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与非遗|朱文煦:AI时代创意与传播的新范式
作者:微信文章开栏语
2025年5月29日,“青春赋能非遗创新激活传承——新时代青年非遗保护的使命与实践”分享会的“AI时代非遗保护传承与创新发展”分会场,探索科技与文化的深度融合。这里有学者提出的“非遗+AI”专业融合新路径,有企业揭示科技让非遗传播范式的颠覆性变革,有非遗传承人借助科技让苏绣在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中焕发新生,更有跨界实践者探索AIGC与非遗内容融合的无限可能。
非遗的活态传承需要“守正创新”,而AI技术正是打开“新非遗”之门的钥匙。本栏目将聚焦AI与非遗的跨界融合,为您呈现科技如何为传统注入新生命,为非遗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开辟新路径。
艾门韦思公司商务副总裁、成都分部主理人、头部AI自媒体矩阵主理人朱文煦以“AI时代创意与传播的新范式”为主题,分享了AI参与制作的项目实例,并围绕AI时代创意与传播的新范式主题讲解了如何用科技赋能创意、如何用内容驱动流量、AI如何助力非遗传播的新范式。
科技赋能创意,内容驱动流量
在内容为王的时代,AIGC(生成式人工智能)正以惊人的力量改变文化内容的生成与传播方式。艾门韦思作为行业领先的AIGC技术服务商,曾与央视联手,于48小时内高效完成34省市定制视觉内容,助力春晚舞台惊艳亮相;与河南广电合作的“中国节气”系列更是创下全网播放破百亿的纪录。AIGC不仅实现内容的高效量产,更以强大视觉表现力推动文化传播进入新纪元。科技,正真正成为创意的最佳拍档,驱动流量与影响力双丰收。
AI时代的非遗创新实践
AI不仅改变了内容的生产方式,更深度参与非遗的现代表达。在艾门韦思合作的头部AI艺术家中,已有人开始尝试将非遗元素融入数字创作之中——例如以潮州麦秆画为灵感的《花开麦酿》,或是数字化重构的传统云肩。而对于四川非遗来说,这样的创新实践同样具有巨大潜力:无论是蜀绣的精细纹样、川剧变脸的动态神韵,还是道明竹编的立体结构,都可以通过AIGC技术重新解读并视觉化再现,打造符合年轻人审美的新非遗符号,让传统技艺跳出时空限制,焕发全新生命力。
AI赋能非遗传播的新范式
AIGC不仅提供新的创作语言,更构建起非遗传播的新生态。通过举办如“提示未来”国际AIGC创作大赛等赛事,我们吸引全球创作者以AI技术诠释地方文化,推动非遗元素的创新应用和广泛传播。
AI 并非要替代传统,而是为四川非遗注入数字活力。未来,期待与四川非遗保护机构、传承人携手共进,让四川非遗在数字时代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彩。
投稿邮箱:ichfysc@163.com
声明:本公众号原创以及转载其他媒体内容,旨在促进非遗传承传播,展示优质成果,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有版权异议及其他任何问题,请权利人通过后台留言及时告知,我们会尽快妥善处理。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