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创业者指南 | 中国AI监管全景解析:政策导向与合规框架深度梳理
作者:微信文章熊猫法数
中国AI监管全景解析:政策导向与合规框架深度梳理
近年来,我国人工智能领域立法进程显著加速,已形成涵盖法律、行政法规及团体标准的多层次监管体系。然而,AI创业者在实际运营中普遍面临三大困惑:政策适配方向模糊——如何根据新规调整企业战略?合规框架碎片化——如何系统整合分散的监管要求?个体责任边界不清——创业者需承担哪些具体法律义务?
针对上述痛点,本文通过立体化梳理我国AI立法演进脉络与监管逻辑,重点解析企业合规调整的四大关键维度(数据治理、算法透明、风险防控、伦理审查),并构建"法律-政策-标准"三级认知框架,为创业者提供从战略规划到落地执行的实操指南。
01
我国目前对AI的监管体系
及具体规定有哪些?
自 2017 年 7 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印发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的通知》起,我国相继出台了多个指导性文件,以及《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安全基本要求》等可落地执行的文件。结合此前网络及隐私保护领域已有的法律法规,我国对人工智能的监管大致可分为四个板块,相关法规值得重点关注。
02
有哪些是针对AI监管
特别需要关注的内容?
在目前针对AI的监管中,“算法与人工智能治理”版块是相关部门重点关注的内容,其中对于AI的安全管理及伦理管理尤其值得引起重视。
01
安全管理
在安全管理层面,目前的监管手段主要是督促相关主体进行算法备案、大模型备案及算法安全评估,要求在算法安全责任、算法技术安全管理、信息内容生态管理、用户权益保护等层面进行管理。2024年2月已出台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安全基本要求》也有进一步的详细规定:
02
伦理治理
在伦理治理方面,当下已出台《科技伦理审查办法(试行)》《新一代人工智能伦理规范》等一系列规定。这些规定重点聚焦是否存在失控性风险、影响社会价值观(如造成信息茧房现象)的社会性风险、侵犯隐私等基本权利的侵权性风险,以及针对特定人群的歧视性风险等问题。对于企业而言,目前有以下合规要点值得关注:
一是关注自身业务是否处于科技伦理审查范畴。按照《科技伦理审查办法(试行)》要求,通常情况下,企业公开审查制度和程序并自觉接受监督即可。不过,若涉及以人为研究对象的科技活动、涉及实验动物的科技活动,或可能在生命健康、生态环境等领域引发伦理风险的科技活动,则需设立科学伦理审查委员会并开展审查工作。
二是明确科技伦理审查委员会的设立要点。成立科学伦理审查委员会时,成员一般需涵盖伦理学专家、法律专家等。同时,要制定包含审查流程和标准的审查制度,定期组织培训并邀请外部进行监督,以此保障审查工作的透明与公正。
图文来源于网络,如侵联删!
熊猫法数
扫码关注,了解更多资讯!
个人简介
盈科成都股权高级合伙人、全日制法学硕士、法国数字经济博士在读、数字经济部负责人、仲裁员、企业合规师(高级)、DPO&PIPL双认证律师数据保护官、区块链应用操作员、首席数据官、《面向人工智能的数据标注合规指南》起草人、成都慈善总会授予的2021最美慈善人和2023十佳慈善楷模、法国商学院数字经济与人工智能DBA博士在读。
擅长数据资产/知识产权全生命周期全生态服务、数字资产法律事务、涉外法律事务、AI法律事务、低空经济法律事务、常年法律顾问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