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免费 发表于 2025-8-9 09:47

AI补位稀缺医疗资源,依然不能取代医生

作者:微信文章


“看病难”是许多人共有的经历。

有人为了挂上北京专家号,不惜花费近两千元购买黄牛票,还要舟车劳顿。这背后是优质医疗资源供给不足且分布不均的深层矛盾,导致“小病看不好,大病进不去”。

如果有一位不知疲倦的“分身”医生,能让顶尖的诊疗经验跨越山海,提供24小时在线服务,该有多好?

互联网公司一直在寻找这个问题的解药。

早期的先行者,如春雨医生、好大夫在线和微医,核心思路是解决医患之间的信息差,通过“连接”来改善就医体验。但这种模式很快触及天花板,因为它未能从根本上解决优质医疗服务短缺的问题。

直到AI入场,“AI医生”获得候补资格,随时准备“上场补位”。



AI在智能导诊、报告解读、影像判断、临床决策支持等领域发挥作用,有效地“赋能”并“扩容”了稀缺的医疗资源。

近两年,各大科技巨头纷纷加入医疗大模型的“团战”。

腾讯在2023年9月推出“腾讯医疗大模型”,主攻智能导诊和电子病历等。

京东健康凭借其在医药供应链和互联网医疗的优势,于2023年7月发布了模型“京医千询”,旨在补全其服务生态的AI能力。

平安好医生则依托平安集团的保险背景,通过“平安医博通”探索“医疗+保险”的协同模式。

科大讯飞发布的“星火医疗大模型”中,“智医助理”更是率先通过了国家执业医师资格测试。

中国企业在这场与海外AI大模型的比拼中也毫不逊色。例如,斯坦福大学在今年6月发布的一项临床医疗AI模型评测显示,国产模型DeepSeek R1以66%的胜率和0.75的宏观平均分,在九个前沿大模型中脱颖而出,一举成为全球冠军。

在这条高门槛、长周期的赛道上,同属“阿里系”的蚂蚁集团与夸克,也先后亮出了各自的王牌,展示了医疗大模型落地的两种核心路径:

蚂蚁集团推出了独立的App“蚂蚁AQ”,定位为C端AI健康管家。上线十个月,用户数已超过1亿,并曾登上苹果商店医疗榜第一。

夸克选择了更轻量的方式,将健康大模型集成在AI搜索框中。它不仅成功通过中国12门核心学科主任医师笔试,成为国内首个主任医生级AI,更立志成为用户获取AI健康信息的首选入口。

蚂蚁AQ和夸克选择了不同的发展路径。夸克更倾向于成为一个高效、可靠的“医疗信息入口”,而蚂蚁AQ则致力于打造一个深度介入的“诊疗中台”。

除了C端应用,二者在B端(机构和医院)的落地也备受关注。

蚂蚁AQ相关人士透露,其专业医疗大模型已完成核心研发,具备“深度推理+多模态”能力,可处理文本、图像、语音和视频。在B端,蚂蚁AQ主要扮演“赋能者”的角色,为医院提供辅助服务,而非直接替代医生。目前,它已与上海仁济医院等机构合作,共同探索模型在真实临床场景中的应用,并参与了浙江卫健委的“安诊儿”项目。此外,蚂蚁AQ还打造了医生工作站、病例管家等AI工具来辅助医生工作。在专病管理领域,它也与浙大二院、杭州市七院等合作,为特定病患提供术后管理和智能咨询服务。

夸克健康大模型在B端的定位与蚂蚁AQ类似,主要在健康知识提供、医学思维训练和辅助诊疗决策等方面发挥作用,同样没有深入到临床一线进行诊断治疗。为了提升模型的精准度,夸克引入了400多位副主任医师及以上级别专家参与模型训练。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皮肤科主任李厚敏等专家看来,夸克的回答“像一个医生在思考”,尤其是在基层全科诊疗中,可作为医生的辅助工具,补充跨学科知识,提升诊疗效率和准确性。

