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通识大课+市集体验”,这场人工智能教育探索浑身是“宝”!
作者:微信文章《北京市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地方课程纲要(试行)(2025年版)》公布,从2025年秋季学期开始,全市中小学校开展人工智能通识教育,每学年不少于8课时,实现中小学生全面普及。
纲要中指出,人工智能课程以全面提升学生人工智能素养为目标,面向全体学生提供人人必学、人人可学、人人愿学的基础性内容。课程内容包括人工智能意识与思维能力、人工智能应用与创新能力、人工智能伦理与社会责任三个方面。小学阶段通过体验式课程,初步理解人工智能的基本概念与特点,感知人工智能技术对学习和生活的深远影响。
什么是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融入教学
会给课堂带来怎样的变革?
人工智能会对学生成长和全面发展
产生哪些影响?
如何在人工智能时代
保障个人隐私和安全?
未来,我们又如何与人工智能协同发展?
这所学校的做法
或许能给正在探索
“人工智能+教育”的教育同仁们
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发
9月24日,“面向智能时代的教育探索——中关村第三小学人工智能通识课教学实践研讨会”召开。会议围绕“面向智能时代的教育探索”主题,深入探讨了人工智能通识教育的育人方向。中关村第三小学教师代表分享了学校在人工智能通识课程建设与人工智能通识教学的实践经验。与会领导与嘉宾观摩通识课堂,近距离了解学校如何构建系统化、跨学科、重体验的人工智能通识教育。
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副书记、市教委主任李奕,北京市教委教育信息化处副处长周航,海淀区教工委书记、教委主任杜荣贞,海淀区教工委委员、教委副主任赵霞等领导,以及来自全市的教育领域专家学者、教育工作者、北京市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专家委员会委员、合作办学区县的教师代表等共计三百余人参加了本次研讨会。
作为教育部首批“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基地”,中关村三小积极响应教育部和北京市教委推进人工智能教育的号召,系统构建了以素养为导向、跨学科融合、聚焦真实问题解决的人工智能通识课程体系。研讨会上“跨龄AI通识大课”与“AI市集体验”两大创新环节,令参会嘉宾耳目一新,同时引发启迪与思考。
跨龄大课生动鲜活
AI赋能真实可见
到底什么是人工智能?
它有哪些特点?
在学校跨龄AI通识大课上
信息科技教师郝石佩、孙嘉蔚
音乐教师王燊、家长智囊团成员刘海峰
组成多元教学团队
共同带领四至六年级学生
共上人工智能通识大课
《我的智能新伙伴》
老师们用生动案例,带领同学们走进人工智能的神秘世界。通过游戏化、体验式设计,学生亲身参与“你画我猜、声音克隆、一键换装”等互动环节,直观感受了计算机视觉、自然语言处理与生成式AI三大核心能力。
滑动查看
原来,AI就像一位拥有超能力的朋友,它“能感知、能学习、能决策、能互动”,还能帮助大家解决学习生活中的难题。沉浸式体验,让同学们对人工智能的好奇心与探索欲被层层激发,完成学习单,更深化了学生对信息安全与技术伦理的理解。在这里,课堂不仅解答未知,更着力于培养创造力、批判性思维、伦理判断和情感连接。
中关村三小学生 孙俪元
我体验了“你画我猜”这个游戏,知道了在与AI交流的过程中,要把你需要生成的图形的特征表达清楚,给它准确的指令。今天的通识课也让我对人工智能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知道了它能通过学习去创造。平时的课堂上也有AI应用,比如英语课上有AI语音评测,它能分析我们的发音并及时发现问题,对学习很有帮助。
中关村三小学生 郑凯文
通过今天的体验,我学到更多知识,也受到一些启发,知道了中国科技发展的实力。我们的体育课、美术课、信息课上都有人工智能的应用,比如在科学课上,AI能帮助我们识别植物、分析数据、生成海报等,非常有趣。
AI市集汇聚多元资源
家校社协同共育新生态
在AI市集体验课上
现场汇聚了50余个
涵盖人工智能前沿领域的
互动体验项目
包括智能讲解机器人、四足机器狗
北京三号卫星模型等智能设备
充分展现了人工智能技术的
最新成果与应用场景
学生们在各类体验项目前踊跃尝试,认真操作设备、专注地观察现象,充满了对智能科技的无限好奇与探索热情。
滑动查看
此次市集也是家校社协同共育的生动体现,既汇聚了协办单位的先进技术资源,也融入了来自家长智库的行业视角与专业支持。活动现场,家长志工与教师协同配合,耐心指导学生操作设备、讲解原理,共同营造出开放、互动、探索型的学习环境。学校、家庭与社会的协同赋能,也让前沿科技变得可触可感,为学习注入了专业的深度与人文的温度。
滑动查看
学生家长 王帅
作为家长参加通识课,我们和孩子一样感到特别兴奋。学校将前沿知识引入课堂,让孩子们去体验。在这个过程中,学习方式也发生了变化,由原来的灌输变为交互式、沉浸式,这种改变让孩子们在体验中学习,更深刻地理解知识的含义,开拓视野,提升对知识的应用能力。
构建AI通识育人路径
引领AI教育新变革
如何让人工智能
真正服务于“人的成长”
是中关村三小
一直实践和思考的问题
“AI通识教育不是培养程序员,而是培育有温度、有情怀的未来社会构建者。”在主旨报告中,关村三小校长杨刚以《面向智能时代的教育探索——中关村三小人工智能通识教育的思考与实践》为题,系统阐述了学校人工智能通识教育的顶层设计与实践路径。
