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背景下城市品牌形象设计动态化研究——以苏州为例
作者:微信文章内容摘要:
“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城市品牌形象设计的动态化成为提升城市国际竞争力的重要策略。苏州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在“一带一路”倡议中进行着文化交融,丰富的城市文化资源以及多元化的技术手段,使其在品牌形象设计动态化方面展现出显著潜力。但苏州在实践过程中也面临文化保护与创新之间的矛盾,以及在文化适配性和多样化需求协调方面的挑战,这就需要其彰显城市品牌形象差异性,利用数字技术提升传播互动性等策略,实现苏州品牌形象的动态化发展。
关键词:“一带一路”;城市品牌形象设计;动态化设计;苏州
一、苏州在品牌形象设计动态化中的优势
苏州作为“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城市,凭借深厚的文化底蕴、多样化的文化资源以及快速发展的技术手段,在品牌形象设计动态化的探索中展现出独特的优势。在全球化与数字化深度交融的背景下,苏州通过文化的交融互鉴展现出兼容并蓄的开放姿态,丰富的城市文化资源为其提供了独具特色的内容基础,多元化技术手段也为苏州品牌形象设计动态化塑造注入了强大的创新动力。
(一)苏州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交融互鉴
自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以来,其所倡导的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已在社会各界获得广泛认同。苏州作为中国东部的重要经济中心和文化名城,在“一带一路”倡议中扮演着关键角色,凭借制造业、科技创新和文化传承方面的优势,苏州积极与沿线国家和地区开展多层次、多领域的合作。这些合作不仅涵盖了传统的经济贸易领域,还涉及文化、教育、科技等多个方面,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融互鉴。
2023—2024年,苏州举办了“一带一路”国家文化节、舌尖上的“一带一路”国际美食嘉年华、瑰谷对话“一带一路”分享等活动(见下表),这些文化交流活动不仅丰富着苏州的文化生活,也显著提升了其城市品牌形象的国际化水平。通过多样化的文化展示和跨文化交流,将自身独特的文化优势与“一带一路”倡议的核心精神相结合,增强了其在国际舞台上的文化影响力和品牌认知度,为苏州在全球城市品牌建设中树立了良好的示范效应。在海外传播方面,2024年在布达佩斯举办了“欢乐春节”活动中展示的苏州传统刺绣、竹编等手工艺吸引了大量当地居民与国际游客的关注(见图1)。此外,由苏州欧瑞动漫有限公司与沙特阿拉伯合作制作的电视动画《孔小西和哈基姆》(见图2),2017年在中沙同步上映,促进了两国文化的交流与理解,也为苏州的文化创意产业开辟了新的国际合作渠道。这些文化交流活动在促进苏州与沿线国家的交流和理解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艺术、文化、教育和美食等多种形式的互动,增强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文化联系,也促进了经济合作的深入发展。
2023—2024 苏州参与“一带一路”文化交流活动时间表
图 1 “欢乐春节”活动现场
图 2 《孔小西和哈基姆》海报
(二)苏州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
苏州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拥有极为丰富的物质性与非物质性文化资源,为其品牌形象设计动态化提供了重要基础。从物质文化遗产的角度看,苏州园林凭借精巧绝伦的布局和深厚的文化意蕴,被誉为“东方园林艺术的巅峰”,充分体现了传统建筑美学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古城水巷则展现着苏州“水城共生”的独特空间格局与人文景观。“苏州世界级物质文化遗产有古典园林和中国大运河苏州段两项。拙政园、留园、网师园、环秀山庄、沧浪亭、狮子林、艺圃、耦园、退思园9个古典园林被联合国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苏州拥有世界记忆遗产1项,即近现代中国苏州丝绸样本档案。据苏州文化部门统计,苏州古城核心区约80%的面积是世界遗产区。该区域范围内共有2000多个各级文物点,文物单体数量和密度均为全国最高。”这些文化资源不仅承载着悠久的历史记忆,还作为显著的文化符号,具有极强的视觉表达力与象征意义,为品牌形象设计动态化注入了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从非物质文化层面看,“苏州有昆曲等7个项目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列入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33个、省级项目名录173个、市级项目名录245个。国家级、省级和市级的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分别有57名、143名、464名。有市级以上非遗保护单位326家。”这些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不仅是苏州文化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更为品牌形象设计动态化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内容支持和创新动力。设计者能够通过对传统文化元素的创意开发与现代化表达,赋予品牌形象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艺术价值,使品牌形象设计的文化传承与国际化传播有机统一。
