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 AI 认知提升系统:筛选处理、AI 拓展、写作内化
作者:微信文章如何将海量的信息高效地转化为深刻的个人认知?答案在于构建一个系统,将优质信息转化为深度见解。我的认知提升流程主要分为三步:筛选和处理(输入)、AI 拓展(处理)、写作内化(输出)。
1 输入之筛选信息源
一切认知活动始于输入。如果源头是浑浊的,后续再多努力也事倍功半。因此,第一步就是对信息源进行精准的筛选和分级。
我有一个简单的主观评价体系,我称之为“60分标准”:
60分以下:时效性信息。
特点: 这类信息如同浪花,转瞬即逝,例如新闻资讯、行业热点。它们的价值在于让我们与世界保持同步。处理方式: 快速浏览标题,了解大概即可,无需投入过多精力。
60分以上:高价值信息。
特点: 这类信息是他人智慧的结晶,如深入的分析、独到的观点、系统的经验总结。它们像金块,具有长期的参考价值,能真正启发思考。处理方式: 需要沉下心来仔细阅读,反复咀嚼,并与之对话。
信息时代的核心挑战,并非找不到60分以上的优质来源(因为好内容太多了),而是如何高效地从这些优质来源中,筛选出此刻对我最有价值的那部分。
我的解决方案是三管齐下:
他人精选:订阅那些值得信赖的周报、文章合集和个人推荐。这些内容经过了“二次过滤”,质量更高,来源也更广,是我发现新大陆的重要途径。例如,hanniman的AI产品经理大本营、孔某人的低维认知等都是比较推荐的“信息策展人”。经典源头:对于已经确定的高质量信源,例如某些专栏作家或深度博客,最快的方式就是直接订阅和阅读,掌握第一手信息。借助工具:虽然AI擅长聚合与分析,但在判断一篇文章的“启发价值”这种高度个性化的任务上,目前还难以胜任。尝试过很多聚合信息源,其打分系统都不能使我满意。
2 输入之信息处理和阅读
筛选出信息源后,下一步是建立一个高效、无干扰的阅读流。我的方案是构建一条自动化流水线:RSS + 自建加工层 + RSS阅读器。
获取层:万物皆可RSS
RSS是我聚合信息的基石,它能将散落在各处的信息源统一到一个“收件箱”中,等待处理。
网页转RSS:对于不支持RSS的网站,我通过自部署的RssHub进行转换。(注:对于反爬严格的网站,公开服务器可能不稳定。)微信公众号转RSS:使用付费服务,保证稳定性和时效性。邮件转RSS:利用kill-the-newsletter这类工具,将Newsletter无缝接入我的RSS系统。
加工层:让信息更“易读”和“AI友好”
原始的RSS内容往往格式不一,甚至包含视频、音频等多媒体。为了提升阅读体验并方便后续的AI处理,我开发了一个自部署的中间服务,对原始RSS进行“深加工”:
YouTube视频:自动下载字幕、翻译、发布至可公开访问的网页,并生成内容概要。播客:自动将音频转录为文字、发布,并附上摘要。英文文章:翻译改写。
这里的关键一步是处理后的“发布”,即将处理后的文本内容发布到Notion或在线编辑器等平台,生成一个公开链接。这使得任何内容(包括视频和播客)都能变成一个可供AI直接读取和分析的网页。
阅读层:我的信息指挥中心
最终,所有加工过的信息流汇入我的RSS阅读器。我选择的是FreshRSS,它满足我所有要求:搜索、分组功能,可以快速浏览的标题视图,高度自定义的样式,并且开源、持续更新、拥有丰富的插件生态。
通过这套流程,我可以实现:一篇播客更新后,我的阅读器里会直接出现一篇文章,内容是播客摘要,同时包含一个发布的链接,内容是完整的转录文本。我可以快速判断其内容和价值,并随时准备将它交给AI进行下一步的拓展。
3 AI 拓展
自从体验到Gemini 2.5 Pro 在健身规划问题上能达到90分水准后,我便开始使用它对文章进行深度消化和思考“陪练”。
借助Vibe Coding,我开发了一个功能强大的Chrome扩展,它能一键提取当前网页内容,并调用我预设的多种扩展任务,与AI进行深度对话:
缩写针对播客转录稿这类长文,目标不是“总结”,而是“浓缩”。它会剔除原文的口语化、重复等“水分”,但完整保留其原有的风格、论证和表达,生成一篇精炼版的原文。正向延申在文章思路的基础上进行延申,通过历史变化、整体与局部、反直觉思考等等角度来提出新的想法。反向审视从第一性原理,现实摩擦(社会、人性、商业等),逻辑等挑战角度出发,进行批判性的分析。发散性拓展用一些非常规、甚至非逻辑性的角度提问,构建一个独特的“场”,激发AI产生意想不到的联想和创造性的输出。以及一些其他讲解学习,表达写作分析等任务。
使用AI的关键:
AI 的作用是激发灵感,而非取代思考:在AI的启发下,必须有自己的消化和再创作。“只有断言式的、不致力于‘面面俱到的正确性’的文字才是真正有价值的。— 文兄“。不要苛求AI结果的正确性,而是利用AI的“幻觉”和创造性来激发火花。
4 内化与沉淀——通过写作完成认知闭环
信息输入再多,AI 扩展再广,如果不进行输出,就永远只是“路过”了你的大脑。写作,正是将外部信息内化为个人智慧的最后,也是最关键的一步。
写作平台:Notion
我选择Notion作为主要的写作和整理工具,因为它写作体验流畅,发布为个人网站也很方便,并且能轻松导出为Markdown格式,具有很好的数据可移植性。
长期知识库:Obsidian
所有经过思考和写作沉淀下来的内容,最终会以Markdown文件的形式,归档到我的个人知识库Obsidian中。
网页剪藏:使用MarkDownload插件,将有价值的网页原文完整保存为Markdown,防止链接失效。文章归档:Notion中的文章可以批量导出,无缝同步到Obsidian。
这个知识库目前还处在“建设”阶段,未来计划引入AI Agent工具(Claude Code等)进行更深度的挖掘和利用,让沉淀的知识真正“活”起来。
至于公众号,我非常认同归藏提到的“写作需要实时的感受和输出”。但考虑到我目前的时间和写作水平,还需要更多打磨。这部分的影响力建设,仍在探索之中。
结语
从筛选信息源,到搭建自动化流水线,再到利用AI拓展思维,最后通过写作完成认知闭环——这套流程帮助我从信息的汪洋中,沉淀出自己的宝石。
它并非一套完美的、普适的模板,而是一个仍在不断迭代的个人系统。但其核心理念是通用的:控制输入,用系统化的方式处理信息,用 AI 扩展思考,用勤奋的输出倒逼思考,建立一个阻力最小的正向循环。
希望我的实践,能为你构建自己的认知提升系统,提供一些有用的启发。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