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需求驱动半导体产业链,关注存储芯片与上游材料投资机会
作者:微信文章算力需求正沿着产业链条层层传导,从AI服务器到核心芯片,再到更上游的覆铜板与电子玻纤布。
AI浪潮正在重塑整个半导体产业链。随着DeepSeek等开源模型降低部署门槛,AI应用正从训练走向推理,推动边缘AI设备发展,算力需求持续暴增5。
这一需求传导机制明确:终端云厂商增加AI资本开支→推动AI服务器需求增长→带动核心算力芯片和存储芯片需求→最终传导至上游半导体设备和材料。
一、 行业传导逻辑:AI需求如何向半导体产业链层层传导
AI算力需求沿半导体产业链向上传导的路径清晰可见。终端云厂商资本开支增加直接推动AI服务器需求增长,进而带动GPU、AI芯片及存储芯片需求,最终传导至更上游的半导体设备、制造和材料环节。
存储芯片成为此轮AI需求传导的核心受益环节。AI服务器对存储性能要求极高,推动HBM(高带宽内存)和DDR5需求快速增长。随着AI从训练走向推理,边缘AI设备进一步扩大了存储芯片的需求基础2。
在供需结构上,三大存储巨头将部分DRAM产能转向利润更高的HBM和DDR5,导致传统DDR4供给紧张。有预测显示,2026年DDR4产能可能仅为2025年的20%,2025年第四季度至2026年第二季度,DDR4供给缺口高达10-15%。
半导体设备与材料板块作为更上游的环节,也迎来复苏契机。2025年二季度全球设备公司总收入同比增长24%至340亿美元,中国市场半导体设备投资呈现“东升西降”趋势。
二、 存储芯片:AI需求最直接的受益者,美光财报成风向标
美光将于9月24日发布的财报成为市场关注焦点,其关键看点如:
技术领先性:美光HBM3e产品频宽超过1.2TB/s,功耗比竞争对手低30%,在AI数据中心追求极致效能和降低总拥有成本(TCO)的背景下具备显著优势。产能状况:美光HBM的2025年产能已全部售罄,市场关注其产能在财报会议中能爬坡进度和未来扩产计划。市场份额:南韩政局动荡可能影响三星和海力士的HBM供应稳定性,美光有望获得转单效应,提升目前约9%的全球市占率。
存储市场已经迎来价格全面上涨。美光已宣布暂停DRAM和NAND全系列产品报价,并预告DRAM产品将全面调涨20%-30%;三星也计划第四季度对DRAM产品调价15%-30%。
以下为存储芯片领域核心公司及其受益逻辑:
公司/标的
核心优势
AI驱动因素
美光(Micron)
HBM3e技术领先,功耗低30%
AI服务器直接拉动HBM需
德明利(001309.SZ)
存储控制芯片龙头,PCIe 5.0 SSD主控量产
存储价格触底反弹,企业级存储获云服务商认证
兆易创新(603986.SH)
NOR Flash市占率全球第三,车规级产品通过英伟达认证
AI服务器DRAM需求推动业绩弹性
南亚科
DDR4产品比重高,产能满载
DDR4供给缺口扩大,价格持续上扬
华邦电
专注SLC NAND、利基型DRAM等差异化产品
避开与三大巨头正面竞争,受益于细分市场涨价
三、上游材料与设备:技术突破关键环节,国产替代加速
AI驱动的高速传输需求对上游材料提出了更高要求。覆铜板作为PCB的核心材料,其性能直接影响信号传输速度和损耗。AI服务器渗透率提升,带动交换机与光模块增量与迭代,使高速传输成为核心需求。
电子玻纤布作为覆铜板的重要基材,是保障电子信号传输质量的关键710。随着AI服务器需求增长,低介电常数(Low Dk)电子布成为刚需:
技术升级路径明确:低介电布从一代到三代(石英纤维布)产品技术升级路径清晰,主要围绕更快速率、更低损耗进行信号传输3。供需格局偏紧:Low Dk电子布短期面临供不应求局面,支撑主流电子布价格稳中偏强。国内厂商如宏和科技、中材科技正加速产能建设。
半导体设备领域,国产替代趋势显著。中微公司刻蚀设备已进入5nm及以下先进制程,北方华创作为平台型龙头,刻蚀、薄膜沉积设备市占率持续提升。2024年半导体设备上市公司营收占中国大陆半导体设备销售额的比重为22.4%,未来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四、投资建议与风险提示
重点投资方向
存储芯片:AI驱动HBM和DDR5需求增长,叠加DDR4供给缺口扩大,价格进入上行周期。关注技术领先且产能充足的龙头企业。半导体设备:国产替代加速,平台型龙头和细分领域龙头共同受益。关注在先进制程上持续突破的公司。上游材料:Low Dk电子布供不应求,国产厂商加速渗透。关注已通过客户验证并批量出货的龙头企业。先进封装:Chiplet技术量产,2.5D/3D封装需求增长。关注已获得国际大厂封测订单的公司。
风险提示
投资半导体产业链需关注以下风险:
技术迭代风险:3nm以下制程研发不及预期可能拖累设备厂商订单。地缘政治扰动:美国对华技术限制升级或影响设备进口。库存波动:消费电子需求复苏弱于预期可能导致存储芯片价格承压。估值泡沫:部分标的PE超100倍,需警惕业绩兑现不及预期后的回调风险
免责声明: 以上分析旨在帮助理解内在逻辑,绝不构成任何具体的买卖建议。投资决策请务必谨慎,做好充分研究,并评估自身风险承受能力。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