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炮制假新闻,谁得了好处还卖乖?
作者:微信文章生活很魔幻,喜欢就关注~
过去的一周,有一条新闻扯足了眼球:
据贵州省纪委监委8月5日消息,贵州省大数据发展管理局正厅级干部景亚萍被开除党籍和公职,其涉嫌犯罪问题移送检察机关依法审查起诉。
在今天之前,网民看到的这条新闻还有“附加说明”:贵州省掌管大数据发展管理局女官员景亚萍利用GOV服务器挖出327枚比T币(价值约1.5亿元)。高阶G员、公Q力、寻Z、算力、比T币、天价财富,诸多“敏感词汇”出现在一条新闻里,引来各大媒体大批特批,相关“报导”甚嚣尘上,一时占据了热榜和头条,成为大家茶余饭后谈论的话题。大家关注的重点几乎都在“挖出的那些币上”。事情的反转发生在8月14日午后:
贵州省纪委监委宣传部的一位工作人员表示,景亚萍利用GOV服务器挖出327枚比特币的消息“是谣言”。据其了解,景亚萍的案情并不涉及比特币。上述工作人员说,此消息最初是一些自媒体利用AI(人工智能)生成的,目的是博流量。后来被一家媒体报道了,相关部门已就此事进行了沟通。
谈性正浓的各色媒体一看,原来是这样啊,急忙删除了之前有关“挖币”的报导,转而把最新内容换上,这其中有些官媒的反映最为迅速,大大小小公众号DY视频等自媒体除非是被平台删帖封禁,主动撤掉旧内容的不多。事情就这么个事情,看起来很简单,其实深究下去里面水深的很。AI制作假新闻不是这几天才出现的新鲜玩意。比如今年年初这张比较出名的图片:
2025年1月,西藏日喀则发生6.8级地震,一张 “地震废墟中的戴帽小孩” 图片配合地震相关新闻报道在网络大量转发。后来,人们发现这张图片是AI制作的,图片中的小孩有六指。(AI在绘制手指细节方面还存在bug,这也算分辨AI作画的特征之一)现在的AI还没有进化到主动编造新闻并在网路上扩散的程度,背后一定人类所为。当持证的记者们不再事必躬亲不再深入一线、当编辑为了提高流量和过审率“高抬贵手”相互转发,失去了传统“采编校” 流程的新闻事件相关真实性也就失去了坚实保障。然后自媒体根据官媒的报道二创、深加工、再演绎,事情顶着一张面具越传越广,直至有人存疑、认为不妥,还事情本来面貌为止。但社会影响已经造成,这种蚕食能力可不能轻视。
2024年4月披露的一则案件中,涉案人员使用一款写稿软件,先从大量社会热点新闻中抓取用户关心的内容,再通过同义词转换、段落颠倒等方式,自动生成文稿,每日产出的文章数量可达19万篇。这些拼凑而成的文章,流向6000多个自媒体账号,最终触达用户。用户对新闻事件的关注,转化为平台给予的阅读量奖励。
我们不能只盯着用AI进行“创作”的“作者”,“作者”不论怎么辛勤的“胡编乱造”,最终都是给平台引流,平台可能是更大的受益者,更有潜在行为动机。先允许发,大不了删帖,再大不了就封号,想必公众号主理人们对平台这种手法应该很熟悉了。反正平台无错。
<img class="rich_pages wxw-img"/>
<img class="rich_pages wxw-img"/>
<img class="rich_pages wxw-img"/>
<img class="rich_pages wxw-img"/>
(图/美剧《黑镜》)
AI造假的危害毋庸多言,小到个人的日常生活,大到国家安全,都有可能受到威胁。国家的态度是明确且持续的。4月30日,中央网信办启动 “清朗・整治 AI 技术滥用” 专项行动;6月11日,中央网信办举报中心与中国科协科普部联合发布《利用AI生成类谣言辟谣典型案例》;国家网信办、工信部、公安部、广电总局联合发布《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将于2025年9月1日起实施。
面对AI的世界,作为一枚公众号普通营运者,应该怎么做呢?
1、可以去学习AI技术,增加对AI了解;2、利用AI完成创作上的一些辅助工作,但不建议完全交由AI完成写稿并直接推送;3、千万不要习惯用AI产生内容,懒是一条单行道,不好回头;4、擦亮双眼,增加对网络上热点事件的分辨能力,不盲从不跟风,保持独立意识。
省流一句话:官媒保持操守、平台加大责任、个人别犯糊涂,合力打假。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