他表示,中关村三小在人工智能通识教育实践中,以“四维探索+三重守护”构建育人新范式,推动AI与教育深度融合。“四维探索”聚焦个性化指导、即时性评价、自主学习支持与跨学科资源整合;“三重守护”立足科学性、价值观与审美。学校筑牢技术赋能的教育边界,最终实现工具理性与教育本质的深度融合。
他指出,人工智能通识教育的核心不在技术,而在通识。它并非信息科技课的延伸或编程课的升级,而是从育人角度为未来培养人才的综合性课程,旨在为学生终身学习奠定基础。学校课程分为通识体验、理解探究、应用创新三个层次,通过跨龄协作、跨学科融合、项目学习,实现“从玩中学、从做中悟”。在推进过程中,学校构建了家校社协同的AI教育共同体,信息科技教师提供技术支持,学科教师设计教学情境,班主任引导伦理讨论,家长智库和企业资源共同参与,形成育人合力。
“我们期待,从中关村三小走出的孩子不仅是技术的使用者,更是具备人机协同能力、人文关怀与技术伦理意识的创造者,成长为‘受欢迎、有能力、有担当’的时代新人。”
AI赋能课堂实践创新
全面展现教学新样态
在说课环节
深耕一线的各学科教师
现场进行了人工智能通识课微报告
三位教师分别展示了人工智能
在不同学段、不同类型课程中的
深度融合实践
李想分享跨龄通识课《初探人工智能:我的智能新伙伴》
本堂课面向四至六年级学生,以“大课+市集”双课时联动,融合计算机视觉、自然语言处理等AI技术,引导学生在“玩中学”“做中学”。学生通过跨龄协作、体验实践与思考,不仅理解了AI的感知、学习、决策与互动四大特征,形成“观察-分析-提问”的探究能力,更初步建立起“科技向善”的价值观。
陶谦分享通识课《手势识别之旅》
五年级的学生从体验手势识别到操控KNN模块,一步步揭开手势识别的技术密码。课程不仅引导学生理解机器如何认识人类动作,更通过创设情境、实验对比、亲身实践和场景迁移,培养信息科技应用与解决真实问题的能力。
闫静分享项目学习《爱心义卖会》
二年级的学生在AI工具的辅助下,成为“小小策划师”与“创意总监”,通过“文生图”“图生图”的方式,制作出精彩的义卖海报。本课程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表达与协作能力,更让他们体会到AI技术如何为公益赋能。
中关村三小副校长 付雪婷
我们通过构建通识体验、理解探究、应用创新的体系架构,实现学生人工智能通识学习的“学做融通”的学习模式。在学习实践与体验探究中,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探究欲望,在解决生活的真实问题中,增进学生的人工智能素养。
让人工智能赋能教育,真实助力学生的未来成长与发展,中关村三小给出了海淀探索的实践范式。学校聚焦于“备教学评一体化建设”,实现从“局部优化”到“系统建构”的质变。在课程构建、实施的过程中,孩子们收获的不仅是前沿知识,更是学习与创新的真实能力。
专家共议伦理与创新
守护AI育人初心
来自中国教科院数字教育研究所
北京师范大学
首都师范大学的多位专家
充分肯定了中关村三小
在AI教育领域的实践探索
他们围绕课程设计、素养培育等内容
进行了深入探讨
中国教科院数字教育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曹培杰
AI教育不能只停留在知识和技能层面,必须转向思维培养,教师要引导学生多问“为什么”,并与生活实践相结合,实现从“学AI、用AI”到“创AI”的跨越。可以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AI企业及科研基地进行体验学习。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博士生导师、北京市未来教育高精尖创新中心人工智能实验室主任
卢宇
当前中小学人工智能课程应注重体系化建设,围绕感知、推理、学习、决策、交互与伦理等内容展开。通识教育的目标不是培养专业人才,而是让所有学生具备与AI协作的能力,以适应未来社会需求。可以通过项目学习、跨龄课程设计以及智能体辅助教学等方式,增强学生的实践参与和协作体验。应推动学校与技术界合作,实现课程从认知、体验到协作的进阶式发展,系统提升学生的人工智能素养。
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市教育大数据协同创新研究基地主任
方海光
当前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已进入以素养筑基为核心的系统化推进时期。人工智能教育并非编程或工具操作,而是重在目标重构、批判性思维、创造力与社会责任的融合培养。课程设计应注重跨学科整合、PBL教学及家校社协同,依托动态资源与教师引导,帮助学生在人机协同环境中实现思维发展与价值塑造。
本次研讨会不仅展示了中关村三小在人工智能教育领域的先行经验,也为解答“人工智能如何赋能教育”的时代课题提供路径和策略。AI教育的未来发展,需要学校与社会各界同心携手,持之以恒,共同让其迈向更加公平、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
撰稿:汪玲
摄影:尹硕
部分素材来源:中关村第三小学
编辑:黄依依
投稿邮箱:hdjywx@126.com
海淀教育内的文章,大部分是海淀教育记者的原创以及征集资料的整合,除海淀教育授权外,禁止转载,否则将追究相关责任。本公号荣获2017年度、2018年度“首都教育新闻宣传策划创新力奖”和“首都教育新媒体传播影响力”大奖,2020年度“首都教育融媒体建设先锋奖”和“首都教育新媒体最具影响力”大奖!
优质 均衡 特色
海淀教育永恒的追求
微信号:hdjyxw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