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智能体重塑文旅:超级物种的进化论
作者:微信文章上海自然博物馆里,一群孩子围在巨大的虚拟海洋幕墙前,手持设备轻轻一点,24米长的长须鲸骨骼瞬间“生长”出血肉,摆尾游动时,眼睛里映出孩子们惊喜的倒影。
“为心脏注入能量!”随着提示音落下,上海自然博物馆内一座由200多块骨头组成的巨鲸标本在空间计算AIGC技术下“复活”。24米长的长须鲸骨骼逐渐覆盖血肉,每一次呼吸、摆尾都栩栩如生,最终游至体验者面前,在侧身对视时,鲸眼清晰映出参观者的身影。
这幕发生在联想集团与上海自然博物馆联合打造的“用AI唤醒地球精灵”数字展示项目。通过AI重建算法,长须鲸、白鱀豚和猛犸象等珍稀生物标本被成功“唤醒”,参观者能深入深海、穿越冰期、畅游长江,与这些“地球精灵”跨时空互动。
Ⅰ 文旅新物种,
AI智能体成为行业新标配
2025年暑期,中国文旅产业迎来智能体爆发潮。7月24日,上海发布城市生活智能体“沪小游”1.0版本,上线同名APP并与小红书、携程、美团等平台打通数据。几乎同时,蚂蚁集团智能体开发平台“百宝箱”推出企业版,向文旅、出行等服务业开放DeepSeek等主流大模型的一站式接入。
从甘肃“一部手机游甘肃”平台到贵州“旅游数智化生态联合体”,各地政府正将“人工智能+旅游”行动纳入优先议程。这种趋势背后是双重因素的推动:旅游业丰富的应用场景满足AI技术落地需求,而AI突破又助力旅游业构建数智化生态体系。
企业端布局更为迅猛。蚂蚁百宝箱已在文旅行业跑通商业模式,携手打造“杭小忆”“沪小游”“黄山智能体”等产品,累计服务游客突破60万人次。途牛旅游网的“AI助手小牛”、飞猪的“问一问”等智能体,则将原本高成本的个性化定制服务变成触手可及的常规选项。
当景区导览、行程规划、文化讲解等传统服务被AI重新定义,一个文旅新物种已然诞生。
Ⅱ 技术融合体,
多模态大模型构建智能底座
智能体在文旅领域的爆发非偶然,而是技术演进与产业需求碰撞的必然。当下AI智能体是以大模型为智能底座,具备自主感知、理解、决策和行动能力的智能实体。其核心技术支撑呈现三重架构:
感知层上,计算机视觉、语音识别、空间计算构成数字感官。在山东曲阜三孔景区,AI导游系统能精准定位游客位置,自动识别并讲解“万仞宫墙”“奎文阁”等景点的历史典故。联想“唤醒地球精灵”项目则采用高清像素材质贴图还原生物纹理,甚至为猛犸象加入毛发渲染系统,1:1还原“毛茸茸”的真实形象。
认知层依赖垂直领域大模型的知识重构。安徽黄山、江西武功山等景区接入DeepSeek大模型,将地方旅游资源转化为智能交互能力。中国电信在四川阿坝州开发的数字熊猫“苏琳”,整合了当地民族文化知识库,使其能识别方言并讲解区域特色。
行动层通过工具调用实现服务闭环。蚂蚁百宝箱企业版配套支付MCP、营销MCP等支付宝特色能力,让智能体可嵌入支付成功页、消费券频道等流量位,实现“获客-交易-复购”完整闭环。这种“AI×行业场景”的设计思维,使企业最快1天即可上线专属智能体。
技术融合催生了文旅服务的质变——从信息推送进化为自主服务的数字生命体。
Ⅲ 体验革命,
沉浸式交互重塑文旅场景
在宜章莽山五指峰景区露营基地,四只身着“黑白燕尾服”的麦哲伦企鹅摇摇晃晃地行走。身着饲养员工装的春晚同款赛博机器人007巡视其间,时而走进企鹅房与游客互动。这种“景区+动物+机器人”的融合场景,折射出AI智能体带来的体验革命。
沉浸感成为新追求。青岛海上皇宫奇幻海世界项目中,游客在画板上随意勾勒海洋生物,AI瞬间将其转化为栩栩如生的动态形象;通过答题选择故事线索,可触发不同的海洋探秘情节。项目负责人透露:“无论设计端还是体验端都应用了AIGC技术,参考深海科考数据与《山海经》记载,生成了16个海洋萌兽。”
时空边界被技术溶解。泰山景区打造的“泰山神启”跨维数字体验馆里,游客将手掌置于泰山石上体验“灵石测骨”,背上VR装备即可穿越三界漫游仙宫。开业仅三月,日均客流已达千人。