最终,无论是蚂蚁AQ还是夸克,其核心定位都是“辅助”医生,而非“替代”医生。这或许是当前医疗AI大模型最清晰、也最审慎的发展共识。



将视角拉高,蚂蚁AQ与夸克各自选择的路线,最终都服务于其母公司在AI时代的宏大战略。

蚂蚁夯实“新支柱”,拉动生态协同

对蚂蚁集团而言,“普惠医疗健康”已被提升至战略高度,与“普惠金融”并驾齐驱。医疗业务的价值不仅在于自身,更在于其与现有业务体系的强大协同效应。

• 拉升平台黏性:一个高频且高信任度的健康服务入口,能够显著提升支付宝在数字支付与生活服务领域的平台黏性。

• 赋能普惠金融:健康服务所沉淀的用户数据,能为保险等金融产品提供数据驱动的个性化场景,创造新的商业价值。

• 输出AI能力:医疗大模型本身也是蚂蚁集团AI能力的最佳展示,可向政企端输出模型技术,实现“科技产业化”。

特别是金融与医疗的协同,其未来前景广阔。参考平安好医生曾探索的“医疗+保险”模式,蚂蚁AQ所积累的用户健康档案和慢性病行为数据,未来或许能反哺保险产品的定价与风控,形成“健康管理+风险保障”的闭环协同。尽管目前这一模式尚在探索,但其潜力不言而喻。

如果说蚂蚁AQ的战略是押注“普惠医疗”,是为了夯实新业务地基、拉动生态协同并寻找第二增长曲线,那么夸克的战略则更为宏大。

夸克抢夺“AI船票”,重构流量入口

在电商业务增长放缓、平台红利见顶的背景下,阿里巴巴面临着从交易平台向AI平台转型的结构性挑战。这场转型离不开一个核心前提:必须有一个能承载大模型能力、并与用户保持高频互动的通用入口。

正如普华永道中国AI咨询主管张为峰所言,AI“超级入口”将重构下一代流量的控制权。它不仅是用户接触智能服务的“第一触点”,更是重构商业模式的关键:从广告到订阅,从一次性交易到多轮互动,从平台分发到任务驱动,所有商业逻辑都将围绕这个入口重新排布。

AI时代的“超级入口”之争已然打响。PC时代,百度主导信息流;移动时代,微信掌控社交;而在AI时代,谁能率先占据用户心智,谁就能掌握平台价值分配的规则。

被阿里钦定为“AI旗舰应用”的夸克,正肩负着打造国内首个DAU破亿AI超级App的使命。其目标是成为“每个人都可以用的工具”,像“哆啦A梦的口袋”一样,集“聪明、专业、万能”于一身。

健康咨询作为一项全民刚需,一旦建立起信任,用户黏性极强。夸克选择从这一高门槛领域切入,正是希望通过建立专业权威的品牌形象,将这种信任迁移至教育、办公、搜索等更多领域,最终抢占AI时代的“默认入口”。



医疗大模型只有与现有的医疗服务体系深度结合,才能真正释放其潜力。正如一位上海三甲医院院长所说:“医生可能是最乐意拥抱新技术的群体。我们不讲新旧,只要有用,我们就想用、爱用。”在他的朋友圈里,几乎每隔两三天就会转发与AI大模型相关的内容,因为他深信AI有机会切入医疗服务体系的任何环节。

根据《中国医疗大模型行业白皮书》的数据,从2019年到2023年,中国医疗大模型的市场规模已从27亿元增长到107亿元,预计到2028年将达到976亿元。

在迈向这片“星辰大海”之前,所有玩家都必须穿越一片由数据、技术、伦理和法规构成的“泥泞”地带。正如那位院长提醒的,“在医疗领域,我们固然要迎接AI、用好AI,但不能夸大,必须先经过严苛的临床验证。”

这绝非空话。国际头部医疗大模型在进入临床前,其验证的广度与深度已为我们设立了极高的标杆。例如,梅奥诊所的AI心血管风险预测系统在获批前,经历了覆盖全球17个国家、136家医院的联合验证,累计病例高达23万例。这种工业级的、大规模的严谨验证,正是国内模型需要补上的第一课。

近期举办的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医疗论坛上,多位顶尖专家坦言,当前医疗大模型要从“可见”走向“可靠”,仍需克服三大核心困境:

“开放”与“安全”的冲突:数据是模型的燃料,但在医疗领域,它也是最敏感的资产。德国科学院院士Roland Eils教授指出,尽管技术上AI已超越人类,但大模型在临床的落地率仅有5%,核心瓶颈就在于数据隐私的严格限制。这背后是《网络安全法》等法律构筑的数据安全红线。如何在这条红线之上破解医疗数据流通不畅的难题,已成为政策关注的焦点。好消息是,从国家层面来看,数据局的设立以及国家数据集团的规划,都预示着医疗健康领域数据商业化的政策雏形正在显现。

