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 医疗影像:同一条赛道,三种不同的选择
作者:微信文章每周我都会找一个细分赛道进行详细分析,希望能做成系列专题,感兴趣的小伙伴也可以把你们关心的细分行业和玩家留言告诉我。
上周分析了AI + 教育,本周对 AI + 医疗影像领域的三家公司进行横向对比分析。
人工智能进入医疗已经不是新鲜事,但在医疗这个庞大又复杂的行业里,不同公司走出的路却大不一样。
尤其是在“医疗影像”这个细分领域:医生每天要读大量CT、MRI、X光片,工作量大、压力高,AI 的加入能够帮助发现病灶、加快诊断。
我们今天就来分析,面对相似的需求,中国的数坤科技、以色列的 Aidoc 和美国的 Viz.ai,为什么选择了完全不同的切入点?他们各自的发展路径说明了什么?
「 痛点:医生忙不多来的现实 」
先来看“医疗影像”这个细分领域的共同痛点:
影像数据庞大:一次胸部 CT 能生成几十到上百张切片,医生需要逐张查看,极其耗时。医生短缺:很多国家都缺放射科医生,医院里医生加班加点,急诊室里也常常人手不足。高风险场景:卒中、心脏病、肺部急症等疾病往往争分夺秒,如果延误,可能直接危及生命。
这就是为什么AI影像公司会层出不穷:它们都想用AI来帮医生“减负”,提高效率、减少漏诊。
先简单看下本次对比的三家公司的基本情况:
1. 数坤科技(中国)
公司简介:成立于2017年,总部在北京。是一家专注于心脑血管疾病AI诊断的公司,在中国拿到过国家药监局的多项三类医疗器械注册证。市场表现:数坤在国内头部三甲医院有较多落地案例,多次完成融资,是中国心脑血管AI领域的代表公司之一。其商业化虽然仍在探索,但在合规和专业壁垒上走在前列。
2. Aidoc(以色列)
公司简介:成立于2016年,总部在特拉维夫。以色列典型的医疗 AI 创业公司,团队成员多数有计算机视觉和医疗影像背景。市场表现:Aidoc在美国、欧洲数百家医院有部署,是少数通过 FDA 和 CE 多项认证的 AI 影像公司。它的融资规模在同类公司里较高,定位清晰,被认为是急诊 AI 的头部玩家。
3. Viz.ai(美国)
公司简介:成立于2016年,总部在旧金山。起初专注卒中检测,后来拓展到心血管等多个病种。市场表现:Viz.ai 是少数成功打通医保支付路径的AI影像公司,美国多地的医院网络采用其平台。凭借医保报销机制,它在美国市场扩张速度快,融资额和市场估值也居于前列。
「 三家公司的不同选择 」
1. 数坤科技(中国):专注心脑血管
切入痛点:中国卒中和心血管疾病高发,死亡率和致残率都很高,医疗体系长期承受巨大压力。发展路径:数坤选择“聚焦”策略——专注心脑血管疾病,从卒中辅助诊断、冠心病分析等场景切入。商业化方式:以医院为主要客户,把AI软件部署在医院系统里,帮助医生更快发现病灶。核心竞争力:在某一个高发病领域做到极致,拿到国家药监局的审批,具备更强的专业壁垒。
可以理解为,数坤在做“专科医生的AI助手”,它不贪多,而是要在一个关键病种上深耕。
2. Aidoc(以色列):急诊室的分诊助手
切入痛点:欧美急诊室里,经常有大量病人等待检查。医生要在最短时间里判断谁最需要优先处理。发展路径:Aidoc专门做“急症检测” —— AI 能快速识别出脑出血、肺栓塞等危急情况,然后自动在系统里提醒医生。商业化方式:走SaaS模式,医院按使用量或科室规模付费,比较灵活。核心竞争力:场景聚焦+快速集成,医生不需要改变工作习惯,就能用上。
可以理解为,,Aidoc 更像“急诊室的分诊护士”,帮医生排队,保证最危险的病人先得到救治。
3. Viz.ai(美国):跨科室的协作平台
切入痛点:在美国,一个卒中病人常常需要神经科、介入科、急诊科多方协作,光是通知流程就可能耽误时间。发展路径:Viz.ai 的思路是 “AI+工作流” —— 当 AI 识别到疑似卒中后,它会自动推送消息到相关医生的手机或系统,让各科室第一时间联动。商业化方式:采用订阅模式,更重要的是,它拿到了美国医保的支付认可,医院用它可以报销。核心竞争力:不仅帮医生看片子,还能帮医院省钱、赚到医保,这让它的价值更容易被接受。
可以理解为,Viz.ai 不是一个单纯的“读片助手”,而是一个“调度员”,负责让整个医院的团队运转更高效。
「 市场格局和竞争空间 」
全球医疗影像 AI 市场仍在早期,渗透率低。随着大模型、多模态技术发展,未来可能不再只是“看影像”,还会结合病历、检验结果,提供更完整的决策支持。但最终能否跑通,还要取决于:谁能真正融入医疗体系——医院认可、医生愿意用、支付方愿意付钱。
面对这样的竞争格局,三家公司也在着意构建自己的差异化竞争优势:
数坤科技:专注心脑血管,形成专业壁垒,靠“聚焦”取胜。Aidoc:急诊分诊场景,快速落地,靠“灵活性”取胜。Viz.ai:跨科室工作流+医保支付,靠“体系整合力”取胜。
可以说,三者都在回答同一个问题:AI 在医疗里,到底是医生的工具,还是医院的基础设施?
AI + 医疗影像 这条赛道并不缺玩家,但真正能走出来的,往往不是“技术最好”的公司,而是最懂得如何与医疗体系结合的公司。
数坤科技选择深耕一个关键病种,力求在专科领域成为必需品。Aidoc 选择急诊分诊场景,用最快的方式证明自己价值。Viz.ai 则把AI嵌入医院协作流程,并借助医保支付完成商业闭环。
未来可能还会出现新的模式,但可以肯定的是:AI 要在医疗真正落地,光有技术远远不够,还要找到对的切入点和生态位置。
以上,祝你今天开心。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