锋评锐见丨AI生成皆需“显形”:你看到的世界还剩几分真?
作者:微信文章· 新闻回放 ·
《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将于2025年9月1日开始施行。接下来,所有AI合成的内容,都必须依法打“电子水印”。
AI合成的内容,也就是利用人工智能技术生成、合成的文本、图片、音频、视频、虚拟场景等信息。“电子水印”,即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包括显式标识和隐式标识。
——川观新闻
AI生成皆需“显形”:
你看到的世界还剩几分真?
□ 吴翠霞
9月1日起,AI生成合成内容必须添加标识。当AI作品“显形”,无疑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识别AI、使用AI。
橘猫骑着电动车上街买菜、人躺在云朵制成的床上睡觉、明信片里的火山正在喷发……这些新奇有趣的AI视频经常在网络中出现。输入指令,花些时间和AI“唠一唠”,能够拓宽人的想象边界,让许多难以实现甚至根本不存在的画面栩栩如生地呈现。除了满足人们的视觉享受,AI还能快速思考、给出建议、完善需求,给我们带来灵感和效率,达到事半功倍之效。
然而,AI的发展太过迅猛,因被滥用催生的社会问题不在少数,比如“换脸”侵犯人的肖像权、捏造“伪科学”进行诈骗、批量制造谣言和假新闻……假作真时真亦假,大量以假乱真的AI内容稀释了真人真事的可信度,也造成了短时间内难以消除的严重后果。因此,在虚实交织的网络世界中,以硬性规定让AI生成合成内容添加标识,在治理方面迈出了关键一步,如同给这匹“脱缰野马”攥紧了“缰绳”。
技术本无罪,“向善”还是“为恶”,关键看人怎么用。如今,AI赋能千行百业,我们不能因噎废食,但也不能不提防它的无序发展,在治理AI乱象的同时更加关注和提升人的数字素养,才能促进AI更好地“为人所用”。因此,既要建章立制,让AI生成合成内容不再遮遮掩掩,还要以多元方式引导公众逐渐学会正确判断和应用AI。当人们练就一双“火眼金睛”,并将其作为辅助工具而非替代自身思考,不被明显有悖常理的信息牵着鼻子走,不为一己之私而放弃伦理边界,才能实现人机互补,创造积极正向的价值。
可谓:
标识虽小见真意,
人机共舞需慧心。
素养科技两相济,
笑辨虚实万象新。
(打油诗由DeepSeek创作)
来源:海口市融媒体中心
编辑:陈璐
二审:陈欢
三审:郑春祥
监制:张志红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