(三)苏州在技术手段方面的多元化发展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与数字化应用的不断深入,技术手段的多元化发展为苏州在品牌形象设计动态化方面带来了重要契机,体现着科技与文化的深度融合。在人工智能领域,苏州积极推动“人工智能+制造”和“人工智能+低空经济”等多元化发展模式,体现着人工智能技术与区域经济的深度融合。例如,苏州工业园区建立起涵盖基础层、技术层和应用层的完整人工智能全产业链布局,吸引了一批国内外顶尖的人工智能企业入驻,为城市品牌形象设计的智能化、动态化转型提供了技术性支持。
苏州在低空经济领域的多元化发展也为品牌形象设计提供了全新的视角。无人机物流和通用航空的广泛应用,推动了苏州在“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探索文化传播的创新路径,发挥了低空经济的技术优势。如2024年端午节期间,苏州狮山文化广场举办了无人机表演(见图3),无人机技术的应用使城市文化产品和品牌形象能够以更加多元和独特的方式传播至国际市场,为城市品牌的全球化塑造提供了重要支持。此外,苏州新能源产业的快速创新发展也为品牌形象设计动态化注入了绿色的科技基因。在光伏、风电、氢能等领域的技术突破,推动了苏州品牌形象设计将可持续发展理念融入核心,使其不仅体现现代科技的进步,也展现出绿色低碳的城市价值观。
图 3 苏州端午节无人机表演
苏州技术手段的多元化发展覆盖了人工智能、低空经济、新能源产业等多个领域,为品牌形象设计动态化注入了多维度的创新动力。这些技术手段的广泛应用,强化了品牌设计的现代化表达,进一步推动苏州文化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高效传播,为其在“一带一路”倡议下塑造独特的城市品牌形象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苏州在品牌形象设计动态化中面临的挑战
苏州在发展品牌形象设计动态化中具备多方面的优势,但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仍然面临着一定挑战,主要体现在文化资源保护与创新之间的平衡以及文化适配性与多样化需求的协调方面。
(一)品牌形象设计动态化中保护与创新间的矛盾
在“一带一路”倡议的推动下,苏州积极推进城市品牌形象设计动态化,以提升其国际竞争力和吸引力,通过多维度策略构建苏州的品牌形象。例如,依托丰富的文化遗产和古典园林资源,打造具有深厚历史底蕴的文化名城形象:利用苏州工业园区和相城区等经济发达区域,展示城市现代化发展的成就与活力:结合优美的自然环境与生态健康景观,塑造生态园林城市的绿色形象,体现苏州的历史传承与生态优势,增强了其在国际舞台上的辨识度和竞争力。然而,在实现品牌形象设计动态化的过程中,保护传统文化与推动创新设计之间的平衡关系成为影响苏州品牌建设的重要因素。
苏州拥有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和丰富的文化遗产,这些要素在城市品牌形象设计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品牌形象设计动态化强调创新与时尚,以应对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在这一过程中,创新设计与传统文化保护之间常常存在失衡。设计者在追求品牌形象现代化和国际化的过程中,其设计理念可能出现与传统文化理念脱节的情况,在更新品牌视觉系统时,过度强调简洁、现代的设计风格,未能有效整合传统文化元素,会导致新旧设计理念之间出现明显的断裂,削弱了品牌形象的文化认同感。此外,创新驱动下的文化异化现象亦逐渐显现,部分传统文化元素在品牌形象设计中被重新诠释,甚至发生异化。如传统刺绣图案在现代品牌设计中的抽象化处理,可能导致其原有文化意义的模糊和误读,降低文化元素的真实性和独特性。
“过度依赖新媒体技术带来的便利性,会导致其失去艺术的本真性,使其沦为文化输出的工具,而不是艺术本身,所以说,如何把握两者之间的适度关系显得尤为重要。”苏州在品牌形象设计动态化中,需要在新媒体技术创新与传统文化保护之间找到适当的平衡点,避免因过度依赖技术而导致文化内涵的流失,从而实现品牌形象的持续创新,为“一带一路”倡议下的城市品牌建设提供坚实的基础。
(二)品牌形象设计动态化中的文化适配性与多样化需求
随着国际市场需求的日益多样化和文化环境的复杂化,苏州在品牌形象设计动态化中面临着日益严峻的挑战。这些挑战不仅源自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多样化需求,还涉及品牌形象在全球传播过程中如何有效地适应并融入各地特有的文化环境。
