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应用&AI Agent开发新范式2.0内容总结与解读(可下载)
作者:微信文章阿里云专家计缘上个季度分享了一份技术报告《AI应用&AI Agent开发新范式2.0》,如下:
该技术报告系统性地阐述了AI应用,特别是AI Agent的最新发展趋势、核心架构、关键技术以及最佳实践。其核心思想是,AI Agent的开发已经从简单的工具调用,进化为一个由“大脑”(LLM)、“手”(工具/技能)和“记忆”(长期/短期记忆)构成的复杂智能系统,并且正在形成一套标准化的开发范式。
1. AI应用与AI Agent的范式演进
1)从被动工具到智能伙伴:技术报告开篇指出,AI应用正从被动的命令处理工具,演变为能够理解意图、规划任务并执行的“智能伙伴”。
2)AI Agent的核心架构:AI Agent的核心是一个双引擎模式,由LLM和AI Agent(执行者)协同工作。
[*]LLM(大脑)负责认知功能,包括理解用户意图、进行任务规划、推理和决策。
[*]AI Agent(执行者)负责行动功能,通过调用各种工具(如数据库、API、文件系统)来执行LLM规划的任务,并与环境交互,形成“思考-行动-观察-再思考”的闭环。
3)AI Agent的三大核心:技术报告强调,一个完整的AI Agent系统必须包含三个核心部分:
[*]大脑即LLM,负责推理。
[*]记忆存储服务(如NoSQL或向量数据库),用于记住目标、偏好和过往交互,支持多步骤执行和自省。
[*]手即各类工具(MCP Server),为Agent提供外部能力。
2. MCP协议:AI Agent的“通用接口”
[*]MCP的定义与价值MCP(Model Context Protocol)是一个开源协议,旨在为LLM提供一个标准化的接口,使其能够以一致的方式连接到各种外部数据源和工具(如文件、数据库、API)。它被比喻为AI领域的“USB-C接口”,解决了不同模型和系统之间集成的“N×M”难题,极大地简化了开发。
[*]MCP的核心机制MCP的核心并非一个固定的数据结构,而是一个通过自然语言描述的系统提示词(System Prompt)。这个提示词会告诉LLM有哪些MCP Server可用,每个Server能提供什么工具(MCP Tool),以及如何调用这些工具。LLM会根据这个描述,结合用户的问题,推理并选择最合适的工具来执行任务。
[*]MCP与Function Calling的区别Function Calling是大模型厂商提供的专有能力,将函数调用抽象为客户端-服务器架构。而MCP是一个通用的协议层标准,不绑定任何特定模型或厂商,将复杂的函数调用抽象为更通用的客户端-服务器架构,是更底层的标准化。
3. AI Agent的构建模式与类型
技术报告将AI Agent的构建模式分为两大类:
[*]编码式构建开发者使用代码(如LangChain, LangGraph, Spring AI等)来构建Agent,灵活性高,但开发成本和复杂度也高。
[*]低代码式构建通过可视化工具(如阿里云的AIStudio、百炼、Dify等)拖拽组件来构建Agent,降低了开发门槛,适合快速迭代和业务场景的AI增强。
同时,技术报告还根据Agent的用途将其分为三类:
[*]辅助基模的AI Agent帮助LLM进行编码、联网搜索等,通常由基模公司构建。
[*]作为独立产品的AI Agent如OpenManus、MiniMax Agent等,主要面向用户解答问题和规划任务。
[*]辅助现存业务的AI Agent与企业现有业务系统(如CRM、ERP)深度耦合,是目前企业客户最关心的类型,通常采用低代码方式构建。
4. AI Agent的运行时与可观测性
[*]运行时(Runtime)技术报告重点介绍了函数计算(FC)作为AI Agent运行时的最佳实践。FC提供了事件驱动、弹性伸缩、高可用的计算环境,可以作为Agent的“运行引擎”或“沙箱环境”。
[*]作为Runtime直接运行用户编写的Agent代码。
[*]作为Sandbox为Agent提供一个安全的执行环境,防止其对真实世界造成意外影响。沙箱环境需要支持代码执行、文件系统隔离、进程隔离、网络隔离和资源管理。
[*]可观测性(Observability)技术报告强调了构建可观测体系的重要性,以应对AI应用的复杂性。这包括:
[*]日志(Logging)记录详细的调用日志。
