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发表于 2025-9-6 00:11

AI 智能体:让每个人都能像科学家一样思考工作

作者:微信文章
在科技发展的浪潮中,AI 已经从单纯的自动化工具逐渐演变为具备主动思考能力的智能体。

这一转变不仅改变了科研领域的工作方式,更开始影响普通知识工作者的日常工作流程。

从早期的机器学习应用到如今的生成式 AI,再到最新的科研智能体,我们正在见证一场思维方式的变革——AI正在帮助更多人获得”像科学家一样思考”的能力。

科研智能体:不只是工具,而是合作伙伴

AI 在科研领域的应用由来已久。

早在上一轮机器学习浪潮中,AI 就已被用于气候模型校准、分子动力学模拟等科研任务。

2018 年,DeepMind 推出的 AlphaFold 在蛋白质结构预测方面取得重大突破,被《自然》杂志评为”解决了生物学五十年来的重大挑战”。

然而,过去的 AI 科研应用大多局限于”环节优化工具”的角色:预测蛋白质结构、查找论文、翻译文献、整理数据等。这些能力虽然有用,但仅仅是局部增强,没有触及科研的核心思维过程。



近期,随着推理模型和 Agent 架构的快速发展,我们看到了一种新型 AI 科研助手的出现,它们不再只是被动地执行指令,而是能够主动理解问题、拆解任务、调度工具、协同执行,完成一整套完整的科研流程。以深势科技与上海交通大学联合发布的 SciMaster 为例,这款”通用科研助手”已经展现出超越传统 AI 工具的能力。



SciMaster 的核心优势在于两种能力的结合:一方面,它连接了超过 1.8 亿篇高质量论文和众多科研工具平台,为获取和调用科研资源提供了坚实基础;另一方面,它基于推理模型构建了科研任务的组织与思考能力,能够像研究者一样理解科学问题,并围绕目标任务制定研究路径、调研验证、阶段性汇报。

这种能力可以概括为“读、算、做、写”四个环节——恰恰对应了所有科研人员日常工作的主轴。

当前,它在“读”和“写”这两个最接近认知与语言的阶段表现更为成熟,而”算”和”做”的行动力则通过工具接入与任务编排不断演化。

从科研范式到普通工作:能力的外溢

值得关注的是,这类原本面向科研场景构建的智能体,正在显现出”能力外溢”的特征。

科技媒体作者、行业研究员、教育工作者、专业内容创作者等,虽然不一定具备科研背景,但在日常工作中同样面临知识构建、内容组织、复杂信息处理等需求,科研智能体恰恰能在这些环节提供真正的帮助。

这种外溢现象表明,科研智能体不仅仅是为实验室打造的专业工具,而是一种新型的思维辅助系统,能够帮助更广泛的知识工作者以更加系统、严谨的方式处理复杂问题。

以内容创作为例,当面对一个新的前沿技术领域时,创作者需要厘清其发展脉络、判断不同技术路线的优劣、提炼出有逻辑的观点。

这些工作虽然不需要建模实验,却同样依赖结构化思考和知识系统构建能力。

科研智能体能够帮助创作者快速构建知识体系,从海量信息中提取关键线索,并形成有根据、可追溯的分析结论。

相比于传统 AI 助手的直接生成内容,科研智能体更注重”学术化”的思维方式——先解析任务结构,选择使用不同工具协同执行,综合分析多个专业来源,最终给出更有深度和可信度的结果。

这种工作方式,让非专业人士也能够以接近专业研究者的严谨度处理复杂问题。

AI 智能体的工作流程:像科学家一样思考

科研智能体的独特之处在于其”科研式”的工作流程。以SciMaster 为例,当面对一个复杂问题时,它不会简单地生成答案,而是按照科研范式展开调研工作:

系统性文献调研:首先搜索该领域近年专业综述,确保信息具备系统性与前沿性。 跨学科关联分析:拓展跨学科语义关联,检索潜在影响因子。 语义抽象与解析:对候选文献进行语义抽象与解析,梳理出关键结论与共识性判断。 构建结构化报告:最终生成一份具备来源追溯、理论结构、突破路径的报告。

这个过程中,智能体展现出了“研究员式的思维能力”:构建路径、组织知识、迭代优化,真正具备了科研策略意识。这种工作方式与传统 AI 助手的直接生成内容有着本质区别,它更接近于人类专家的思考过程。

科研智能体的落地场景

科研智能体的应用已经开始在多个领域落地。

在新药研发领域,药企可以利用 SciMaster 等工具在立项阶段快速判断一个靶点是否具备研发价值。

以往这个环节依赖专家经验、人工文献筛选和实验验证,如今科研智能体可以通过结构预测、作用机制推演、文献整合与临床数据分析,辅助评估”是否值得投入资源深入研发”。

据报道,一家药企客户使用 SciMaster,在短短几天内完成了一个抗肿瘤靶点的可行性分析报告,覆盖已有药物机制、专利壁垒、空间分布与潜在药效等内容,原本可能需要一个小团队耗费数周完成。

在材料领域,深势科技已与宜宾新能源新材料数智创新中心的干湿闭环实验系统实现云端联动。

研究者只需输入目标性能,系统即可调用专属知识库、配方大模型与自动实验工站,自动完成从方案推荐到验证迭代的研发过程,使配方交付效率提升了10倍。

对于媒体工作者、行业分析师等非科研人群,科研智能体则可以帮助他们快速掌握新领域知识,生成有深度的分析报告,并提供可追溯的信息来源,大大提高了内容的专业性和可靠性。

未来,AI 不是超级科学家,而是科研协作体。

需要明确的是,当前的科研智能体并不是”万能科研机器人”或”超级科学家”。

它更像是一个分布式科研系统的协调中枢,通过调度知识、算力、工具和设备,为工作者提供系统级支持。

它不直接取代人类的判断力,而是让人们可以更专注于真正的决策,而非信息堆砌与冗杂操作。

随着更多垂直知识库、仿真工具、实验接口与物理设备的接入,这类”科研助手”将变得越来越强大。

它们未必能取代人类科学家,但有可能重塑工作的方式:不再靠简单投入时间和人力推进进展,而是在系统协作中,提高整个工作体系的效率。

从”AI for Science”到”AI for Everyone’s Science”,科研智能体正在将科学思维方式带给更广泛的人群。

它不仅仅是一个更会写报告的工具,而是一种新的协作范式,让非专业人士也能以科研的严谨度和系统性思考复杂问题。

结语:思维方式的变革正在发生

科研智能体的出现,标志着 AI 应用正在从单纯的效率工具向思维辅助系统转变。它们不仅能提高工作效率,更能改变人们思考问题的方式——更加系统、更加严谨、更加科学。

未来,随着这类智能体的普及和进化,“像科学家一样思考”可能不再是少数精英的专属能力,而是更多人可以获取的认知增强。这种变革的意义不仅仅在于提高工作效率,更在于提升整个社会的思考质量和问题解决能力。

从科研实验室到办公室,从专业研究者到普通知识工作者,AI 智能体正在帮助我们以更科学的方式思考和工作。这场变革已经开始,而我们才刚刚触及其表面。

数据材料及案例来源于网络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AI 智能体:让每个人都能像科学家一样思考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