在全球化背景下,苏州的品牌形象设计动态化面临兼顾本土文化特色与国际设计标准的复杂挑战。品牌形象需同时体现深厚的本土文化底蕴和符合国际市场的审美标准,这要求设计过程在文化表达的深度与国际化的广度之间寻求平衡。如设计者在设计园林相关的品牌标识时,既需融入苏州园林元素,又要符合国际通用的简洁美学,这可能会导致设计上的妥协,削弱品牌形象的独特性和辨识度。此外,国际设计趋势变化迅速,苏州的品牌形象设计需要迅速适应以保持其现代感和时尚感。然而,频繁的设计更新可能对传统文化元素的稳定性带来挑战,
导致品牌形象缺乏连续性和一致性。如极简主义设计风格的流行可能与苏州传统的繁复雕刻艺术形成对比,使得设计中难以实现两者的和谐统一。
跨文化沟通的复杂性也进一步增加了品牌形象设计的难度,不同文化元素具有各自独特的美学价值和象征意义,不同文化环境对品牌形象的解读和接受程度也存在差异。苏州在品牌形象设计动态化中需要充分考虑这些文化差异,以避免文化的误解和误读。某些颜色或图案在特定文化中具有独特的象征意义或禁忌,设计者需深入研究这些文化特性,确保品牌形象在不同文化环境中得到正面传达。在多元文化环境下,品牌形象设计需兼顾不同文化群体的认同感,确保品牌在各文化背景下均能获得积极接受和认可,这一过程中,文化认同标准差异使得设计者在平衡传统与现代、地域与全球之间面临挑战。
这些问题不仅影响着苏州品牌形象在国际市场上的适应性和竞争力,也影响了其在“一带一路”倡议下的品牌建设成效。因此,在国际文化传播中不断增强自身文化的适配性和理解力,确保品牌形象在不同文化环境中得到正确的解读,是苏州发展品牌建设的关键因素。
三、苏州在品牌形象设计动态化中的体现
在“一带一路”倡议不断深化的背景下,城市品牌形象设计动态化不仅是文化传承的体现,更是实现国际化传播的关键路径,这需要设计者在构建苏州品牌形象设计动态化中体现城市品牌形象的差异性,突出苏州独特的文化资源与城市特质,利用数字技术提升品牌传播的互动性,有效地将苏州的品牌形象传递至海外,增强受众的参与感与认同感。
(一)体现城市之间的品牌形象差异性
苏州在品牌形象设计动态化过程中,可以通过突出其独特的城市景观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效地实现与其他城市品牌形象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不仅能够增强苏州在国内外的品牌辨识度,还能凸显其在文化传承与创新方面的独特优势。苏州园林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代表之一,体现着苏州深厚的历史文化,是苏州品牌形象设计的重要构成部分,其独特的“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美学理念在品牌形象设计动态化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如拙政园以精心布局的水系和独特的假山石景闻名,展示着江南园林特有的艺术风格和文化积淀。这种独特性不仅使苏州园林区别于北方城市的皇家园林,也使其在与国际城市公共园林的比较中展现出鲜明的中国特色,进一步巩固了苏州在全球园林文化中的独特地位。苏州丝绸因卓越的质量和精湛的工艺在国际上享有盛誉,与其他传统丝绸相比,苏州丝绸更注重细腻的质感和复杂的图案设计,这种独特的丝绸工艺不仅展示着苏州在纺织技术领域的成就,还反映着其独特的审美追求。此外,苏州的昆曲、缂丝、明式家具、古城街区等文化资源,同样在城市之间的品牌形象差异性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在体现苏州品牌形象差异性的过程中,需要系统性地整合和优化多元文化元素,确保其在品牌传播中的精准表达与有效传递。设计者需要对苏州重要的文化资源进行系统化记录与管理,确保这些珍贵的文化资产得到有效保护和传承,推动跨学科合作与创新设计实践,鼓励设计者与文化学者、历史专家、技术研发人员等跨学科团队合作,融合不同领域的知识与技术手段,促进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设计理念的有机结合。例如,在明式家具设计中引入先进的材料科学技术,在保留其经典造型与工艺的基础上,提升其功能性和舒适性,满足当代市场需求,如《明式家具的现代设计效果图》(见图4)。此外,设计者还需要深入挖掘苏州各类文化元素背后的历史故事和文化内涵,并结合不同文化环境进行多元化表达。如2023年12月16日,在北京举行了“一带一路”公开课暨“丝路名城”推介系列活动,“活动深入解读丝路名城的区位优势、资源特点、重点产业、相关政策、发展规划、合作项目等情况,并进行深入调研论证,为城市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提供切实可行的智力和资源支持”。设计者可以根据沿线国家的资源特点,有选择性、针对性地进行品牌形象设计动态化,如围绕阿拉伯地区对丝绸的传播路径进行创新。设计者需要建立品牌形象设计的反馈机制,定期收集和分析国内外受众对品牌形象的认知与评价,及时调整和优化设计策略,通过数据驱动的决策过程,确保品牌形象能够动态适应市场变化和文化需求,保持其持续的生命力和竞争优势。
图 4 明式家具的现代设计效果图
苏州通过独特的城市景观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现着与其他城市之间的品牌形象差异性。这种差异性不仅增强了苏州在国际市场中的辨识度和竞争力,也为其在“一带一路”倡议下的品牌建设提供了独特的品牌形象。
