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重构助贷赛道:十个人的Salient,靠AI放贷,年入上亿
作者:微信文章创投圈流传多年的 “VC尽头是放贷”,终于在AI时代玩出了新花样——不是巨头下场抢蛋糕,而是一家十个人的小公司,靠AI把放贷流程拆了重造,一年营收1亿,还拿到A16z领投的6000万美元融资,投后估值飙到25亿人民币。这家叫Salient的公司,硬是把传统放贷 “又慢又贵又费人” 的泥潭,踩成了AI驱动的 “快车道”。
要聊Salient的崛起,得先从创始人马利克在特斯拉的一个 “糟心发现” 说起。2023年,ChatGPT刚点燃全球AI热时,马利克还在特斯拉管财务和战略,为了推新车销售,团队给加州高信用用户放贷款——按说这群客户还款能力强,管理成本该低吧?结果恰恰相反:催收要靠人工打电话,合规要靠专员逐句查,连还款提醒都得专人盯着,花出去的管理成本比预期高了一大截。
“明明都是信用好的客户,为啥管贷款这么费钱?” 马利克越想越不对劲,拉上十多年的好友、16岁就开发过蒙古顶级教育APP的技术宅蒂布雷瓦拉一起拆解——原来传统放贷的痛点全在 “人” 身上:催收员一天顶多打100 个电话,还总遇上挂电话的;合规审核靠人盯,漏一个风险点就可能踩雷;多语言客户更是麻烦,得配专门的客服。
俩人最初只想做个 “AI自动打电话” 的小工具,结果越琢磨越发现:GPT-3.5的出现让高质量交互成了可能,开源微调模型又能撑住海量调用—— 这不光能打电话,还能把放贷的 “获客、审核、催收、合规” 全串起来,做个完整的AI放贷平台?
就这么着,Salient在2023年初诞生了。没搞花里胡哨的概念,直接把核心能力拆成三件 “趁手兵器”:能搞定语音、文本、邮件的多语言AI客服,像 “智能接线员” 一样跟借款人打交道;自动抓违规的合规监控套件,相当于给流程装了 “电子警察”;还有管还款、保险更新的自动化引擎,把人盯人的活儿全接了。
别觉得这只是 “给传统流程加个AI插件”,实际效果直接颠覆认知。现在Salient的AI客服,能在最佳时间给借款人打电话——比如避开上班族开会的早高峰,专挑午休间隙打,结果挂断率比纯人工低17%,通话时间还缩短14%;更绝的是多语言能力,不管是西班牙语还是中文,AI都能流畅沟通,比雇多语种催收团队省了一大笔钱。
最让客户心动的是 “收款效率”。以前传统机构催一笔款,可能要人工打三四次电话,还未必有结果;现在AI能根据借款人的还款记录、沟通语气调整话术,比如对拖延症客户强调 “逾期影响信用”,对暂时困难的客户推分期方案,付款完成率直接提了22%。
就靠这套能力,Salient从汽车贷款起家,很快拿下了资产超250亿美元的Westlake Financial——为了啃下这个大客户,马利克曾一天发500封邮件,最后干脆把公司搬到客户办公室附近,花一年时间把产品嵌进对方系统;如今它服务的借款人超300万,光汽车贷款就催回了10亿美元,业务还拓展到信用卡、抵押贷款,成了美国三大上市银行的合作伙伴。
更夸张的是团队规模:直到拿到最新一轮融资,Salient满打满算就十个人 ——工程师既当产品经理,又做客户对接,直接跟对方CFO、服务副总裁聊需求。就这么个 “小团队”,今年年化营收突破1400万美元(约1亿人民币),在25亿估值下,市销率达到25倍。要知道,金融服务赛道里,PS能到20倍就算头部,而Salient靠十个人就做到了,比不少几百人的传统放贷公司还能打。
Salient的爆火,其实戳中了整个放贷行业的 “老痛点”。过去不管是消费贷还是汽车贷,都绕不开 “人力陷阱”:一家中等规模的放贷机构,光催收、合规团队就可能占员工总数的30%,人力成本吞掉不少利润;更麻烦的是 “碎片化”—— 审核用一套系统,催收用另一套,数据不通,还得人工导来导去。
现在AI直接把这些痛点碾碎了。比如合规环节,传统人工审核一份贷款合同要2小时,还可能漏看 “隐性费率” 条款;Salient的AI能自动标红风险点,连 “年利率表述模糊” 这种细节都能揪出来,效率翻了10倍。再比如客户分层,AI能根据借款人的信用评分、消费习惯自动匹配额度和利率,不用人工一个个算,既减少歧视风险,又能精准控制坏账。
这股趋势不止在美国火,国内也有苗头。比如度小满的AI风控系统,能秒批小额消费贷,把人工审核的 “3天周期” 压缩到几分钟;还有一些RPA厂商开始加AI功能,帮银行自动处理贷款申请材料。不过跟Salient比,国内更多是 “单点优化”,像它这样把 “获客-审核-催收-合规” 全链路AI化的公司,还真没几家——就连我们昨天聊到的宜人智科,虽也在AI助贷上发力,靠 “智语大模型” 优化内部流程、用 “谛听平台” 做风控,但更多是围绕自身助贷业务做技术升级,尚未像Salient这样,把AI助贷能力做成可对外输出的 “通用工具”。
其实不止放贷,整个金融SaaS赛道都在经历 “AI重生”。就像之前美股的Figma,靠AI升级设计工具后股价创新高;现在Salient证明,连放贷这种 “老古董” 行业,只要用AI拆了重造,照样能出独角兽。毕竟行业痛点摆在这里:传统放贷机构每年花在人力上的钱,能占营收的20%-30%,而AI 能把这部分成本砍一半——谁先把AI嵌进每一步流程,谁就能抢下新蛋糕。
现在Salient的野心更大了,想做 “美国每笔贷款的记录系统”,未来还要加 CRM、会计系统,把放贷的全链条软件都用AI重做一遍。这不禁让人联想到,不管是海外的Salient,还是国内的宜人智科,其实都在朝着 “AI重构助贷” 的方向发力——助贷行业的竞争,已经从 “拼资源、拼人力” 变成了 “拼AI能力”,而率先跑通的玩家,终将改写行业规则。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