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的第一刀,或许即将砍向刚毕业的你
作者:微信文章今年的毕业季,美国大学生的朋友圈多了一句自嘲:上学四年,输给了一个AI模型。
听起来夸张,但数据摆在这:
美国毕业生失业率,从2023年底的4.0%,飙到了8.1%,翻了一倍。
仅今年前七个月,美国就有超过1万个岗位直接因为生成式AI被裁掉,初级岗位首当其冲。
这不是科幻,而是现实。
AI并没有一上来就让所有人失业,而是精准地切掉了年轻人赖以入行的那一部分机会。
更扎心的是,这些人很多都有高学历,甚至是名校毕业生。
他们的能力没有问题,但他们的第一份工作,AI做得更快、更便宜、不抱怨。
于是,他们成了AI提效实验里的第一批牺牲品。
AI第一刀,先砍初级岗位
为什么AI裁的不是老员工?
因为AI替代的第一批工作,几乎全是年轻人刚入职时要做的那类。
收集数据、转录内容、做基础图表、整理会议纪要、从零熟悉业务流程。
这些任务,对公司来说只是低风险的训练场,但对年轻人来说,却是积累职场经验的第一步。
而现在,这一步被AI接手了。
Shopify CEO 直接在内部信里说:如果AI能做,我们就不招新人。
咨询巨头麦肯锡,用几千个AI代理,取代了原本由初级咨询顾问做的重复性工作。
Duolingo 用「是否会用AI」来决定谁能入职或升职。
AI是工具,但在企业手里,它成了刀。
刀不会砍掉价值最高的人,而是先砍掉最容易被替代的人。
初级岗位的招聘需求下降就是明证。
面向Z世代的求职平台Handshake数据显示,初级职位招聘信息同比下降15%,而招聘信息中提到AI的雇主数量,两年间增长了400%。
学历贬值的加速器
以前,家长们总会说:多读书,读好书,就不怕找不到工作。
现在,AI告诉你:抱歉,你学的我也会,而且学得更快。
学历贬值本来就存在,但AI加速了这个过程。
为什么?
因为高学历并不等于高价值。
很多大学生入职时做的工作,本质上并不是运用深度学术能力,而是完成那些知识密集型但低门槛的任务——正好是AI的强项。
于是,大学生变成了过度教育、低价值的群体:
我花了4年甚至更久学到的技能,AI在几秒钟就能完成。
我想靠第一份工作换取经验的机会,已经被AI夺走。
美国一项调查显示,近一半Z世代求职者认为,AI让他们的学历价值降低了。
而且,这种感受还在扩大。
AI只是第一层冲击,真正的杀手是经济环境
很多人会以为,年轻人找不到工作,就是AI的错。
但实际上,AI只是第一层冲击,真正让企业不招人的,是经济放缓与不确定性。
2025年7月,美国新增就业大幅低于预期,前几个月的数据还被下修。
特朗普的关税政策,增加了商业环境的不确定性,让企业更不敢扩招新人。
牛津经济研究院估算,最近年轻人失业率上升的85%,是因为新人入场找不到工作,而不是现有岗位被大规模裁掉。
这意味着,AI只是加快了企业做出不招人决定的速度。 本来经济放缓就让老板犹豫要不要多开编制,现在有了AI,犹豫就变成了拒绝。
年轻人是最软的那块肉
企业在面对裁员和降本的时候,有一个心照不宣的优先级——
先砍没积累人脉、没掌握核心资源的人。
年轻人,正好全中。
高盛数据显示,今年以来,科技行业20-30岁员工的失业率上升了3个百分点,高于整个科技行业的平均水平,也高于其他年龄段的年轻人。
年轻人是这场AI试验里成本最低的变量。
出路:从被替代到用AI替人
如果你是刚毕业的大学生,这不是让你躺平的理由,而是你必须学会反向替代的信号。
第一,学会AI协作。
不要只会用AI写文案、画图,而是要学会用AI提升你的专业领域输出,比如用AI分析商业数据、生成代码、优化流程。
第二,抢AI生态的新职位。
AI提示工程师、AI内容审核员、AI运营专员、AI模型训练师……
这些职位现在可能听起来小众,但增长很快,而且门槛并不全是技术。
第三,把自己变成企业的不可替代。
AI擅长规则内的工作,但它不懂企业文化,不会做复杂的人际博弈,也不擅长跨领域创新。
在这些方面的积累,就是护城河。
说在最后
过去二十年,我们相信努力就有回报,但AI时代的第一课是——努力的方向比努力的程度更重要。
学历不再是职场的保险,而只是入场券。
AI正在重新定义价值的含义:
不是你学了多少,而是你能不能用新的工具,把自己的价值放大。
年轻人可能是AI第一轮冲击的牺牲品,但同样可能是AI时代的第一批赢家。
区别只在于,是被它替代,还是用它替别人。
以上,既然看到这里了,如果觉得不错,随手点个赞、在看、转发三连吧,如果想第一时间收到推送,也可以给我个星标⭐~谢谢你看我的文章,我们,下次再见。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