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藏AI播客推荐 |《AI炼金术》对话Manus两位创始人 :2025,AI Agent 即将引爆
作者:微信文章{MAFAN}
00
嗨,AI探索者!
我们是Mediatized Alternative Futures Academic Network (MAFAN),一个探索另类技术叙事的学术社群。欢迎关注我们的日常栏目"宝藏AI播客推荐"。
作为目前研究数据收集的一部分,我们正在全网搜集近两年的优质AI主题播客,聚焦AI行业动态、AI商业化、科技大厂、创业、AIGC创意等话题。我们结合AI工具总结和人工复查,提炼核心观点与洞见,并从我们个人的角度进行评分,形成一个我们的“宝藏AI播客推荐”(仅代表我们主观看法,仅供参考)。
今后每周的周中和周末,我们都会从我们的研究播客笔记库中 选取一些我们认为足够精彩且值得分享的AI播客单期节目,与大家分享其中的笔记细节,向大家安利高质量内容,希望给大家带来一些启发与思考!
推荐理由
Gloria:
第四期播客来自于《AI 炼金术》2025年3月6日的播客节目。在听完这期播客后,我突然意识到:在AI浪潮中,技术迭代的本质也是人类认知的自我革命。工具的效率提升解放了重复劳动,但真正稀缺的仍是“寻找问题”的洞察力和“溯源能力”。这像是一记警钟——在信息熵增的漩涡中,唯有保持批判性思维,才能让AI成为外延的工具而非内化的牢笼。或许正如Monica.im 产品合伙人张涛所说,当AI生成文字成为常态时,人类真正的价值,终将在机器无法抵达的“深度思考”处显影。
(原播客节目链接在文章末尾)
01
关键信息提取
1. 一般关键词
AI创业,模型能力,PMF验证,需求驱动,AI与人类协作
2. 具体关键词
技术术语:过早优化、Context(上下文控制)、推理、Function calling(功能调用)。
商业模式:一人公司(AI员工团队)、小而美、超级个体、小机会。
行业对比:互联网创业、AI生成代码、AI在广告行业的应用(创意生成、图像视频生成)。
AI:DeepSeek、ChatGPT、Monica.im、Control Net。
02
播客笔记
嘉宾|张涛,Monica.im 产品合伙人
嘉宾|季逸超,“Manus”首席科学家,原Magi创始人,真格基金EIR
嘉宾|任鑫,云九资本合伙人
主持|潘杨
Part 1:AI创业基础(00:05-17:58)
AI创业的低成本与快速验证
核心观点: 创业试错成本显著降低,AI工具为个人开发者提供机会。
原文引用:
季逸超(04:25):“现在AI验证PMF的成本更低了,许多成功产品起始于个人小项目。”
张涛(05:23):“用ChatGPT模拟创业决策,低成本验证吸引力后再找技术合伙人。”
市场需求驱动创业成败
核心观点: 技术不再是壁垒,需求洞察和规模化能力是关键。
原文引用:
张涛(09:46):“失败多因未找准市场,而非技术问题。像奶茶店,成功背后有商业共性。”
任鑫(11:25):“技术渗透不均匀,先抓住市场‘蜂蜜’红利,形成壁垒。”
构建正向壁垒的逻辑
核心观点: 应与AI模型能力正交发展,避免过早优化。
原文引用:
季逸超(13:27):“当新模型发布时,若你感到开心而非紧张,说明找到了正向壁垒。”
季逸超(15:00):“核心壁垒是快速迭代能力、学习力和成长速度。”
中美AI路径差异
核心观点: 中国注重场景化落地,美国侧重基础模型能力。
原文引用:
季逸超(16:57):“美国模型强于推理,中国模型擅长多模态和长序列处理。”
Part 2:AI影响与应对(17:58-37:14)
AI对就业的重构
核心观点: AI替代重复性工作,但创造力与提问能力成为新核心。
原文引用:
张涛(23:07):“40%代码由AI生成,工程师更需寻找问题的能力。”
季逸超(25:21):“AI无法替代责任和上下文理解,程序员仍是必需。”
6.企业AI转型的实践
核心观点: 从小点切入,避免盲目跟风;年轻人推动创新。
原文引用:
任鑫(27:05):“建议探索小机会,如独立小程序项目。”
任鑫(30:04):“培养年轻人推动变革,他们思维灵活。”