最深刻的变化发生在博物馆教育领域。在上海自然博物馆,孩子们转动拨浪鼓召唤白鱀豚,用葫芦水瓢喂食,通过发声器模拟“声呐”捕鱼。这种充满情感张力的互动,使消失的长江“女神”重新成为可触摸的记忆。
当文旅体验从“观看”转向“参与”,从“接收信息”升级为“创造内容”,智能体正成为场景重构的核心媒介。
Ⅳ 生态进化论,
协同网络催生超级物种
AI智能体在文旅业的繁荣,本质上是一场生态进化。单体智能的局限正在被多智能体协同网络突破,形成更具生命力的数字生态系统。
政务与市场数据开始融合流动。上海“沪小游”智能体已实现与携程、美团等平台的数据互通,游客可获得景区流量、交通路况、气象信息等“一站式”服务。这种跨平台协作在蚂蚁百宝箱的架构中更为显著——通过API/SDK将AI能力嵌入企业现有APP、小程序,实现“一次构建,多端分发”。
行业垂直整合催生新物种。2024年贵州成立的“旅游数智化生态联合体”,将分散的旅游资源整合为智能服务网络。中国电信在四川阿坝州推出的“TeleTrip-星辰文旅”平台,集结3D数字人、实时渲染与多模态智能体等技术,打造出可实时交互的数字熊猫“苏琳”。
开发成本门槛的降低加速了生态繁荣。百宝箱企业版提供70余款行业垂类插件及卡片,支持企业通过低代码工作流将私域知识与大模型快速结合。这种开放生态使县域景区也能负担智能体开发——莽山五指峰引入机器人饲养员时,成本已控制在合理区间。
当技术、数据、服务在协同网络中持续进化,文旅智能体正从工具进化为有机生命体。
Ⅴ 挑战与未来,
超级物种的进化之路
尽管呈现爆发态势,AI文旅智能体仍面临进化瓶颈。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栗蔚指出首要问题:“智能体基于大语言模型构建,易出现‘幻觉’,在链式调用中微小的错误会被后续步骤放大。”这对讲解准确性要求高的文旅场景尤为致命。
数据与安全矛盾凸显。高质量数据获取困难、多模态数据转换障碍制约决策质量。安恒信息董事长范渊警示风险:“智能体在提供服务时会收集用户数据,企业数据可能因技术漏洞存在暴露风险”。当景区闸机、智能导览、支付系统全面接入AI,数据安全成为悬顶之剑。
产业协作存在断层。不同企业、厂商的组件兼容性差,开发效率低下;平台间数据壁垒使智能体难以执行跨域操作。单智能体应用领域存在工具调用壁垒,外部工具技术架构与接口协议不兼容。
面对挑战,进化路径已然清晰:
——蚂蚁百宝箱计划2025年覆盖1000家以上行业客户,开放100个生态伙伴名额。
——技术端聚焦多模态感知、长期记忆推理等核心能力,减少“幻觉”。
——商业模式创新探索按任务量付费、服务订阅制降低成本。
——建立覆盖智能体全生命周期的安全防护机制。
当德勤预测2025年25%的企业将部署生成式AI智能代理时,文旅业可能更早抵达这个未来。中国电信人工智能研究院的尝试昭示着方向:在阿坝州景区,数字熊猫“苏琳”的百万根毛发实时渲染,毫秒级响应的话筒传递着藏羌文化——这或许就是超级物种的雏形。
数字熊猫“苏琳”在屏幕中抖了抖身上超过百万根实时渲染的毛发,用四川方言向游客介绍九寨沟的藏族传说;泰山脚下,游客手掌触碰AI驱动的“灵石”,瞬间穿越到封禅大典的盛景;上海自然博物馆里,孩子们仍在与游动的虚拟长须鲸对视,那瞳孔中映出的人影与鲸影交织,模糊了现实与数字的边界。
这些场景印证着德勤的预测:到2025年,25%的企业将部署生成式AI驱动的智能代理。文旅产业可能更早抵达这个临界点。当蚂蚁百宝箱计划年内覆盖1000家行业客户,当“沪小游”“黄山智能体”累计服务超60万人次,人与世界的连接方式正被重新书写。
超级物种的本质或许并非技术本身,而是技术激发的人类体验革命——当冰冷的算法被赋予文化的温度,当消失的生灵在数字世界“重生”,我们终于懂得:真正的文旅进化,始终以人的诗意栖居为终点。
页:
[1]