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背锅时,你的工资成了老板的救命钱
作者:微信文章最近,你是不是总听到身边人的坏消息——谁的合同到期不续约了?谁又被公司裁员了——理由是岗位被AI 替代?
类似消息屡见不鲜——IBM 计划用 AI 取代部分人力资源岗位;高盛预测,未来生成式 AI 可能导致全球 3 亿全职岗位消失。
一时间,AI 仿佛成了职场人的 “头号公敌”,你或许正在担忧,自己的工作会不会下一秒就被 AI 抢走。
AI 冲击下,岗位纷纷 “中招”
AI 发展速度实在惊人,很多原本稳定的岗位,忽然间变得摇摇欲坠。
某电商平台对商品尺码、发货时间等大量简单重复的咨询采用智能客服,不少初级客服岗位被大量削减,人力HC减少了70%,效率比人工客服提升60%。
数据录入员是用人工把数据一点点输入系统的岗位,历史上耗时又费力。现在用OCR 技术和智能数据处理软件,扫描一下文档,数据就能自动识别并录入,准确率还更高——大量数据录入员因此丢了饭碗。
不单单是这些基础岗位,一些看似高端的岗位也日益被波及。
某金融机构引入一款 AI 分析软件后,原本需要一个团队一个星期才能完成的工作,AI软件几小时就能搞定,结果是不少初级分析师面临裁员,分析财报数据、撰写简单的市场分析报告等转而由AI 工具完成。
不过,凡事也有反证。某美妆品牌用 AI 生成产品文案和营销方案,第一时间裁掉了整个策划组。但AI 写的文案缺乏情感温度,营销方案脱离用户真实需求,新品上市后销量大跌,不得不重新召回老团队来调整。
AI真的是裁员 “元凶”吗?
AI可能只是当下企业裁员的一个“幌子”。
近年来全球经济格局、中国经济环境剧变,企业发展面临的难题越来越多——增长见顶,份额难以扩大,收入不见改观,利润增长乏力,管理运营成本居高不下……
卷不动市场和增量,就只能卷内部和存量——就算没有 AI,企业为了生存,也会采取裁员措施。
一家市场占有率接近饱和的传统制造企业,产能过剩,出海的第二曲线迟迟未能破局。企业于是宣布未来会用AI设备替代人工,提高生产效率,开始大量裁员。
一些互联网公司,在享受过时代红利、经历无序扩张后,收入遭遇天花板,主营利润增长乏力,创始人想套现离场……于是,以AI替代、优化业务、战略调整等名义,大规模裁员降低运营成本,以便让“精简”后的公司更符合接盘侠们的需要。
换个视角来看,AI 只是企业和HR部门的遮羞布。
在失业之前打造跨界复合技能
但是,对于普通人而言,还是得打起精神面对AI的冲击。
AI和人机协同时代正在到来,技能单一的人很容易被替代。就像前面提到的初级程序员,如果只会写简单的代码,被 AI 编程工具取代的可能性就会极大。
但如果你既懂编程,又懂产品设计,还理解一些产品和市场运营知识,情况可能会不一样。
一家小型互联网公司,原本有专门的程序员、产品经理和运营人员。引入 AI 后,发现很多基础工作 AI 都能做,便开始用AI进行岗位替代。
其中一位员工,不仅精通编程,还自学了产品设计,对运营也有一定了解。他利用 AI 工具快速开发出一些小应用,并对这些应用进行持续优化让它们更贴近用户需求。
这些小应用带来了公司内部效率的显著提升,结果他没被裁,反而成了公司骨干,薪资待遇也大幅提升。
这就是跨界复合技能的力量,你掌握的技能越多元,在 AI 时代就越有竞争力。
如果你发现自己的岗位受 AI 冲击较大,那就赶紧行动起来。先看一下自己岗位周边的相关领域,看看哪些技能可以学习。
假如你是个运营人员,不妨去学习一些数据分析技能、学会用数据分析工具挖掘用户行为数据,为运营决策提供依据。
假如你是个市场策划人员,可以去学习AI创意和收入增长的实操,跳出传统市场营销的范畴,找到市场营销人员贡献真实收入的有效路径。
深挖并坚守“人性” 价值
AI 虽然强大,但它始终缺乏人类的情感、缺乏对世界和人的真实感知。在很多岗位中,这恰恰是最宝贵的部分。
以教育行业为例,虽然一些在线教育平台利用 AI 提供课程讲解、作业批改等服务,但最能打动学生、帮助学生成长的,还是老师与学生之间面对面的交流、情感上的支持。
我认识的一位资深教师,在教学中不仅仅传授知识,还非常注重与学生的互动,关注每个学生的情绪变化和心理需求。她所带班级的学生成绩优异,而且对学习充满热情。
相比之下,完全依赖 AI 教学的班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效果都会大打折扣。
因此,如果你从事的岗位和人打交道较多,那就好好挖掘其中的“人性” 价值,工作中将情感连接作为安身立命的根本,用真诚、情感和创造力为纽带,链接服务对象和用户,让自己无可替代。
如果你不幸被公司以 AI 的名义裁员了,请不要过分自责或陷入自我怀疑。这并非你不够优秀,而是企业面对生存压力、以AI之名进行的降本。
每一次挫折都是成长的机会,它可能只是个人漫长职业生涯中的一段小插曲,也是个人直面AI时代、重新生长和再次出发的机会。
硬币的另一面是:当企业放弃社会责任、以大量裁员换取一线生机,一些公司甚至把“求活欲望”当作判断人才的标准,连离职沟通HR都已经敷衍了事,这种人人自危的企业,留下的员工怎么可能焕发出创新动力和欲望?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