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快走15分钟,死亡风险降两成:最新研究揭示“走路方式”对健康的关键影响
散步还是快走?哪种走路方式能降低死亡风险
每天到底应该走多少步,才能对健康有益?这个问题已被讨论多年。而现在,一项来自美国的新研究聚焦于“走路的方式”,揭示出快走相比慢走在降低死亡风险方面的显著优势。
美国田纳西州范德堡大学(Vanderbilt University)的研究团队发现:每天至少快走15分钟,可显著降低死亡风险。研究负责人郑炜(Wei Zheng)教授表示,这种“快节奏行走”对整体健康,特别是心血管健康,有着明确的正向作用。
研究数据来源广泛、持续追踪17年
研究团队使用了“南方社区队列研究”(Southern Community Cohort Study,简称SCCS)的数据。该研究涵盖近8万人,主要来自美国东南部12个州的中低收入群体,多为黑人,年龄在40至79岁之间。参与者在2002年至2009年间自我报告了每日慢走与快走的时间。
“慢走”指日常生活中的缓慢活动,例如遛狗、工作中移动或在家中走动;“快走”则包括爬楼梯、健步走或其他类似的体育锻炼。此外,研究还纳入了吸烟饮酒习惯、休闲锻炼时间、久坐行为及饮食质量等数据,并通过美国国家死亡数据库(National Death Index)收集了死亡原因的信息,研究期最长达17年。
快走15分钟 ≈ 死亡率下降近20%
数据分析结果表明:
“每天快走15分钟与全因死亡率下降近20%相关联,而即使每天慢走超过3小时,死亡率的下降幅度也较小。”郑教授在校方通报中指出,快走的“保护效果”在所有死亡原因中都有体现,但对心血管疾病尤其明显。
人人都适合的健康方式
研究指出,快走不仅可以增强心脏功能,还能有效降低肥胖等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更重要的是:快走是一项对关节友好、对体能要求较低的运动,适合各年龄层和健康状况的人群。
这项研究对于健康资源有限的群体尤其重要,因为它提供了可行、低成本、无门槛的改善健康方式。研究呼吁,社区应加强健康教育宣传,同时建设更多安全的人行道路,鼓励居民养成快走习惯。
郑教授建议:“人们应尽量将快走或其他有氧运动形式融入日常生活。”研究还强调:即使个体已有一定的运动习惯,加入每日快走仍能进一步降低死亡风险。这一发现也与中等收入群体中先前研究的结论一致。
结论:
与其只关注步数,不如关注步伐。每天15分钟快走,不仅简单易行,还可能是最便宜、最有效的“长寿良药”。 这项研究强调了快走对健康的重要性,尤其是在降低死亡风险方面。根据研究结果,每天快走15分钟能够使全因死亡率下降近20%。相比之下,即使慢走超过3小时,其降低死亡率的效果也相对较小。
在德国,作为健康促进的一部分,鼓励人们将快走融入日常生活是十分普遍的做法。许多人选择在工作间隙或放学后进行快步走,以增强心脏功能和整体健康。德国的城市设计通常也考虑到步行便利性,设有多条步行道和公园供居民使用。
如果你在德国,可以借助社区组织或健身俱乐部参与团体快走活动,既能增强社交互动,又能提高运动的乐趣。同时,德国的健康指南也支持每天至少30分钟的中度强度锻炼,其中快走是非常推荐的形式之一。
总体来说,无论是在德国还是其他地方,将快走这一简单易行的健身方式融入日常生活,都可以有效地改善健康,减少疾病风险。
【本帖内容由人工智能提供,仅供参考,DOLC GmbH 不负任何责任。】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