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从“奇迹”到“标配” 我们想要的,到底变了多少?
作者:微信文章想当年,高考查分得靠电话,拨通了跟中彩票似的,忙音能把人急出汗。填志愿就更“原始”了,抱着一本《招生指南》,从头翻到尾,手指头划得发酸,还得靠直觉和道听途说——哪个学校分数线低,哪个专业听起来“有前途”。我记得那会儿,同学之间流传着各种“内部消息”,比如“某大学去年扩招了,今年可能分数线会降”,全凭猜,赌的就是运气。
高考志愿
现在呢?2025年的高考季,AI直接“上位”了。从查分到填志愿,全程有AI高考通APP陪着。你输入分数,AI立马根据百万级历史数据,给你算出最优志愿方案,连报哪个学校哪个专业能“稳上”都一清二楚。不仅如此,AI还会推送一堆“相似轨迹”的学长学姐视频,告诉你他们选了啥专业,后来去了啥公司,甚至哪个实习最值钱。就像给你画了个“未来的你”,直接把不确定性掐得死死的。根据中国教育在线2025年的统计,全国有超过80%的考生使用了AI志愿填报工具,准确率比传统人工咨询高出30%以上,录取成功率提升了15%。这意味着,过去那种“翻书翻到手抖”的焦虑,已经被算法取代了。
但这变化背后,少了点啥?是那种心跳加速的期待,还是“赌一把”的刺激?AI把路铺得太顺,命运好像从骰子变成了计算器。
01从“震惊”到“挑剔”:AI从奇迹到日常的塌缩
回想2023年,ChatGPT刚火的时候,谁没被它的“全能”惊到过?写诗、写代码、写情书,感觉像在跟未来对话。那会儿用DeepSeek、Grok这样的工具,简直像偷窥了外星科技。可没过多久,兴奋劲儿就淡了。你开始吐槽:“这句式咋老重复?”“生成的内容咋没新意?”再到后来,MidJourney画出的画、Sora剪出的视频,从“哇塞”变成“也就那样吧”。
像海外X平台公布2024年的用户反馈分析,AI工具的“惊艳指数”平均在3个月后下降50%,用户从“不可思议”转向“挑剔改进”。OpenAI的o3-pro发布后,山姆·奥特曼在博客《平缓的奇点》中写道:“技术的奇迹,正在从高光变成标配。”这话真没说错,AI的进化速度快得让人来不及鼓掌。
哲学家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里说过:“我们毁于我们所热爱的东西。”AI的“奇迹”来得太快,我们适应得更快。就像第一次坐飞机觉得像飞天,坐多了就只关心Wi-Fi信号好不好。人类的情绪,天生是为稀缺设计的,可AI偏偏要把一切都变成“无限供应”。
02过去的需求VS现在的期待:从解放到“软监护”
过去,我们想要啥?省力、省时、省心。蒸汽机解放了体力,电灯泡解放了夜晚,互联网解放了信息。AI呢?它解放了我们的“选择”。以前填志愿靠自己翻书、问人,现在AI直接告诉你“选这个最好”。以前吵架了得自己憋半天写封道歉信,现在AI一秒生成,感动得女朋友都怀疑“这不是你”。
但这解放背后,需求变了吗?过去,我们想要工具帮我们“干活”;现在,我们想要AI替我们“做决定”。2024年的一项全球调查(Statista数据)显示,60%的职场人士日常使用AI生成邮件、报告甚至创意内容,30%的人表示“完全依赖AI完成初稿”。这意味着,我们从“用工具”变成了“被工具引导”。
有个朋友跟我说,他家装了全套智能家居,自动调温、自动喂猫,连晚餐都AI推荐。可他却觉得:“我咋觉得自己像个外人?”这不就是AI的“过度照顾”吗?它把生活安排得太妥帖,反而让我们从“参与者”变成了“点击者”。
大数据分析
03技术的代价:从“习得性无助”到“失去惊喜”
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格曼的“习得性无助”实验,讲的是狗在电击房间里学会了不逃跑,因为努力没用。今天,我们不是被电击,而是被“照顾”得太好,慢慢失去了试错的动力。AI替你写总结、排行程、挑餐厅,你还折腾啥?长此以往,我们会不会变成“躺平的奴隶”?
2025年的一项心理学研究(《Journal of Behavioral Science》)发现,过度依赖AI决策的人,主动性下降了25%,对生活的不确定性耐受度降低了40%。这说明,AI的“完美”正在悄悄削弱我们的“生活力”。更可怕的是,AI让我们失去了“惊喜”。小时候等一集《射雕英雄传》,得攒着期待一周;现在一键刷完全集,还能2倍速。可你发现没,饱和的快乐,最容易被遗忘。哲学家米尔恰·伊利亚德说:“幸福需要暂停键。”AI却偏偏把所有暂停键都拆了。
2035年,AI可能帮我们解开宇宙奥秘,预测金融危机,甚至让人脑直接连上云端。但如果一切都一键可得,我们还为啥激动?还为啥失眠?山姆·奥特曼说,智能和能源会“极其充裕”,这话像祝福,也像警钟。也许未来的奢侈品,不是房子、车子,而是“再次感到惊喜的能力”。AI让世界变成了乐园,但真正的幸福,可能藏在那些不完美的试错、等待和期待里。技术给了我们一切,却忘了留一点“稀缺”给我们。
所以,下次AI又给你推荐了啥,别急着点“下一步”。停下来,想想:你还想为自己争取点啥?
AI手把手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