7.中年人的适应策略
核心观点: 信任年轻人,保持学习力,避免结构性傲慢。
原文引用:
任鑫(33:24):“置身快速变化环境,主动参与新技术领域。”
张涛(33:24):“避免‘这不就是...’的归纳法,需试错。”
Part 3:AI伦理与未来(37:14-1:17:18)
8.人机权责边界
核心观点: AI应作为辅助工具,重要决策需人工审核。
原文引用:
季逸超(37:14):“AI不能替你坐牢,人的责任无法被取代。”
张涛(38:00):“人与AI是渐进式替代,非二元对立。”
9. AI模型的意识形态争议
核心观点: 模型价值观由数据、对齐策略和上下文共同决定。
原文引用:
季逸超(43:28):“模型本质是统计学中庸态,价值观可被上下文引导。”
任鑫(45:57):“构建多元化模型生态,用户保留选择权。”
10.认知熵增与人类价值
核心观点: AI加速认知熵增,但人类需守住深度思考主权。
历史参照:唐太宗"兼听则明"的决策智慧在AI时代的映射
- “当你有很多选择的时候,就有点像兼听则明唐太宗。我既可以选择这个又可以选择那个,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观偏好,我可以不把自己绑在某一个。这个时候可能让渡的权利就会更少一些。”
原文引用:
张涛(50:50):“对抗熵增需建立数字断食周期,保留深度阅读习惯。”
任鑫(52:13):“AI创造新型认知生产函数,人类专注批判性思维。”
任鑫:(45:57)“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就是我们让渡的到底是个什么权利?人类本来没有权利,何来我们让渡了什么权利给 AI?”
11. 技术祛魅的必然路径
历史参照系:
消费电子领域:从"日本制造迷信"到中国智造崛起(大疆/Insta360案例)
认知迭代周期:约20年完成从技术崇拜到价值理性回归
AI领域预测:
文字生成常态化将触发"反机器审美"觉醒
深度思考成为新的认知价值锚点
12. 人机协同的认知重构
技术普及的双向效应:
机械性思维的可识别性增强
创造性思考的稀缺性溢价
表层影响:基础信息生产的民主化
深层变革:
认知进化的终局展望:
AI成为思维"基准线"而非"天花板"
人类发展出新型元认知能力:在技术环境中保持批判性思考
13.嘉宾的使命与信念
核心观点: 驱动自我学习的根本
原文引用:
季逸超(1:16:13):“活在恐惧中,peer pressure驱动学习。”
张涛(1:16:43):“好奇心是投入AI的底层动力。”
任鑫(1:16:13):“想开一点,拥抱技术可能带来的可能性。”
总结:AI时代的创业与人性交响
该播客围绕AI创业的核心议题展开,强调需求驱动和低成本验证的重要性。嘉宾一致认为,AI创业的关键在于精准匹配市场需求而非技术堆砌,同时需警惕模型意识形态的动态性。在中美AI路径差异上,中国更注重场景化落地,而美国侧重基础模型能力。对于大公司与小公司的对比,小公司凭借灵活性和快速迭代能力更具优势,而大公司需避免“一把手工程”的失败风险。最终,播客呼吁创业者以学习力为核心竞争力,在AI时代实现人机共生的创新,并通过提问能力、责任意识和认知主权守住人类的独特价值。
📕原文:
对话Manus两位创始人 :2025,AI Agent 即将引爆
结尾评论
Dr. Leo-Liu:
这期播客的时间点是在2025年初,半年过去,我们可以看到agents的的确确成为了行业的重要竞争锚点。我觉得这期播客里最有趣的地方是关于“日本制造迷信”的讨论,这其实也是一种祛魅的过程。那些看似高端的外来物,其实随着技术的迭代和供应链的变化,也会渐渐消弭。之前看过一个所谓日本匠心小众耳机最后被曝光其实就是中国加工厂的百元产品,甚至在做工方面都不如同等中国产品。我猜测类似的故事也会在AI领域不断上演。当然这并不是为技术民族主义站台,最后还是要回到《三体》里的那句话,“弱小和无知不是生存的障碍,傲慢才是”。与君共勉。
欢迎点击阅读原文关注我们的官网!
END.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