点研究小语种智能、农林AI这些实用方向。
这背后藏着两个机会:
一是AI教育,比如做东盟小语种AI教材、职业技能培训的企业,能跟着人才需求爆发;
二是“产学研”融合的标的,比如和广西产研院合作搞具身智能、行业大模型的公司。
现在已经有机器人“天工”、智慧医疗诊断系统这些成果落地了 ,一旦技术规模化,估值能翻好几倍。
最后必须提个醒:别被“概念炒作”带偏。
有些gp蹭着“广西AI”的热点涨,但你翻它财报。
要么没实际订单,要么业务和东盟八竿子打不着,这种就是“昙花一现”。
真正的好机会得符合两个标准:要么在“基建-适配-应用”的产业链上有实锤业务。
比如拿到了华为算力中心的配套合同;
要么能解决东盟的真问题。
比如帮当地农场用AI搞产量预测,帮跨境商家做小语种智能客服。
“AI下南洋,广西打头阵”本质是场“技术出海的产业分工”:
北上广当“研发室”,广西做“中转站”,东盟成“试验田”。
投资不是赌广西能变成下一个硅谷,而是赌“中国AI技术+东盟市场需求”的结合能成气候。
抓牢算力基建、本地适配、人才生态这三条线,避开纯概念炒作,才能在这波浪潮里真正赚到钱。
毕竟,所有的政策风口,最终都是留给那些看懂产业逻辑的人的。
AFP持证人
前中国某大行高净值理财经理
国企投融资经理
和大家一起进步一起搞💰
有兴趣可以关注我。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