[*]指标(Metrics)监控性能指标,如QPS、RT、错误率、Token消耗等。
[*]链路追踪(Tracing)实现端到端的全链路追踪,将用户请求、网关、模型服务、外部工具等所有环节串联起来,便于问题诊断。
5. 云原生API网关与AI网关
[*]云原生API网关作为流量、服务和安全的统一入口,它集成了高性能、高可用、安全防护和灵活的插件机制。技术报告特别强调了其作为“AI网关”的能力,能够代理LLM服务、管理MCP服务、提供内容安全防护、实现多模型切换和限流降级等。
[*]AI网关是云原生API网关在AI场景下的具体应用,它为AI应用提供了统一的接入、管理和安全能力。
6. 企业级MCP管理与实践
技术报告提出了一个关键的解决方案:MSE Nacos MCP Registry。它将MSE Nacos(阿里云的注册中心)与MCP协议相结合,为企业提供了一个企业级的MCP服务统一管理平台。其核心优势在于:
[*]零代码改造通过在Nacos中配置-mcp-tools.json文件,可以将现有的传统服务(如SpringCloud、Dubbo服务)快速、零代码地转换为MCP服务。
[*]统一管理在MCP Registry中统一管理所有MCP服务的元数据、配置和能力。
[*]安全与治理提供基于消费者的身份认证、权限管控、数据权限管理和安全审计等能力。
7. 个人见解
读完报告,我有几点看法:
[*]
MCP是AI Agent生态的“操作系统”:MCP它不仅是一个技术协议,更是一种生态范式。它通过标准化,极大地降低了LLM与外部世界交互的复杂性,使得开发者可以像搭积木一样,快速组合和复用各种工具和数据源,从而加速了AI Agent的创新和落地。未来,MCP可能会像操作系统一样,成为AI Agent的基础设施。
[*]
“MCP Registry”是解决企业落地难题的关键:技术报告中提到的“MSE Nacos MCP Registry”方案,是解决AI Agent落地“最后一公里”问题的绝佳实践。它巧妙地利用了企业已有的服务注册中心(Nacos),通过简单的配置文件,就能将海量的、分散的、非标准的业务系统,无缝集成到AI Agent的技能池中。这极大地降低了企业拥抱AI的门槛,避免了昂贵的重构成本,是推动AI从概念走向大规模商业应用的关键一步。
[*]
AI Agent的“熵增”问题与可观测性:技术报告敏锐地指出了随着AI Agent与更多系统集成,会产生“熵增”(复杂性增加)的问题。这与传统IT系统面临的挑战类似。因此,构建强大的可观测性体系,不仅仅是监控工具,更是管理和控制AI Agent复杂性的核心手段。通过日志、指标和链路追踪,企业可以清晰地了解Agent的“思考”和“行动”,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保障服务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
函数计算(FC)是AI Agent的“最佳搭档”:技术报告将函数计算(FC)定位为AI Agent的“最佳搭档”,这非常有见地。FC的事件驱动、按需付费、毫秒级冷启动等特性,完美契合了AI Agent“按需执行”的特点。它既能作为Agent的“运行引擎”,也能作为其“安全沙箱”,提供了一个高性能、低成本、高安全的运行环境。这种“计算即服务”的模式,是未来AI应用发展的必然趋势。
供大家学习和研究。提醒一句:以上资料请仅用于个人学习和研究之用,勿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切记!!!要下载上面的技术报告,请关注本公众号,并在公众号后台发消息回复“Agent开发”即可获得下载链接。操作说明:关注本公众号后,在这里回复:
https://mmbiz.qpic.cn/sz_mmbiz_png/Ag4nibp7VD8I2BuoaTJbGfMv6BCVvicArnNk4ea2CuQvrocBKy8iaXQ8JicgbCZRIOR1MtRBKBfxSJTicC8QFLcIY1A/640?wx_fmt=png&from=appmsg&wxfrom=5&wx_lazy=1&wx_co=1&tp=webp#imgIndex=1
且回复引号内的文字(不带引号),这是微信公众号的“自动回复”功能的要求。当你回复了正确的文字,公众号就会给你发送正确的分享链接(网盘)。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