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赋能・研训共进——阿克苏地区信息科技工作室专题教研活动纪实
作者:微信文章为深度践行《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 (2022 年版)》核心要求,推动计算思维培养与 AI 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深度融合,充分发挥地区级工作室的引领辐射作用,阿克苏地区信息科技工作室以“新视界”小学科技工作室为实践基地,在依干其乡中心小学组织开展 “课例观摩 + 互动研讨 + 专题讲座”三位一体教研活动。本次活动由地区工作室成员、阿克苏市新视界小学信息科技工作室主持人李庆梅老师牵头落实,内容聚焦教学实践痛点,研讨直击素养培养核心,最终实现优质资源共享与教师专业成长的双重目标,取得圆满成功。
一、课例展示:同课异构显巧思,生活情境启思维
作为地区工作室 “聚焦课堂实践,深化素养落地” 系列活动的核心环节,本次课例展示采用同课异构形式,由地区工作室成员指导、市级工作室推荐的刘玉辰老师与胡尔西旦老师共同执教。两位教师以 “生活中的编码”为主题,从学生熟悉的车牌编码切入,精准契合小学信息科技 “生活化、活动化、探究性”教学核心,通过两大创新策略突破教学难点。将抽象的编码概念与校园门禁、图书编号等学生日常接触的场景结合,降低认知门槛。设计“编码解密”互动任务,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编码的组成规则与应用价值。课堂中,学科融合理念贯穿始终,不仅让学生理解编码 “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的本质,更在实践操作中初步培养数据分类与逻辑思维能力,为地区工作室后续推广 “情境化信息科技教学模式”提供优质实践样本。
二、互动研讨:分层研讨聚智慧,核心素养共探索
课后研讨环节由地区工作室主持人李庆梅老师主持,采用 “分层交流 + 焦点研讨”模式,确保研讨深度与广度。首先,执教教师分享教学设计思路与课堂实施反思,重点阐述在计算思维培养、学生活动设计中的困惑与收获;随后,参与教师围绕 “信息科技课堂如何有效落实核心素养”展开多维剖析,从教学情境创设的合理性、算法思维渗透的渐进性、课堂评价的多元化等角度提出优化建议;最后,聚焦地区工作室年度研究重点 ——“数据素养与人工智能启蒙教学路径”,参会教师结合自身教学案例,分享在低年级开展 “数据收集小调查”、在高年级尝试 “AI 图像识别简单应用”的实践经验,形成多项可复制、可推广的教学策略,真正实现 "研讨一堂课,带动一个区域" 的辐射效果。
三、微讲座引领:AI 赋能明方向,理论实践促提升
为进一步夯实教师理论基础,推动技术与教学的深度融合,地区工作室成员、市级工作室主持人孙志卫老师带来专题微讲座 ——《AI 技术赋能信息科技教学:从理论到实践》。讲座紧密结合地区信息科技教学实际,从三个维度提供具体指导。
网络探索提质:分享如何利用优质教育平台(如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获取编码教学、AI 启蒙相关资源,优化备课效率;
数据处理落地:以 “校园学生出勤数据统计” 为例,演示如何引导学生用简单工具进行数据整理与分析,培养数据意识;
AI 启蒙入门:介绍适合小学生的 AI 教学资源,并提出 “低起点、多体验、重感知” 的 AI 启蒙教学原则。讲座既解读 “科”与 “技”并重的教学理念,又提供可直接应用于课堂的操作策略,为地区工作室成员及周边学校教师明确后续教学与研究方向。
四、活动成效与展望:辐射引领强根基,协同发展共前行
本次教研活动是阿克苏地区信息科技工作室发挥“引领、带动、辐射”作用的重要实践,成效显著。参会教师对新课标下信息科技教学目标的理解更清晰,在情境化教学、AI 技术应用等方面的能力得到提升,尤其为乡镇学校教师提供了优质教学范例。工作室建设层面,通过“地区统筹 + 市级落实” 的联动模式,完善地区工作室 “分层指导、资源共享” 机制,积累了 “同课异构 + 专题研讨”的成熟活动经验。区域教学层面,为阿克苏地区小学信息科技学科搭建 “城乡联动、校际互助” 的交流平台,推动区域内教学质量均衡发展。
未来,阿克苏地区信息科技工作室将持续以 “新课标落地”为核心,以 “技术赋能教学”为抓手,通过开展系列教研、组织优质课评选、建立资源共享库等方式,进一步整合地区内优质教育资源,助力信息科技教师专业成长,为培养具备数字素养与计算思维的新时代学生贡献力量。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