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设计出能杀灭细菌的病毒,脑机接口即将进入健康人时代!
作者:微信文章AI种草机
AI种草机:分享实用的AI应用技巧、智能工具推荐与行业最新动态,让你在生活中轻松“种草”各种AI神器,帮助你轻松掌握AI技术,点击上方蓝字即可关注。
科学研究再次迎来突破性时刻。9月17日,bioRxiv上发表了一项开创性研究:科学家们首次使用人工智能设计了能够有效杀灭细菌的功能性病毒。
与此同时,脑机接口技术也迈出重大步伐。马斯克旗下的Neuralink公司宣布,计划在2030年前将大脑植入设备应用于健康人群,实现人类与机器的直接思维交流。
AI设计功能性病毒:精准打击耐药菌
在人工智能的光环下,我们已经见证了它在绘画、写作、医学影像分析上的才华。但如果有一天,AI不仅能生成文字和图像,还能“写出”生命本身,会怎样?
抗生素耐药性日益成为全球公共卫生的重大威胁,仅在美国每年就导致近300万人感染和约3.5万人死亡。传统药物开发速度已经跟不上细菌变异的速度,迫切需要新的解决方案。
不久前,《Nature》发表了一项突破性研究:斯坦福大学与 Arc Institute 团队利用“基因语言模型”,首次设计并合成了完整的噬菌体基因组,成功创造出16个全新的、能够在大肠杆菌中繁衍的“新病毒”。其中一个噬菌体的生长速度甚至比天然版本快65倍。
研究人员使用了名为Evo的AI模型,该模型基于与ChatGPT相似的技术构建,但专门用于生成DNA、RNA和蛋白质序列。这些模型已经接受了超过200万个噬菌体基因组的训练,能够深入理解病毒结构和功能。
研究团队以ΦX174噬菌体为设计模板,这是一种简单的单链DNA病毒,有长达数十年的安全使用历史。通过进一步的训练,AI模型生成了302个完整的噬菌体基因组设计。
具有靶宿主趋向性的新型噬菌体的生成设计
来源:Lee D. Simon/Science Photo Library
实验结果令人振奋:在AI设计的302个噬菌体中,有16个成功表现出对大肠杆菌的特异性攻击能力。这些AI设计的病毒组合可以感染并杀死3种不同的大肠杆菌菌株,这是野生型ΦX174无法做到的。
AI设计的噬菌体能够感染并杀死宿主细菌
来源:https://www.biorxiv.org/content/10.1101/2025.09.12.675911v1
然而,这项技术也引发了生物安全领域的担忧。科学家J. Craig Venter警告,如果某人将这种方法应用于天花或炭疽等病原体,后果将极为严重。对此,研究团队已经采取预防措施,将影响人类和其他真核生物的病毒排除在训练数据之外,并选择了非致病性的病毒和细菌系统进行研究。
德国海德堡大学的生物物理学家Kerstin Göpfrich指出,这个被称为“两用困境”的问题并非AI独有:“任何进展都可以被用于好的方面,也可以被用于坏的方面。”
Neuralink 10月试验新脑机接口,助失语者“意念说话”
想象一下,仅仅在脑海中“想”出一句话,不用开口,就能被设备捕捉并转化成文字——这不再是科幻电影情节,马斯克旗下的脑机接口公司 Neuralink 正计划将这一场景变为现实。
据9月19日消息,Neuralink 已获得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将于今年10月在美国启动一项临床试验,目标是通过植入设备直接读取大脑中的语音信号,帮助语言障碍患者重新实现“意念说话”。
来源:https://tech.ifeng.com/c/8mnYhYjc83R
公司总裁 DJ Seo 对此充满信心:“如果你只是在想象说什么,我们也能捕捉到。”
目前,这类脑机接口设备主要面向因中风、渐冻症等神经疾病而失去语言能力的患者。他们思维清晰,却无法控制口腔发声。而植入设备可以绕过受损的神经通路,将“脑中的话”直接传输给电脑合成语音或文字。
上图中为全球首位Neuralink脑机芯片植入者诺兰·阿博,从意外瘫痪后足不出户的绝望,到植入芯片后周游世界的忙碌,诺兰·阿博的亲身经历,成了脑机接口改写人生命运的最有力证明。
但 Neuralink 的目光不止于医疗领域。Seo 透露,公司希望在未来3到4年内,将设备推广至“原本健康的人群”,并计划在2030年前实现消费级应用。这意味着,普通人未来或许也能通过“脑速”与AI直接对话——比说话更快,也无需打字。
“以思想的速度与最新的人工智能模型对话是完全可能的,甚至比你说话的速度更快。” Seo 这样描述未来的交互场景。
从帮助失语者沟通,到增强普通人的信息处理能力,Neuralink 的愿景正一步步拓展。尽管面向健康人的植入设备仍面临严格的安全与伦理审查,但这一次的临床试验,无疑是脑机接口从医疗走向消费市场的重要一步。
结语
AI设计的病毒已经在实验室展示出对抗耐药菌的强大能力,而Neuralink计划到2031年每年为约2万人植入脑芯片。
这两个领域正在以惊人的速度发展,它们带来的变革将远远超出我们今天的想象,重新定义生命本身的可能性与人类智能的边界。在享受技术红利的同时,人类社会也需要建立相应的安全标准和伦理框架,确保这些突破性技术被用于增进人类福祉。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