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应用为什么跌?
作者:微信文章周五A股的AI应用大跌,在外忙了一天,今天空下来复盘,可以说是血腥的一天,涨得多的都是跌10CM级的跌法,有些涨的少的快A回去了。痛心疾首之余,也要尊重市场,今天也认真思考了一下,加更聊聊。为什么跌?1、GPT5不及预期,资金兑现这个应该是最直观的原因,交易GPT5的资金兑现可以预期,但是在这个位置这种跌法也实属有些夸张。2、中报在即,出不了业绩A股中的软件应用Q2业绩确实没啥预期,但是AI业务方面有一批公司都是有加速验证的。3、大模型挤压上层应用市场GPT5发布讲到外语陪练时,业绩超预期的多邻国开始下跌,模型对应用空间的挤压有担忧。如:TMTBreakout:GPT-5后,“抛弃软件,拥抱硬件”的趋势加强还是围绕这三个问题聊一点想法。先GPT5开始聊聊GPT5发布后处在了舆论旋涡之中,离AGI还很远,认为低于预期的不少。如果仅仅是从事件博弈的角度,其实无论是否符合预期都有可能会兑现,毕竟本质上国内本身是不能使用GPT5的,出海场景才可以。此外,如果GPT5很超预期,也许也会有担心中美基础模型能力差距拉大的问题。因为在 Transformer 架构没有大的变化、算力没有大级别突破和缺乏更多高质量数据的背景之下,模型进步的速度放缓是一个必然的事实。在模型性能侧进步趋缓的背景下,如何提升效率降本和应用落地闭环成为了重点。OpenAI已是个日活7亿、年化收入120亿美金的公司,但仍是个未盈利的吞金兽。有人说,META斥巨资挖人,不管能不能搞成东西,起码会让你没那么容易搞成。如果烧钱之下模型侧也未能让性能飞越的话,意味着领先优势有可能弱化,那么更务实地开源节流和实现商业化变现就是维持公司发展和利于后续融资的必然之举了。处于舆论旋涡的原因除了被质疑性能外,还有就是迭代体验变化不少,亦有部分忠实老用户对上一代模型更有感情,而这些都不可选了,奥特曼连发两条表示会相应做一些调整:
前面公司还出过类似“游戏防沉迷”的机制,因为不少人对4o的长期聊天中不仅获得了解答帮助,还获得了情绪价值,杀掉4o就像抢走了“伙伴”。(我儿子就很喜欢豆包,不得不承认有时他比我们更能调动小孩的情绪)我们看到GPT5的幻觉率有明显的优化,这有可能是一种取舍,会让他在“幻想”的拟人方面变得更弱,变得更像个机器,更少人味儿。GPT5的一个亮点也是槽点的就是通过路由来自动调用不同的细分模型,复杂的问题才启用深度思考,要使用GPT5 pro还需要支付高昂订阅费。GPT5可能没有那么好,但是不是真这么差?实测GPT-5 Pro:别被普通版骗了!Pro才是OpenAI真正的顶级模型一笑也看了很多X和B站上的海内外体验评测,给我的感觉是他还是有很多进步的地方。在coding方面对用户的提示词要求是降低的,可以用通俗的话下达,让业外的人也更容易上手。看API调用模式在调用工具上也有进步,最重要的是模型SOTA或者说同类竞品性能相当之时,仅需要四分之一的价格。就GPT5而言,模型性能没有跨越式的提升,并没有GPT4那样的Aha moment,有人说更像是OpenAI的Deepseek时刻,我觉得也蛮有道理。
智能手机在2015年销量就见顶了,iphone在那个时间产品也基本定型、创新变慢,但我们看到后面安卓手机性能差距也在缩小,且应用创新也是自此才开始逐步涌现。基础模型的进步变慢,但是应用落地却是加速的,本身当下已经有部分应用商业化飞轮转起来了。可以明确的是算力通缩、基模在进步、应用在快速迭代,GPT5的性能哪怕提升10%,成本下降50%,那么对下游应用的体验和调用量来说就是数量级的推进。
再一起聊聊业绩问题和应用怎么选的问题。其实一笑最近交流非常多,我能感受到大家对AI应用产业发展的关注度越来越高,认为节点越来越近了。但是到了选标的的时候是非常头痛,一笑也一样,一边觉得未来星辰大海,一边也是战战兢兢,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可以说,海外飞轮转起来了,而国内还比较慢,这个问题过去也讲过相关的原因,作为一个生产力工具,首要就是辅助人,工资高的地方支付意愿自然更强。并不是单纯我们缺算力和搞不出好的模型这么简单,即便是国内模型海外调用量一样非常高,亦即模型、应用出海进展也好于国内。
DS、Qwen和KIMI模型都颇受欢迎~~就像手机里的安卓,在海外一样很有市场。应用早期的业绩反馈并不会那么快,但是从中可以找到蛛丝马迹,所以也许很多聪明的资金这个时候并不急于下注,而是在等待更确认的信号,我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这样的信号会越来越多,越来越强烈。模型的边界在哪里?有一句话叫模型即应用,我们看到token上得最猛的像OpenAI、Anthropic、Qwen和豆包这些公司,其本身就是很好的应用,随着模型能力的提升和商业化变现的需求,他有可能会给某些上层应用赋能,也有可能部分直接取代了,我认为这两种情况都是存在的。现在过于早期,很难以终局的视角下定论。面对这样的问题,我们只能保持警惕,对应用层公司的壁垒、创新能力都需要充分评估和跟踪。同时也不可能未来应用都是模型厂的天下,特别是对于国内广大的开源生态,也能为有独特数据、产品能力和应用场景的公司带来巨大的AI创新价值。除了模型厂,我们也能看到很多优秀的应用ARR猛增,包括部分国内应用。也许未来的百倍牛股还没上市,不all in ai转型的公司必然危机四起,但作为最优质的一批上市公司,在AI时代和政策红利下一定是有很多机会。重新思考AI应用为什么上涨,交易事件和兑现完结,但产业趋势加速向前的底色未变,属于AI应用的大行情还没来,他一定回来,而且不会太远!最后,引用上周末文章结尾:AI应用最大的预期差是长周期视角!事件催化的交易点客观存在,一笑认为保持的AI应用的研究热情和投入在接下来的一年维度仍然是非常值得的,与其说提升格局,不如说保持对有可能快速到来的超级成长赛道以饥渴的学习态度! AI应用产业趋势才刚开始,路还很远,不高估短期,不低估长期!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