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团前高管杀入AI硬件!这款AI项链凭什么融资千万美金,还要当你的“第二大脑”?
作者:微信文章你的手机相册里,是不是也躺着成千上万张沉睡的照片和视频?我们曾以为手机能记录一切,结果却发现,为了记录生活,我们必须先打断生活。掏出手机、解锁、对焦、按下快门——这套流程本身,就是对“当下”最刻意的破坏。
AI难道就只能困在对话框里吗?过去两年,我们对AI的印象基本停留在一个问答机器上。但现在,有一帮人想让AI真正“走出来”,让真实世界成为AI的提示词。
一家名为Looki的初创公司,刚刚发布了全球首款多模态AI硬件Looki L1。这个由前美团高管创立的团队,在短短半年内连下三城,完成了超千万美金的融资。投资方名单里,钟鼎资本、BAI、阿尔法公社等一众明星机构赫然在列。
这个仅重30克、像项链一样挂在脖子上的小玩意儿,不卷相机参数,也不卷大模型能力。但它可能正在开启一个全新的赛道,一个真正让AI进入每个人生活的“个人AI硬件”时代。
那么,这个小东西到底有什么魔法?它如何解决记录与生活之间的悖论?它又凭什么让顶级资本跑步入场?今天,X博士就带你深入拆解这个AI硬件新物种。
/ 01 / AI走出对话框,第一站是你的生活
过去,我们觉得AI好用,但也单调。它像个无所不知的老师,但始终隔着一块屏幕。而Looki L1的设计哲学,从一开始就是要打破这层壁垒。
它的目的非常明确:让你忘了它的存在。
和所有传统相机相比,Looki L1的外观和操作都堪称“简陋”。
极简设计:机身没有屏幕,只有两个物理按键和一个触控板,控制所有功能。
极致轻便:重量只有30克,戴在身上几乎没有感觉。
无感操作:你不需要频繁操作它,一次设置,全天自动记录。
▲ Looki L1外观简洁,仅重30克,可以磁吸在胸前
这款产品最核心的杀手锏,是它的Story Mode(故事模式)。
说白了,就是“间隔自动拍摄”。你可以在App里设定“每隔X分钟,拍摄Y秒”。设置好后,你就可以彻底把它忘了,专心享受当下。骑行、逛街、和朋友聊天,它都在默默地、不打扰地帮你记录。
你可能会问,这不就是个GoPro吗?
恰恰相反。GoPro这类运动相机,追求的是“极致画面”和“高光时刻”。但Looki的选择是,捕捉那些琐碎、真实、却构成了我们生活本体的“非高光”日常。毕竟,生活不是由一个个完美瞬间组成的,那些不那么光鲜的细节,才是“我之所以为我”的关键。
Looki L1解决的,正是那个困扰我们已久的悖论:它将记录的动作交给了机器,把体验和回味的权利,还给了人类。
/ 02 / 真正的魔法:当AI成为你的“记忆管家”
实际上,无论用什么设备,拍摄都不是最难的。最难的,是拍摄后海量的素材整理。
这才是Looki L1真正区别于所有相机的“魔法”所在——硬件只是入口,真正的处理发生在云端AI。
以往,我们拍了无数照片视频,但它们最终都沉睡在硬盘里,变成一个个冰冷的文件夹,无从整理。而Looki的多模态AI,就像一个不知疲倦的私人剪辑师和档案管理员,能将这些碎片化的瞬间,编织成有意义的叙事。
第一,AI自动整理成“Moments”。
一天下来,你用Story Mode可能拍了上百个视频片段。Looki的AI会自动理解视频中的人物、场景、对话和情感,将这些海量素材自动整理成一个个有主题的事件,比如“晨骑穿城”、“丰富的一餐”或是“餐后之旅”。整个过程完全不需要你介入,你的生活被自动整理成了一部“传记”。
第二,AI自动剪辑成“Vlog”。
在App的“For You”界面,AI还会主动给你推送它自动剪辑的生活Vlog。它会自己捋顺一条故事线,分析出主题,然后配上合适的音乐和文字,整体质感堪比欧美纪录片。对于X博士这种尝试拍Vlog但坚持半个月就放弃的懒人来说,这简直是最佳解决方案。
可以说,Looki L1的核心价值,根本不在于硬件拍摄的便利,而在于其背后的大模型,将海量、琐碎的日常片段,转化成了一个可供检索、回溯、分析的“个人多模态数据库”。
/ 03 / “第二大脑”上线,你可以和自己的生活“对话”
如果说自动整理和剪辑已经足够惊艳,那Looki Chat功能,则真正让这款设备有了成为“第二大脑”的潜力。
在App的Chat界面,你可以像和ChatGPT聊天一样,向一个拥有你全部生活记忆的AI提问。这可能是目前最懂你的AI了。
X博士在实测中,尝试了几个灵魂拷问:
场景回溯:我问它,“我今天都做了什么?”它不仅能按时间线总结,还能从视频中挑出代表性画面截图作证。
细节检索:我问它,“我在无印良品看到一件白衣服,在哪个区域?”它能根据视频信息,判断出我当时在“女装/基础款区”,并把当时的截图发给我。
情感洞察:它甚至会捕捉一些被我忽视的,但情绪饱满的片段,配上解读:“哦,原来我那个时刻那么开心”。这种AI的“回放”,让我重新看见了更多的自己。
为什么这个AI比网页版的ChatGPT更懂我?
核心原因在于上下文(Context)。过去,服务于个人生活的AI很难做,就是因为缺少个性化的上下文。而Looki L1通过硬件,持续不断地捕捉我所处的物理环境信息,为AI提供了最丰富、最真实的上下文。
此时,照片、视频不再是记录的终点,而成了AI的提示词(Prompt)。有了Looki L1,整个世界都在成为我的AI提示词。
/ 04 / 总结
“记录一生”的想法,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由计算机先驱戈登·贝尔提出过,但他失败了。原因很简单:没有AI的辅助,海量素材只会成为无法处理的数据垃圾。
而Looki L1的突破,正在于它率先通过一个巧妙的硬件设计,释放了多模态AI在个人生活场景中的巨大潜力。它让我们第一次具体地感知到,一个能看、能听、能理解我们生活的AI伙伴,到底是什么样。
当然,作为一个初代产品,它还有很多待完善之处,比如更强大的AI剪辑功能、与地图的联动等等。更重要的是,它也面临着Google Glass曾遭遇的社会隐私挑战。一个产品能否成功,最终取决于它能否在“赋能个体”和“尊重公众”之间找到那个精妙的平衡点。
但无论如何,一个全新的品类已经被定义。前段时间,OpenAI收购了前苹果设计总监Jony Ive的公司,目标直指AI硬件,其流出的概念图与Looki L1惊人地相似。
手机App定义了过去十年的人机交互,而像Looki这样的多模态AI硬件,或许将定义下一个十年。这场关于记忆和交互的革命,才刚刚开始。
- END -
以上,既然看到这里了,如果觉得不错,随手点个赞、在看、转发三连吧,如果想第一时间收到推送,也可以给我个星标⭐~
谢谢你看我的文章,我们,下次再见。
分享、点赞、在看,3连3连!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