(二)利用数字技术提升品牌传播的互动性
在全球化与信息化迅速发展的背景下,数字技术在品牌传播中的应用日益广泛,成为提升品牌传播互动性的重要手段。对于苏州而言,利用数字技术提升品牌传播的互动性,不仅能够增强品牌的吸引力,还能有效促进国际交流与文化传播。“在新的技术支撑体系下不断涌现出的新媒体形态以及交互式媒体的发展,为品牌形象设计打开了新的发展方向,也给品牌形象动态化奠定了基础。传播媒介也随之跳出报纸、杂志、广播、电视四大传统意义上的媒体,在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数字广播、手机短信、网络、桌面视窗、数字电视、数字电影、触摸媒体等载体上展示品牌形象的魅力。”
设计者可以结合虚拟现实(VR)与增强现实(AR)技术为品牌传播提供高度沉浸式的互动体验。通过VR技术,设计者能够构建虚拟的城市景观,例如苏州园林的三维模型,使国际受众能够直观地体验苏州的自然美学和文化内涵。AR技术能够在实体展览中叠加数字信息,增强观众的互动体验,从而提升观众的参与感和理解深度。社交媒体平台(如微信、微博、Instagram和TikTok等)为苏州的品牌传播提供了多样化的途径和广泛的互动渠道,使其能够与全球受众建立直接联系。通过这些平台,设计者能够实时发布品牌信息、文化活动及创新设计,促进受众的互动与参与。如利用微博开展在线问答活动,邀请用户分享其对苏州文化的理解与体验,从而增强品牌的互动性和用户黏性。此外,直播平台可用于实时展示苏州的文化活动,如昆曲演出或缂丝制作过程,拓宽受众的了解渠道(见图5)。
图 5 昆曲线上直播效果图
多媒体内容的多样性与互动设计的创新性是提升品牌传播互动性的核心要素。设计者可以通过视频、动画、音频和图文等多种媒介形式,系统地呈现其文化资源与品牌形象,制作高质量的纪录片或短视频,讲述本土文化资源的传承与创新,利用视觉与听觉的结合,激发观众的情感共鸣并深化文化认同。此外,设计者也可以采用互动式网页设计与移动应用程序,提供动态内容和个性化互动功能,如虚拟试衣间功能展示苏州丝绸的多样化应用,这不仅提升了用户的参与感,也增强了品牌传播的沉浸性。设计者在提升苏州品牌传播互动性的过程中,还可以鼓励用户生成内容(UGC)与社区建设,通过设计文化创意竞赛、摄影比赛和故事分享等活动,激发用户对品牌形象设计的积极参与,生成富有传播价值的内容。例如,“我的苏州文化故事”征文比赛活动可以邀请国际用户分享他们与苏州文化的真实互动体验,借助用户视角展现苏州品牌的独特魅力,从而增强品牌的亲和力。线上社区平台为用户之间提供了交流和互动的空间,不仅能够加强苏州品牌传播的深度与广度,还能通过用户间的主动分享与互动形成品牌传播的良性循环。这种用户驱动的传播模式能够有效提升品牌的社会认同感与传播效率,为苏州品牌形象的国际化建设注入新的活力。
结语
“文化交流合作是‘一带一路’民心相通的操作路径。”这需要中国在文化互鉴中体现包容性和多样性,通过创新手段增强传播的广度与深度。在“一带一路”倡议的背景下,苏州在品牌形象设计动态化方面体现出了文化交融与文化资源丰富的优势,具有独特的品牌竞争力。但品牌形象设计动态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在保护传统文化与实现现代化创新之间寻找平衡,同时适应国际市场的多样化需求。这就需要设计者基于品牌差异化塑造与数字技术赋能苏州品牌形象建设,以促进其可持续发展,为“一带一路”沿线城市在文化传播与品牌建设中拓宽发展渠道。
作者:张文宣苏州城市学院艺术与创意设计学院助教。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3年度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新媒介视域下城市品牌形象设计动态化研究”(2023SJYB1484)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此文刊载于《丝路百科》杂志2025年第6期
参考文献:姜春磊.文化自信与苏州实践.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21:175.苏州人民政府.苏州政协视察苏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情况.(2024-03-13)(2024-12-11).https://www.suzhou.goV.cn/szsrmzf/szyw/202403/c1868f945851430f865a0856020c7437.shtml
任泽雨.中国书画艺术在“一带一路”建设
中的乌克兰传播策略研究.丝路百科,2022(10):47-52.
张红霞.“一带一路”公开课暨“丝路名城”推介系列活动启动仪式在京举行.(2023-12-18)(2024-12-11).http://szjj.china.com.cn/2023-12/18/content_42638950.html
陈绘.“老字号”国货品牌形象设计创新模式研究.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8:282.
陈圣来.“一带一路”城际文化交流合作的体系研究.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20:6.
丝路百科
千年丝路纵横百科
编辑、审校:《丝路百科》编辑部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