“通用”与“专用”的技术鸿沟:一个负面案例就足以引起公众对整个行业的质疑。医疗并非通用大模型能轻易征服的领域。它需要专科化模型,像医生分科室一样,针对特定器官和疾病进行深度训练,才能减少“算法幻觉”,提升临床的精准度和实用性。这意味着,从通用技术到专用产品的转化,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技术”与“温度”的伦理考验:医疗的终点是服务于人。中国科学院院士葛均波认为,AI作为临床诊疗的助手,其伦理规范问题亟待厘清。这不仅包括算法的公平性、可解释性和隐私保护,更在于如何将冰冷的技术融入充满情感与信任的诊疗关系中。

这些现实困境,最终都指向一个核心原则: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AI医生的角色只能是“辅助”,而非独立的决策者。诊断决策权将始终牢牢掌握在人类医生手中。



横向对比来看,中国医疗大模型在落地速度和深度上,与美国仍有明显差距。这种差距不仅体现在技术上,更是从临床验证、系统整合到信任建立的系统性差距。

商业模式:欧美已形成“价值驱动”的良性循环。 根据天翼智库的报告,欧美头部玩家已在医疗文书自动化、重症管理等高价值领域,成功构建了“临床信任→常态化使用→价值创造→商业付费”的闭环。AI不再仅仅是降本增效的工具,而是能够直接参与价值创造并获得回报的生产力平台。

应用深度与广度:差距体现在“系统平台”与“单点工具”的分野。

应用广度失衡:欧美医疗大模型已均衡覆盖诊疗全流程,其中诊断、治疗规划和预后监测等环节的渗透率均较高。以MD安德森癌症中心为例,其AI系统已覆盖从筛查到个性化治疗的全链条。相比之下,国内三甲医院的AI应用中,影像诊断类占比高达82%,而在治疗和预后等核心环节的渗透严重不足。

整合深度不足:国际标杆项目展现出真正的“人机协同”。梅奥诊所的AI术前规划系统,能实现从自动调取数据、智能生成方案到术中实时导航的全流程支持,真正融入临床工作流。而国内同类应用多停留在提供术前静态建议,导致实际采纳率不足40%,未能深度整合。

临床采纳与信任度:中美差距的直观体现。 在美国顶级医疗机构中,高达87%的科室已实现AI工具的常态化使用(每周超过50次),其中放射科和病理科的采纳率更是达到了95%。医生对AI的信任已经转化为日常工作习惯。

要填平中美医疗大模型之间的系统性差距,蚂蚁、夸克等科技巨头必须联手中国医疗机构,共同加速追赶。



转载、合作请联系:MR-Richmen

https://mmbiz.qpic.cn/mmbiz_png/bP7w1ViaRP7lo0VyR0E0fLiacRaJ21ibMeHDo554AHbjTSibQhEiamfn96xLdlYXxpX8nl0zI7e5XV27NGvfFdUkE8A/640?wx_fmt=other&from=appmsg&wxfrom=5&wx_lazy=1&wx_co=1&tp=webp

卖一台亏10万,李斌下“军令状”,Q4能否实现盈利?

DeepSeek带火的第一个消费电子品类居然是AI成人娃娃!

自媒体人创作短视频,不再困于AI工具

赛博难民涌入小红书登顶下载榜,却难掩电商困境

李宁不甘做第二,挑战安踏争夺中国奥委会赞助权

价格下滑、成本高企,2024快消行业的“数智化”突围

2024 年汽车盘点:新能源猛涨,合资车下滑利润却上扬

蔚来造手机,李斌是时候反思企业的边界了

女大学生靠AI勇闯自媒体,日更百条视频,单日成交上千单

在布达拉宫VR大空间里,看见文旅的增量

TikTok美区创业者大逃杀 | 深度

https://mmbiz.qpic.cn/mmbiz_png/bP7w1ViaRP7lo0VyR0E0fLiacRaJ21ibMeHa6PuIge7e54OIdguC86icW4q1hncYiag9H3TibMDJlnFIz1wibTjMjGCGw/640?wx_fmt=other&from=appmsg&wxfrom=5&wx_lazy=1&wx_co=1&retryload=2&tp=webp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AI补位稀缺医疗资源,依然不能取代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